書寫時代的血肉、筋骨和結構
2014年文藝座談會召開至今已經十年。十年來,《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界產生了廣泛的引領和召喚作用,論述的諸多關于文藝的規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啟示作用。《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新時代文藝家們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是“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必須表現時代,文藝也必然受時代影響,這就是古人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和“文變染乎世情”的道理。但時代不是一個概念化、公式化的大詞,如何認識時代、表現時代構成了對文藝家永恒的召喚和挑戰。文藝的時代性不僅是書寫一些表層的、潮流的因素,要穿刺時代的皮觸摸時代的血肉、筋骨和內在的結構。
一
寫不出對時代和歷史的獨特洞察,小說便缺乏論世斷史的認識論深度;描不出心靈世界內在的張力,小說便缺乏直抵人心的力量。好的寫作,都是既能觀世勢,也能入人心
文學要表現時代,要與時代同行,人所共知。問題是,文學要表現哪個層面的時代性?又如何表現?這是值得深思的。時代性是一個很容易被泛化的概念,時代性最直觀的層面是指某時代基于特定技術條件而在器物、日常上體現出來的生活面貌?,F代社會由于技術發展迅猛,尤其是中國40多年來的城市化進程,時代的變化投影在建筑、器物、衣著等方方面面。這種器物層面的時代性,并非時代性最核心的要素,尤其是對于文學來說。除了器物層面的時代性,還有事件層面的時代性。任何歷史大事件都跟某個時代聯系在一起,法國大革命、五四運動、改革開放……這些大事件固然帶來某種時代氣息,不過,以大事件為背景的時代性,也非文學成功的充分條件。很多小說寫時代性的大事件,但缺乏深入的體察和洞見,不過羅列一些人所共知的陳詞濫調,實無足觀。寫作,見時代,也要見人心。寫不出對時代和歷史的獨特洞察,小說便缺乏論世斷史的認識論深度;描不出心靈世界內在的張力,小說便缺乏直抵人心的力量。好的寫作,都是既能觀世勢,也能入人心。
寫作必須寫出時代的血肉,首先便意味著寫作者要拿出全部誠意,貫注魂氣,深度地向自我生命和靈魂深處挖掘。我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來說明寫作與寫作者內在的血肉關聯:“寫作要啃噬寫作者的血肉甚至骨髓,你要誠實地交出血肉,寫作之神才把魂氣貫入你的寫作。寫作是寫作者與寫作神之間的契約。你交出力氣,寫作神還你以器物;你交出血肉,寫作神交給你魂靈。”很多人都知道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當寫到愛瑪服毒時,他感覺自己好像也中毒了。這大概不是傳說。作家麥家為寫《人間信》而暫居山寺中創作,鄰屋的人奇怪為什么會在深夜聽到他的啜泣聲,而全情投入寫作的他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哭泣。作家真正交出自己的血肉,與小說人物呼吸與共,自然會有移情效應,也自然會將這種情經由作品“移”至讀者的心靈。
因此,寫作要寫出時代的血肉,還意味著寫作者精神的血肉融化入作品的細節,形成了強大的文學場能和藝術感染力,讓讀者為之呼吸與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抖Y記·樂記》所謂“感心動耳,蕩氣回腸”;《史記·樂書》所謂“余音不絕,繞梁三日”,描述的都是人被藝術作品深深感染的情形。從結果深究原因,會發現藝術之所以動人,還是因為它將時代的血肉與創作者、欣賞者內在最痛切的體驗激活而產生交感,從而產生巨大的藝術共鳴。任何經典的文學作品,都不乏感人至深、引人共鳴、發人深思的血肉細節。
劉震云的《一日三秋》中,少年明亮收到父親陳長杰來信,得知其無法再為自己提供生活費,頓感前途茫茫,心情沉重,來到河邊拉了一曲《二泉映月》。讀者很難不為這個對著河水發愁、前途未卜的可憐孩子心碎,這樣的細節引發讀者深切的同情和共情,可謂感人至深。東西的《回響》中有一個巧妙而富有深意的設計:作為案件偵破者的冉咚咚,同時也是一個心理病人。警察與病人的合體,創設了信與疑的糾葛,這成了小說精神敘事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為警察,要求疑;作為親人,要求信。疑是刑警的方法論,而信是日常生活賴以正常運轉的前提。以日常的思維,不能破案;以偵探的方法,不能過好平凡日子。這個悖論式的設計包含著時代的血肉感,每個人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冉咚咚,被信和疑的糾纏所折磨,由此小說的設計便可有引人共鳴的力量。李洱《應物兄》寫應物兄洗澡時陷入的多重自語,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自語癥在應物兄不是一種心靈的復調,而是當代話語多重分裂對主體塑形的結果。這樣的細節也超越表面化的描寫,而是一種需要想象力的創造,它同樣是時代的血肉,因其發人深思,使讀者意識到時代投影于人心的微妙過程。
二
人是時代之樹的果實,也是時代軀體的筋骨。寫出器物時代性和事件時代性并不難,更具挑戰的是寫出人物的時代性
有志于表現時代的文學不僅要寫出時代的血肉,還必須寫出時代的筋骨,這筋骨其實就是人,是時代中那些有追求、有故事、有守持和有啟示的人。人是時代之樹的果實,也是時代軀體的筋骨。寫出器物時代性和事件時代性并不難,更具挑戰的是寫出人物的時代性。沒有人能夠擺脫時代的托舉和局限,寫出人作為時代之果,便是通過人書寫時代的現實性;寫出人作為時代的筋骨,便是通過人書寫時代精神上的可能性。人文主義認為人是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事實上,只有真正“成為人”者才配得上這樣的稱謂。新時代文學通過書寫人成為人的過程而寫出了時代的筋骨。
鄧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中戰俘營中的中國士兵郁漱石可謂是一個文明之子,他不僅堅守著軍人的榮譽和尊嚴,而且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仍保持著對文明人信念的堅守。郁漱石的精神世界受惠于多種文明之花。他生而為文明抗爭,他如果死于這種抗爭倒顯得普通。他卻死于文明產生的戰爭恥辱感,便顯出特別。通過他,鄧一光試圖指出:假如還有一人死于戰爭的恥辱感,假如人的內心還保留著恐懼和軟弱,文明便仍有不被毀滅的希望。
徐坤《神圣婚姻》是一部意義追問之書,強調個體需在更神圣的價值中獲得確認。但是,它又強調:個體對神圣價值的匯入,必須經由主體性的覺醒來獲得。徐坤超越既往性別想象的二元對立框架,召喚一種互有強弱、互相補充、互相扶持的互補互嵌的性別關系。小說將孔令健和樊梨花設置為雙核存在:在現實的糾紛中,孔令健必須仰仗于樊梨花的潑辣手段、仁義情懷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但在精神上,樊梨花卻是孔令健及其所屬知識群體的尊重者和仰慕者。這種設置頗顯理想化,徐坤不再是懷疑者、反諷者和解構者,她變成了肯定者、理想者和建設者。理想者寫的未必是實然,理想者更愿意去想象應然。并以應然的理想感召和改變現實,使應然成為未來的實然。通過書寫這樣理想的人物和性別關系,徐坤試圖為時代立心鑄魂。
魏微的《煙霞里》則塑造了凡人的另一種精神筋骨。小說主角田莊既是“70后”一代人的代表,更具有一種精神的自持和潔凈。田莊青年時代便已長成一雙辨認濁世的眼睛,人格內在渴望成為一個真人。年歲漸長,入世漸深,田莊內在的真依然沒有丟失。她并非那種與世界劇烈對抗的人,但她更不是與世界水乳交融的人。她在若即若離中,成為有煙霞感的人。田莊渴望像姑奶奶徐志洋一樣,“身上不要沾水腥氣,哪怕一生過得蒼白些也無所謂。因為好看”。她以清白為底色的“好看”觀,包含著人性和人格的胚芽。田莊于寫作和為人,都“有羞恥心”;為旁人的一些行為“動輒臉紅”。這是田莊內在的潔癖。所以,作為萬物靈長、宇宙精華的人要一層層褪去塵世的污垢和陰影,才能成為煙霞的一部分。魏微沒有將凡人當成平均數來寫,而寫出平凡人物內里的個性、光澤和神采。田莊于是也成為時代筋骨的重要構成。
三
文藝工作者深入到時代的內在結構中,觸摸時代的血肉和筋骨。這種深入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反映,而是要通過文藝作品展現時代的精神氣象和深刻變革
在新時代的文學創作中,文藝的時代性不僅僅是對表層潮流因素的書寫,而是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到時代的內在結構中,觸摸時代的血肉和筋骨。這種深入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反映,而是要通過文藝作品展現時代的精神氣象和深刻變革。梁曉聲《人世間》通過跨越半個世紀的敘述,展現了中國城市社會各階層在時代變遷中的浮沉與人生選擇,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周秉昆、周秉義、周蓉、鄭娟等人物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又深深植根于他們所處的時代,成為時代變遷在不同層面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這樣的作品不僅記錄了時代,更通過人物的命運折射出時代的精神面貌。小說寫到20世紀70年代周秉昆與年輕朋友們的相聚,充滿了青春的歡樂、純真和情誼,他們在貧乏的物質生活和逼仄的發展空間中,分享著生活細小的希望、互助和喜悅,這是特定時代青年群體切身而具體而微的生活,這些細節便是時代的血肉。
《人世間》通過周家三兄妹的故事,深刻描繪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和精神面貌。他們的命運也反映了中國40年來社會變化的不同層面,因而也觸及了時代內在的筋骨和結構。周秉昆代表了普通百姓,在時代浪潮中經歷掙扎與奮斗,盡管遭遇挫折,但他的善良、勤勞和對家庭的責任感展現了平民的堅韌與情義。周秉義作為知識分子和官員,體現了改革開放對知識和人才的重視,他清廉的形象和面對挑戰的態度反映了改革時代的社會現實。周蓉則代表了改革開放時代的新女性,她的成長和追求映射了女性自我實現和社會地位提升的趨勢,她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融合。三兄妹的命運交織,共同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縮影。
《人世間》為何受到專業學界和大眾讀者的普遍歡迎,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確實深入了時代,寫出了時代。時代的血肉、筋骨和結構都隱然其中,這為如何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四
人與時代構成的是一種復數關系,而非單數關系。優秀的作家一定會考慮到人物與時代的復數關系,通過寫出這種“復數性”來深度凝視時代。如果作家將人與時代的關系單一化、固定化,其實便有將時代簡單化的危險
某種意義上說,寫出時代的結構,還意味著寫出時代內在的層次感和復雜性。通過一滴水去折射大海,通過一顆果實去摹想一棵參天大樹,這就是文學在做的事情。不過困難在于,大海里并非每滴水都是一樣的,大樹上并非每片葉子都是一樣的。如何寫出時代對人的裹挾和塑造,寫出人對時代的迎合、抗拒和超越,寫出不同人對時代豐富而復雜的反應,這是文學所面臨的考驗。
通過人物來體現時代是極具難度的。時代性投影在器物或事件上是相對具體而可見的,投影在人物的深層性格上卻具有更高的復雜性。但是,優秀的文學中依然不乏攜帶著豐富時代信息的人物。比如司湯達筆下的于連,比如茅盾筆下的吳蓀甫,比如路遙筆下的孫少平等。不過,我特別要強調,人與時代構成的是一種復數關系,而非單數關系。很多作家習慣單點透視,以一個人為樣本來透視一座城或一個時代,這種處理方式有一定道理,以點帶面的同時也可能以偏概全。優秀的作家一定會考慮到人物與時代的復數關系,通過寫出這種“復數性”來深度凝視時代。如果作家將人與時代的關系單一化、固定化,其實便有將時代簡單化的危險。時代是一個龐然大物,每個人所承接到的只是時代的局部投影。而且,對某個時代的認識,也沒有絕對確定的判斷。沒有絕對的現實描述,所有的描述都包含著一定的價值判斷。所以,人物的價值立場不同,其理解的時代性也不一樣。
以畢飛宇新作《歡迎來到人間》為例,我認為這部小說觸及并探索了復數的時代性這個命題。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傅睿醫生,但同時也有傅睿的同事郭棟醫生,曾為處級干部、在房地產高歌猛進時代享受了時代紅利的腎病患者老趙等其他人物。這些人物的身上都攜帶或投影著差異化的時代信息。與傅睿優越的出身不同,郭棟醫生出身底層,身上有著極其旺盛的追求成功、享受成功的欲望。所以,郭棟鉆研手術,也收紅包,也極力地享受著各種各樣的吃喝玩樂。郭棟無疑是典型的功利型人格,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不僅存在于醫療行業,而是存在于各行各業。郭棟身上顯然投射著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商業化催生的功利主義傾向。這種人格結構和情感結構與80年代的主流人格顯然大異其趣,所以,郭棟是時代性很突出的。但是,如果將郭棟身上的時代性當成21世紀初中國時代性的全部,顯然是有極大偏差的。小說選擇了以傅睿為中心人物,顯然是有深意的。傅睿身上直接的時代性不濃,這個出身優越,一心沉浸在科研世界中的年輕醫生純粹、簡單,甚至有點不食人間煙火。與郭棟的趨時入世相比,他顯得不通時務,與時代格格不入。傅睿是功利化浪潮中的幸存者,但作者沒有將他浪漫化和理想化,反而是著力塑造其精神危機和自我救贖。傅睿是站在最前沿投入全身心與狡猾的疾病搏斗的醫生,他的心理危機是人類現有醫學水平與疾病之間的膠著和對峙的結果。他要在死神手里搶人,卻經常不能成功,并且要承受失敗時病人家屬激憤的責難。醫患沖突的實質是醫療市場化帶來的信任危機,這種危機轉寄在一個與死神搏斗的人格單純的醫生身上。這也是巨大的現實和發人深思的時代性。畢飛宇的高明處在于,傅睿雖非市場化時代的直接結果,卻承受著市場化時代的后果。通過傅睿,他其實展示了更深層的對時代性的反思和追問:如果傅睿這樣的醫生被時代以其方式吞噬,這就是時代的悲劇。作者試圖追問,在功利化成為浪潮的時代性中,一種理想性的、求真求善的人格和情感結構是否依然可能。正是在這里,作品展示了對時代性更深入的沉思。
結 語
文學必然置身于時代之中,文學必須投身于時代之中。新時代的文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書寫時代的血肉、筋骨和結構的藝術奧秘。新時代文學,應超越表面的潮流描繪,觸及時代的精神氣象和深刻變革;超越單一視角,通過豐富的人物塑造和細膩的情感描寫,反映個體與時代的復數關系。文學如何書寫時代、如何“無愧于時代”,構成了對文藝家持久的誘惑和挑戰,其回應也將為讀者呈現更為豐富多彩、富有啟迪性的時代畫卷。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