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高質量科幻科普創作促進科學與文學深度交融—— 書寫科技人文“兩翼齊飛”的中國式現代化美好未來
    來源:文藝報 | 徐健 康春華  2024年09月23日08:38

    20世紀80年代,徐遲以數學家陳景潤為主人公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在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以后,在全社會迅速引發“科學熱”的轟動效應,也激勵著無數人為迎接“科學的春天”而投身科學事業。科學認知世界,文學滋養心靈。隨著時代發展,科學文藝以報告文學、傳記、科普、科幻等更豐富的門類出現。伴隨中國科幻日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科幻熱”帶動著科幻科普創作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科幻+”作為促進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相融合的重要觸媒,其意義和價值也在科技、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得到了更多彰顯。可以說,作為人類文明之兩翼,科技與人文在媒介融合發展的高科技時代再度“頂峰相見”。

    2022年,中國作家協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舉行合作交流座談會。雙方將在協議框架之內進行深度合作,共同聚焦“國之大者”,以科學精神體現人文關懷,通過創作扶持、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推廣服務等多種方式,加強科幻科普原創精品供給,讓作家和科普工作者共同書寫科技時代的奮斗史詩,以生動的文學之筆描繪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波瀾壯闊的科技強國建設華章。

    如何以高質量科幻科普創作,促進科學與文學深度交融,將人文精神融入科技創新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創作出更多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人文性與科學性兼備的精品力作,提升優質科幻科普內容資源與公共服務生產和傳播能力,更好地服務文化強國建設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新時代科學工作者、科幻科普工作者和文學工作者所共同面對的時代挑戰。對此,本報特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中國科幻科普文化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在多元融合發展的同時,不要拋棄傳統科幻的精神內核”

    科幻文學在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增強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科幻創作擁有了更豐富的土壤和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目前,中國科幻原創文學領域正呈現出多元化、本土化和跨界融合趨勢,既體現了中國科幻創作的繁榮與進步,也體現了新一代科幻作家的創新精神和對科幻邊界的不斷探索。科幻作家、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主任劉慈欣認為,當前科幻原創文學創作中既有傳統科幻題材,也有關注當下現實如何向未來延伸的“近未來”作品。新一代科幻作家視野寬廣,對現代社會有更敏銳細膩的觀察和感受,所以在他們筆下,科幻小說更加關注科技時代的社會發展與人的處境。“我始終認為,科幻文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人類對未知世界、對廣闊時間空間的探索欲望,包括對宇宙的好奇和敬畏。這是傳統科幻的精神內核。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衰落,正在于拋棄了傳統科幻的精神內核。所以,中國科幻不應該把美國科幻失敗的原因當成經驗來借鑒。希望中國科幻在多元融合發展的同時,不要拋棄傳統科幻的精神內核。這是我對中國科幻未來發展的核心關切。”

    《科幻世界》副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姚海軍在近期舉行的全國青年創作會議“科幻科普文學創作前景”平行論壇中表示,科幻文學的意義如同把科學和想象的種子埋在讀者心里,遇到合適的土壤,這顆種子就能生長成為參天大樹。多年以來,《科幻世界》雜志系統性引進、譯介和出版“世界科幻大師叢書”和“世界流行科幻叢書”等科幻書系。姚海軍從科幻譯介和出版視角談道:“科幻文學出版有責任讓中國讀者看到真實的世界科幻風貌,看到值得中國科幻借鑒的設定、概念與美學元素。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幻如何避免被同化,如何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在部分,如何講好中國科幻故事?中國獨特歷史文化如何變成作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都是當下和未來中國科幻原創文學創作需要深思的問題。”

    彰顯中國特色,拓寬科幻文學的邊界與廣度

    回望百余年的中國科幻發展歷程,從晚清的科學啟蒙到新時代以來走向繁盛、令世界矚目,如何把握中國科幻的本土性、民族性與科幻文學所特有的“世界性”之間的關系,促進科幻文學高質量發展,是新一代科幻創作者需要面對的課題。對此,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教授劉兵談到,“中國式科幻”這樣的提法,意在聚焦科幻的“本土性”特色,它應當既包含當下科技和傳統文化題材的科幻作品,也包括在不同歷史時期反映中國特有科學觀和文學觀的科幻作品。“當下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不應只是模仿西方科幻作家作品的固有模式,而是要在創作中融入更多中國元素、中國傳統和中國文明特色。”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當代文學和文化提供了新內容、新題材和新風格。劉兵談到,科普與科幻之間的淵源關系歷久彌深。在新的科技時代,“科技發展對文藝表達具有越來越明顯的影響。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新技術手段可以帶來新的創作方式,但文藝的獨創性還是應當由人來承擔。科技改變了現實,也改變了社會生活的觀念、倫理、思想等,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對這些新問題的新思考”。

    科幻文學是新時代文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青年科幻作家、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陳楸帆觀察到,新一代科幻作家更加注重對科技與人性、倫理、哲學之間如何深層次互動的探討,不斷拓寬科幻文學類型的邊界與廣度。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為科幻創作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素材。“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科幻想象相結合,不僅能夠彰顯中國特色,也能為世界科幻文學貢獻獨特的東方智慧。”

    從科幻小說、劇本到科幻游戲、劇本殺等,科幻元素與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相互滲透,跨界融合正逐漸成為科幻文化發展的新趨勢。陳楸帆認為,科幻創作的跨界融合反映了科技在當代社會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也體現了文藝創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科技進步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應該積極地理解和接納、辯證唯物地思考,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與此同時,要深入了解科技發展的本質和趨勢。只有真正理解科技,才能準確把握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希望未來能暢通文藝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的交流機制,共同探討科技、社會生活與人類之間的復雜關系。”

    打造科普文學精品,助力科普事業發展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科普文學作為連接科技與文化的橋梁,對于培育科學創新精神、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不斷拓展著人類的思想視野和認知體系。大力加強科普事業建設,培育科學精神,將會有效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樹立大科普理念,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文件的出臺,共同擘畫了我國未來科普事業發展的藍圖。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高峰,那么科學普及就應該是高原。只有厚植高原沃土,高峰才能愈加雄偉。”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協理事王大鵬認為,科學普及的本質是講好科學故事,即用感性的敘事來表達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知。好的科普作品應兼具科學性與文學性,并力求在兩者之間達到動態而優美的平衡。用豐富多彩的科普形式將科學內容觸達公眾,讓其沉浸式感受科學的磅礴偉力,就一定能“促進科普的高原上呈現出更多的科技創新之高峰”。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常務理事星河結合創作經驗談到,科普文學基于對科學原理的真實闡釋,在此基礎上,通過“構造”與“細節”彰顯文本的文學性。“‘構造’類似于小說的敘事結構,包括各種起承轉合,科普文學的敘事結構一定要注意結合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而細節更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學性是否動人,同時追求細節也是為了完善邏輯,讓表達形成有邏輯的、可敘述的證據鏈。”

    新時代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同時,科普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科普產業產值規模已超千億元,業態涵蓋科普展示、教育、出版、影視、旅游、文創等多個領域,在推動科普知識傳播、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科普文化與產業發展離不開優秀的科普原創作品供給。科學的求真、務實、探索和創新精神,需要借助科普進行培育和傳播。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申永剛認為,科普出版在緊跟科技發展前沿熱點話題的同時,也要關注新興科技領域與傳統領域的交叉融合,在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科學生活、科幻科普等產品領域深挖內容、推陳出新,注重原創選題的開發。“我們非常期待與不同領域的專家跨界合作,讓多方力量參與,共同創作科普圖書,為科普視野帶來新的創意視角。當下,我們非常關注腦機接口、虛擬現實、生命科學等新興科技領域的科普知識發展,并始終堅持出版形式的融合創新,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前沿科技的技術應用。”

    科普事業發展的瓶頸在何處?申永剛表示,在于創意人才短缺,創新難度加大。“科技的飛速發展讓公眾對科普的期待持續上漲,而創作出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實用性的科普內容,需要長期不斷的資源投入和創意支持。”他談到,只有聚集更多跨界交叉和復合型科普創作人才,構建科幻科普有效的交流機制與工作平臺,涵養全社會科學文化傳播生態,才能推動更多優質的科幻科普作品產生,讓科學文化成為滋潤人心的重要存在。

    將科幻科普理念真正融入產業對接與社會生態共建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時期,實施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劃,包括搭建高水平科幻創作交流平臺和產品開發共享平臺、推進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等,將科幻產業發展作為“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的重要工作內容。

    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科幻產業以科幻創意為核心,衍生出與旅游、教育、制造業、城市建設、科技創新產業等密切相關的“科幻+”新業態。《2024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132.9億元,同比增長29.1%。中國科幻產業典型業態包括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等種類。其中,2023年科幻影視產業總營收115.9億元,同比增長38.8%。科幻網絡劇和微短劇數量明顯增加,科幻中短視頻創作數量顯著增長。《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4年來,伴隨著科影融合一系列舉措的相繼出臺,中國科幻影視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學知識普及和創新電影工業發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新華社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感知智能應用研究部負責人楊溟以“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的創辦為例談到,以科幻電影作為平臺載體,集成科幻、科普、科教、科技、科創為一體的模式,進一步形成以科幻為中心、以技術孵化融資為紐帶、集聚科技產業為目標的產業生態群發展路徑,是未來科幻影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楊溟認為,科技時代要全面升級對“科幻”的概念定義:“對科幻的理解不能僅限于一種文學創作類型,而應該是一種具有未來學思維的思考方式。科學研究工作需要的大量場景是基于‘未來幻想’創建的,科技創新與宇宙—人文觀照、價值判斷不可分割,無論是科研工作者還是科幻科普創作者,都需要有對新世界的建構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他繼而談到,對前沿科技發展、影視產業技術、科學文化研究領域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是科幻影視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而科幻產業要將“科幻”的理念真正融入與產業對接、與社會生態共建的場景中。“以科幻電影為例,如果還是故步自封于傳統的電影類型,局限于工業化影視技術的層面,其發展將極為有限,對于人類發展趨勢的‘未來性’引領的影響力也很難真正實現。”

    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科技與人文的相互融通,對于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文化產業發展鏈條,具有重要作用。

    劉慈欣認為,與其他文學門類相比,科幻文學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更能夠實現繁榮。“中國科幻文學發展首先得益于時代的推動。但同時,科幻本身是一種具有強烈創新色彩的文學類型,能夠不斷激發讀者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開闊科技與文明視野,因此科幻文化的發展對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也將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

    劉兵談到,科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科幻和科學教育在科學文化生成、傳播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整合并協同科技、科幻科普等相關領域,提升全民科學素養,也將塑造全社會更濃厚的創新創造氛圍。陳楸帆則表示,科幻科普在新時代可以發揮連接科技與文化、促進創新發展、傳播中國聲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未來科幻科普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普及的重要載體,成為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橋梁,以及文化產業創新的全新增長點。“肉眼可見的未來,以科幻創意為核心的產業鏈,將會為文化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男同|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 午夜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3atv国产精品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91性色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导航|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蜜|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