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沒》:從塵封的史實到影像的史詩
一
“當一艘船沉入海底”,它還有沒有可能或者會以怎樣的方式重見天日?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的導演方勵跨界結合其資深電影制片人與專業(yè)海洋科學工作者的身份,通過“多方尋訪”“知識考古”“搶救性拍攝”“藝術再現(xiàn)”等方式,用這部歷時8年拍攝完成的紀錄電影,將承載了厚重歷史和巨大戲劇性的“里斯本丸沉沒”事件完整且動人地呈現(xiàn)出來,用影像完成了一次對真實性與戲劇性的成功打撈。
被時間塵封的往事如同被海洋生物覆蓋的沉船殘骸,不去動它,它會繼續(xù)被遺忘;而一旦撥開遮掩,它就有可能掀起讓人矚目的奇觀和令人觸動的情感。1942年9月,裝載著1816名盟軍戰(zhàn)俘的貨船里斯本丸從香港出發(fā)前往日本,經(jīng)過舟山東極島海域時,由于日軍未在船上懸掛任何運送戰(zhàn)俘的旗幟或標志,被美軍發(fā)射的魚雷擊中。在船下沉的過程中,日軍慘無人道地封死艙門,妄圖讓戰(zhàn)俘與船一同葬身海底。戰(zhàn)俘奮起反抗,破艙逃生,又遭日軍大肆射殺,而中國漁民冒險劃著小船前往出事海域營救。最終,384名戰(zhàn)俘獲救,828名戰(zhàn)俘因中彈或溺水而遇難。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段往事已被人們淡忘,里斯本丸的船體沉睡在東極島以東的海底,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其所在位置的坐標被方勵的團隊精準定位。因為拍攝紀錄片,里斯本丸雖未被物理打撈,但聲吶技術讓其“具象”化。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本身就具有超越物理打撈的價值:不僅鉤沉出一幅真實歷史的立體圖,解開了一些歷史的謎題,還生動地從事件的外觀輪廓進入內(nèi)里血肉,通過一個個家庭與個體,建構起一種真摯的情感,一種關乎家國歷史和正義生死、有著人性悲憫的深沉的人文主義精神。在這個意義上,《里斯本丸沉沒》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精神與情感、他者和自己之間的距離。
二
在真實性層面,一部紀錄片毫無疑問需要嚴謹?shù)目紦?jù)。歷史真實如何多角度印證與還原?這需要創(chuàng)作者付出大量的案頭工作,還需要主動的尋訪、調(diào)研、勘測等田野工作,甚至包括長久的“被動的等待”。方勵導演和他的紀錄片團隊歷時多年輾轉(zhuǎn)英國、加拿大、美國、日本、中國多地,采訪歷史學家,到訪博物館,尋訪當事人及其后代,積累了大量素材。畢竟,時間所具有的歷史厚重感、客觀性以及歷史的公正性,都得在這種為了真實性而進行的艱苦工作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
真實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層面,是細節(jié)的真實。紀錄片通過照片、信件、錄音等眾多遺存性的細節(jié)睹物思人、依物敘事;通過搶救性地采訪僅存的兩名英軍戰(zhàn)俘和一名參與救援的中國漁民(三位親歷者在電影上映時都已經(jīng)離世)形成珍貴的口述史,讓觀眾得以感同身受地回到歷史現(xiàn)場;通過多角度尋訪當事人后代和親屬、相關專家學者、媒體工作者,不僅邏輯清晰地完成了事件拼圖,而且建構了一個個鮮明、觸動人心的形象,從而讓紀錄片真實可信且層次豐富、血肉豐滿。如此,“考據(jù)”的價值才得以在“義理”層面更好地表現(xiàn)出來。
紀錄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方勵導演采訪較早研究這一問題并著有《里斯本丸沉沒》一書的歷史學家時,對方說了這樣一個觀點:整個事件如此真實但又如此具有“三幕結構”式的戲劇性,符合人們的懸念需求和情感預期。紀錄片也是敘事,如何找到并表達出真實事件的戲劇性,往往是紀錄片成敗的關鍵。在這一點上,方勵導演完成得十分出色。多年來與李玉、韓寒等導演的合作,長期對藝術電影項目的策劃經(jīng)營,讓這位“新人導演”早已是有著成熟電影理念和美學追求的電影人了。這部紀錄片也很好地抓住了事件本身的戲劇性,并創(chuàng)新性地進行了藝術化的表達。
從設置何為“里斯本丸沉沒”事件的懸念開始,“第一幕”里通過外圍的采訪,逐步釋放接近事件的信息,也呈現(xiàn)找尋真相的困難。先找船,再找人,通過海洋打撈技術手段找到船后,以發(fā)現(xiàn)還健在的幸存者作為情節(jié)推進的“干擾事件”將電影推向“第二幕”。兩位幸存者分別在英國和加拿大,對他們的采訪是紀錄片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在他們周圍,還有更多與沉船事件相關人物的故事、懷念著他們的親屬和后人,這組成了故事的主干。這些在戰(zhàn)爭、離別、記憶里的人與事,被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找尋到;這些有關親情、愛情、生死、信念的真摯情感,被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表達出來。
在紀錄片中,看似零碎的被轉(zhuǎn)述的動人的“小事”,和沉船事件這件充滿戲劇性的“大事”有機交織在一起。比如,在沉船過程中戰(zhàn)俘從懵懂不知情到覺醒自救乃至相互救助,那些諸如三個船艙之間的“摩斯電碼”傳遞信息、沖破封死船艙的木板帆布的“越獄”、第一批沖出去的人被射殺而死……這些情節(jié)都極具動作性和戲劇性,以怎樣的方式和節(jié)奏呈現(xiàn)它們,是這部紀錄電影直面的一個挑戰(zhàn)。令人欣喜的是,《里斯本丸沉沒》在電影高新技術的加持下,讓這件“大事”的諸多細節(jié),在寫實與表意的融合中很好地“藝術再現(xiàn)”了出來。這讓作品不僅“情感在線”,而且“視聽在場”。
三
今天,里斯本丸的殘骸依然沉睡在東海海底,幸存者、施救者已全部逝去。電影最后的字幕里,留下了所有遇難者、幸存者、施救者的姓名,滿銀幕的人名如同巨大的紀念碑。戰(zhàn)爭是殘酷的,時間也是殘酷的,但是,就像在后人的紀念和追憶里逝去的生命似乎還在延續(xù)一樣,《里斯本丸沉沒》這樣的電影也因?qū)v史事件的追索、對事件背后的情感與情懷的表達,幫助人們擁有了對抗時間殘酷性的可能。甚至歷史被忘卻被再次提起而產(chǎn)生的隱秘性,都成了歷史的一部分。
如此這般,用影像對歷史進行的一次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充分結合的打撈行動,因嚴謹而自洽的邏輯線索、具有懸念感和可讀性的敘事,更因?qū)ιc親情、生存與死亡、殘酷與荒誕的情感展示、深沉的人文思考,具有了一種動人的詩性。完全可以這么說,《里斯本丸沉沒》就是一首從塵封史實里升騰而出的影像史詩。
(作者系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執(zhí)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