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既有經驗與宏大愿景錨在此時此刻 ——導演陳娟談慢綜藝《燃燒的月亮》
三個月前,綜藝節目《燃燒的月亮》中12位來自不同城市的女孩來到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滿族屯滿族鄉烏蘭敖都嘎查安了家,她們在1.8萬畝牧場上每天放牧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該節目由愛奇藝出品,藍天下傳媒聯合出品,入選2024“北京大視聽”重點網絡文藝精品項目。在前不久舉行的“撒·野”生活節草原文化宣傳活動上,記者見到了節目總導演陳娟,聽她分享慢綜藝《燃燒的月亮》背后的故事。
陳娟談到,綜藝節目《種地吧》還在錄制尚未播出之時,大家便萌生了要做一檔女性勞動紀實綜藝節目的想法,起初是按照“男耕女織”的思路,想讓女生去織布,在江浙地區從種樹開始,表現養蠶、吐絲、織布等歷程,但是團隊經過一番討論,認為男性從事重體力勞動和女性從事精細的輕體力勞動這件事本身并沒有太大新意。對于一檔女性勞動紀實綜藝而言,什么才是存在于觀眾想象之中卻又出乎意料的勞作呢?這時大家想到了草原放牧。
我國是草原資源大國。俯瞰中國大地,東起內蒙古草甸草原,西至新疆戈壁,南到青藏高原,綿延不絕、一望無際的綠色帶給人們詩與遠方的廣袤想象。節目組曾前往全國各地眾多草原勘景,綜合考慮到海拔、交通、通電、信號等實際拍攝因素,《燃燒的月亮》最終選擇來到位于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的杭蓋草原。陳娟告訴記者,開拍前主創團隊已提前同當地農牧民生活過一段時間,切身體驗使她們明白,體驗生活和沉浸式生活完全是兩碼事。“過去觀眾看到的有關游牧民生活的影視作品常常是帶著‘濾鏡’的、被美化的,而我們在節目拍攝伊始就希望能夠呈現出真實游牧生活的主基調,節目的可看性也正在于此。”12位女生共同經營18000畝牧場,獨立照顧120頭牛、1800只羊和6匹馬,并需要完成出欄總斤數達到65000斤以上的任務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觀眾看到,牛羊并不像想象的那般乖巧,動物各有脾氣秉性,更多時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女生們要維修已經坍塌的熱炕、搭建起屬于她們自己的蒙古包,學會駕駛農用三輪車;天氣對當地生活的影響也很大,片中女孩們要在突如其來的暴雨中搶救正在曬干的牛糞。陳娟說,就在上個月自己經歷了草原下大暴雨,周邊的民宿暫停營業,電線桿也被沖斷了,那段時間12位女生家里沒有電,停電的夜晚她們就抬頭仰望星空。
為了真實記錄女生們的沉浸式生活點滴,節目組幾乎是全天候無干預跟拍12位女生與牛羊共同生活的150天。在當下快節奏、碎片化的媒介環境下,《燃燒的月亮》采用類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多少是有些大膽的。“如果不是采用這種拍攝手法,觀眾就沒有辦法沉浸式體驗真實的草原生活,如果隔一段時間去拍一下,那是體驗,不是生活——生活是一分鐘一秒鐘累計出來的。”此次節目拍攝的技術難度非常大,實際拍攝過程中陳娟發現,杭蓋草原遼闊,雖然航拍鏡頭很好看,但是飛行器不能總用,因為飛行器一壓低牛羊就被嚇跑了。在近乎直角的陡峭崖壁上,羊蹄可以穩定抓地,但對于肩扛攝影器材的工作人員而言并不容易。從市場或商業角度來看,這很可能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然而陳娟篤定地相信,讓內容緩慢流淌是有意義的。在她看來,綜藝節目生產者需要向不同觀眾提供多樣情緒價值,一定也有一部分觀眾需要通過這樣的慢綜藝找到回歸現實的力量。
在《燃燒的月亮》之前,導演陳娟還曾執導過慢綜藝《向往的生活》第六季與第七季等。與此前不同,這次節目中的嘉賓是女性,主創團隊也都是女性,她感到通過女性視角去觀察女性時更能夠共情,能夠感受、捕捉到一些別樣的細節。“比如片中經歷了一天的勞作,秋爽忍不住情緒崩潰想要掉眼淚,當吳都都安慰她的時候,秋爽解釋說自己哭5分鐘就好。她可能是被眼前的風景所觸動,也可能是被自己的辛勤勞動所觸動,我們尊重女性不經意間的情感流露,相信每個女孩都有過類似這樣的‘自己哭5分鐘’的時刻,哭完她就又能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勇毅前行。”
辭職待業、身材焦慮、不被家人認可……從一萬多份節目報名表中被篩選出來的12位女性,站在各自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來到這里挑戰不同人生,試圖重建心靈的無“礙”草原。當被問及女孩們的改變,陳娟說:“她們變得更充實了,每天的勞作讓她們沒有時間去內耗、焦慮,把牛羊養好的目標非常明確,當她們去踏踏實實忙手上具體的事情時,她們反倒不會在意此前外界附加的種種,她們將既有經驗與宏大愿景錨在此時此刻之上,讓我們感受到活在當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