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精為何“迷人”
“在白虎嶺,他倒是狠心絕情,接連三次打碎過去的愛人。自以為從此不會再有牽掛,可你也明白,他心里根本沒有放下,不然也不至于成了佛,仍要執意逃離靈山。舌嘗必思,多情易折……”
游戲《黑神話:悟空》話題火爆出圈,其中白骨精和孫悟空的糾葛引發討論。白骨精在游戲中出現不多,在一只老猴子的上述這段過場旁述中,白骨精似是孫悟空的舊日愛人,卻在白虎嶺被打死三次,孫悟空成了“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的負心漢。
有評論說得有趣:“原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家暴行為,而唐僧實在看不下去了才驅逐孫悟空。”“我不求放過孫悟空了,說了也沒用。但求放過白骨精行不行?”
《黑神話:悟空》中的表述模糊,也沒有更多劇情可以佐證,孫悟空就是“殺妻證道”,這段話也可以理解為,孫悟空三次打碎的戀人,只是白骨精幻化的形象。
孫悟空有老婆,不算無稽之談。在之前元代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中,孫悟空之妻是火輪金鼎國王之女。
《黑神話:悟空》確實也有難圓的硬傷,如紅孩兒被說成是鐵扇公主飲子母河水所生。飲子母河水只能生女嬰,這是《西游記》的強設定。
白骨精是唐僧取經途中最早碰到的女妖怪,也是第一個聲稱“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妖怪。她在《西游記》中僅占一回篇幅,并無“白骨精”之名,只稱“尸魔”“白骨夫人”。“白骨精”一詞真正出現在筆記小說中,是袁枚的《子不語》。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此后膾炙人口,戲曲影視改編不斷。
白骨精為何“迷人”?因能警示人心。
白骨精是有來歷的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于宋元時期,其中記述的白虎精,與白骨精有淵源:
又過火類坳,坳下下望,見坳上有一具枯骨,長四十余里……猴行者曰:“我師曾知此嶺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鬼怪,以至吃人。”師曰:“不知。”良久,只見嶺后云愁霧慘,雨細交霏;云霧之中,有一白衣婦人,身掛白羅衣,腰系白羅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如白蓮,十指如玉……
《西游記》中白骨精曾自陳:“師父,此山叫作蛇回獸怕的白虎嶺,正西下面是我家。”
白虎嶺的正西乃是黃袍怪所在的碗子山波月洞。后來乾隆親手操刀改編《升平寶筏》一戲,黃袍怪與白骨精在戲中就成了義兄妹,白骨精還費心費力地幫助黃袍怪勸說百花羞回心轉意。
另有一說,同樣是據《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唐三藏“見坳上有一具枯骨,長四十余里。法師問猴行者曰:‘山頭白色枯骨一具如雪?’猴行者曰:‘此是明皇太子換骨之處。’法師聞語,合掌頂禮而行”。這位明皇太子據說是唐玄宗的二子李瑛,有野史說此位太子升仙后留下的妻子就成了“白骨夫人”。若是這個說法,時間線對不上,唐三藏奉了唐太宗的法旨,怎么會遇到了唐玄宗的太子妃?
非要給白骨精找對象,是現代影視改編的套路。周星馳電影《大話西游》里,白骨精就是莫文蔚扮演的白晶晶,至尊寶的舊愛。2002年有一部電視劇《齊天大圣孫悟空》,楊恭如扮演白骨精,號稱“魔界第一美少女”,對孫悟空是單相思。2010年浙版《西游記》中,白骨精和孫悟空則是“五百年前同生共死的兄弟姐妹”,并增加“天音王子”一角和白骨精談情說愛。
“骷髏”總是抹粉的
讓白骨精談戀愛,有違《西游記》本義。
至明清通俗小說中,“粉骷髏”是經典意象。
《西游記》中,白骨精最終被打殺,“卻是一堆粉骷髏在那里”,脊背上寫有“白骨夫人”字樣。后面唐僧拒絕與蝎子精做夫妻,也說“我的真陽為至寶,怎肯輕與你這粉骷髏”。
再如清代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眾人戲弄梁生,告訴他說某處有貌美早夭的太守之女的棺柩,梁生酒后壯膽,前去探尋,卻見“面萎黃如土色,肌膚削盡,無復人形”。梁生大受驚,“因是戒飲,不復狂”。
最有名的場面,出自《紅樓夢》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賈瑞受鳳姐兩番戲弄,一病不起,有性命之憂,照看“風月寶鑒”,正照是鳳姐,反照是骷髏,賈瑞淫心難斷,縱欲喪命。脂批“好知青冢骷髏骨,便是紅樓掩面人”。
紅粉骷髏的故事暗合佛教中的“白骨觀”。佛典中亦有諸多化美女為白骨的故事,修白骨觀的方法,就是將女身觀想成白骨,借此以息念祛欲。
宋代黃庭堅有詩作《髑髏贊》,詩中談的是佛理:“黃沙枯髑髏,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當時恨不見。業風相鼓轉,巧色美倩盼。無師無眼禪,看便成一片。”
不過明人李贄點評《西游記》中白骨精時說:“究竟此一月貌花容者,肉眼視之則月貌花容,而道眼觀之則骷髏白骨……”明代馮夢龍在《情史》中也說:“人鬼之厄,豈必在情哉!道家呼女子為粉骷髏,而悠悠忽忽之人,亦等于行尸走肉,又安在人之不為鬼也?”
《西游記》佛道駁雜,骷髏美人之說到底是道是禪?
“三戲”或是指“三尸”
《西游記》成書有全真道背景,乃至有出自全真道士丘處機之手的說法。
全真道在元代大盛,骷髏是重要符號。山西全真道觀永樂宮壁畫,繪有王重陽手持骷髏圖,為馬鈺、孫不二等弟子布道。王重陽還給馬鈺寫了《畫骷髏警馬鈺》一詩,馬鈺同樣以詩作答:“寵妻不是聰明漢,好色誠為懵懂哥。稍稍留心遭毒手,微微掛意著他魔。”
《西游記》“尸魔三戲唐三藏”,符合全真道力推的“三尸”觀念。其主張,人身有三尸,嫉人成道。
三尸又稱三毒。“尸”不是尸體,意思是存在、停留,具體指三種蟲子,分別代表了人體內部的三種欲望。“三尸”變化多端,隱顯莫測,只有斬除三尸,才能得道。
“三尸”一詞,據統計,在王重陽的集子中出現過八次,馬丹陽的集子中出現過16次。“三尸”又稱“尸魔”“鬼精”,與“心猿”“六賊”并提,都是《西游記》中的熟語。
“三尸”常幻化為女子,分別名為青姑、白姑和血姑。《黑神話:悟空》劇情中,如果白骨精是三次幻化成悟空心中的舊念,以此考驗悟空,倒是更合《西游記》原旨。
“美人黃土”被王國維喻為“千秋詩料”。骷髏美人寓意“惡隱美顯”,中外一致。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有同樣感說:“再看世間所謂的美貌,全是靠著脂粉裝點出來,看上去似天地之間一件精靈尤物,越濃妝艷抹,越輕浮乏味。再看那蛇一樣輕舞飛揚的金絲卷發,風兒一吹,在美人的頭上翩翩起舞,殊不知這只是從墓中死人的骷髏上借來的遺產。”
白骨精是鬼嗎?
前述馮夢龍《情史》所言,又引出一個問題,粉骷髏或白骨精,可以稱鬼嗎?
妖怪、妖精、妖魔三詞,《西游記》中都常出現。三詞基本同義。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對怪、精、魔三字有詳細舉證。他指出:“《西游記》唐僧所遇魔頭,皆妖精也,物之怪而非人之鬼也。”
怪、精、魔三字,考證起來,意思還是有區別的。談這三個字,先談一個“物”字。
《說文解字》釋“物”字:“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此后“蓋指妖魅精怪,雖能通神,而與鬼神異類”(錢鍾書語)。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說:“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司馬遷所說的“言有物”,這里的物,與鬼神對舉,意思就是怪物,司馬遷說,當學者都是要說“怪話”的。
再說“精”字,《說文解字》釋為“擇米也”,本義是好大米,又引申為生成萬物的靈氣。東漢王充《論衡》載:“夫物之老者,其精為人;亦有未老,性能變化,象人之形。”
先秦之際,即有“老物成精”“老物成怪”的觀念。時人認為,年久日深之“物”,其本質為氣所亂,便會作怪成精。
白骨精是骷髏,是老物,別名骨董。
至于“魔”字,出現要比“怪”和“精”晚,為梵語“魔羅”的譯音。
“魔”字最初從石,寫作“磨”,取折磨之義,后來被梁武帝改作從鬼了。
“魅”字也是一樣,本作“鬽”,也從鬼,但不是鬼。《說文》釋:“老物精也。各本作精物。”魑魅魍魎都是怪物,不是鬼。
孔子也是談“怪”的“鬼”字自古,和“神”混用。
《論語》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再見《史記》載:“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杜主指西周大夫杜伯,勸諫周宣王,卻被其所殺)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對此趣評:“蓋謂‘神’出身于‘鬼’,‘鬼’發跡為‘神’;事頗如成則為‘王’者,初原為‘寇’。”
《西游記》進了一步,妖魔和神仙都是一家親了。
《論語·述而》有名句:“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談妖說怪?沒少談。
《國語》載“穿井獲羊”故事。魯國大夫季桓子挖井,發現一件土缶,其中有怪似狗。季桓子派人求問孔子,孔子回答:“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fén)羊。”羵羊是什么,至今說不清。
《左傳》記載孔子曾批評魯國司寇臧文仲不仁不智,其中祭祀爰居即為“三不智”的原因之一。爰居是傳說中的大鳥,像鳳凰,又像馬駒。先秦之人往往把怪異之事認作吉兇預兆,孔子不是不談妖怪,是反對把妖怪當做神明來祭祀。
《史記》中記載萇弘事跡:“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萇弘“攜物怪以令諸侯”,失敗被殺。但萇弘其人,口碑甚佳,《莊子》中說他“被殺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為碧”,也就是成語“碧血丹心”的出處。
萇弘相傳又是孔子的老師,但從對妖怪的態度來說,兩人原則不同。
孫悟空和孔子一個想法
日本文化,盛行“怪談”“物語”。日本學者水木茂曾做推斷:“想必中國的妖怪故事正是混在四書五經中,被遣唐使帶回了日本。而那些妖怪便成了日本妖怪的原型。”妖怪確在四書五經中。
孫悟空自稱“我是歷代馳名第一妖”。《說文解字》釋“妖”:“地反物為妖。”“妖怪”二字連用成詞,和孔老夫子也脫不開關系。傳魯國孔鮒所撰《孔叢子》一書,最早言及“妖怪”:“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謂天祥也。”
漢魏六朝始創“志怪小說”一門,原因如魯迅先生所說:“還有一種助六朝人志怪思想發達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輸入。因為晉、宋、齊、梁四朝,佛教大行,當時所譯佛經很多,而同時鬼神奇異之談也雜出,所以當時合中印兩國的鬼怪到小說里,使它更加發達起來。”
東晉干寶著《搜神記》,“發明神道之不誣”,為“妖怪”一詞作了明確定義:“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于中,物變于外。形神氣質,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論矣。”
《搜神記》載精怪故事110余則,其中一則以孔子為主角。孔子在陳被困,遇到一個九尺高的長人,學生子路將其殺死之后,長人現形為一條巨魚。孔子說:“酉者,老也。故物老則為怪矣,殺之則已,夫何患焉。”故事雖是杜撰,話確實是孔子說的。
“殺之則已,夫何患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孔子的主張一致,堅決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