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金石錄》十卷人家”
嘉慶二十二年(1817),54歲的湖廣總督阮元(1764-1849)調任兩廣總督,開啟了他一帆風順的仕途上升通道。這一年,春風得意的阮元入手了殘存十卷的宋刻本《金石錄》,這簡直是上蒼送給他的一份厚禮?!督鹗洝肥潜彼乌w明誠的金石學名著,歷來與歐陽修的《集古錄》齊名,人們之所以將金石之學稱為“歐趙之學”,就是因為歐趙的這兩部名著。據目前所知,《金石錄》一書在南宋曾刻過兩次,一次是宋孝宗淳熙間(1174-1189)的龍舒郡齋刻本,一次是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浚儀趙不謭刻本,前者為完整的三十卷本,后者為僅存十卷的殘本。此后,元明兩代將近四百年漫長的歲月,《金石錄》一書竟然沒有重新雕版,只有鈔本流傳,天壤之間僅存的這兩種宋刻本,因此顯得異常珍貴。年代略晚于阮元的清代書法家何紹基(1799-1873)曾經書寫過這樣一副對聯:“明月同行如故友,異書難得比高官”。此聯表達了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共同心聲,傳誦甚廣。1817年的阮元,既升了高官,又買到異書,二難相并,雙喜臨門,是多么難得啊。
面對紛至沓來的機緣和好運,阮元恐怕會有這樣的想法:宋刻本十卷《金石錄》能夠成為他的收藏,是冥冥之中對其數十年酷嗜金石之學的回報。八年前,也就是嘉慶十四年(1809),有人問阮元:您致力金石學,究竟有何作為呢? 阮元屈指一算,舉出如下十件大事:編纂《山左金石志》、編纂《兩浙金石志》、編纂《積古齋鐘鼎款識》、模鑄周散氏盤南宮盤、摹刻天一閣北宋《石鼓》拓本、發現揚州甘泉山厲王冢西漢刻石、新拓瑯邪臺秦篆一行、重立曲阜漢府門之倅大石人、摹刻四明本《華山廟碑》、摹刻秦泰山殘篆與吳《天發神讖碑》。如果有人在嘉慶二十二年之后向阮元提問,阮元一定會將其收藏宋刻《金石錄》十卷列為十件大事之一。從保存稀世珍籍與傳承“歐趙之學”的角度來說,收藏宋刻《金石錄》十卷,其中的光榮與自豪要比上述十事大多了。
在阮元之前數十年,這部《金石錄》就已經成為揚州人的收藏了。藏書家潘祖蔭在《滂喜齋藏書記》卷一中說,此書在乾隆年間被儀征江玉屏收藏。江玉屏就是儀征詩人江立(1732-1780),字圣言,號玉屏。江玉屏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這意味著,至遲在乾隆四十五年之前,此書就已經歸儀征江氏。那一年,阮元才17歲。阮元是江玉屏的同鄉后輩,他與江玉屏之子江安(字定甫)是總角之交。阮元為本書所撰第三條跋語回憶往昔:“余童時即與定甫往來,其書室內有‘金石錄十卷人家’匾,問其故,出此書相示。”可見,江氏珍藏的宋刻《金石錄》十卷阮元早就寓目,不過,17歲的阮元絕對不會料到,三十幾年后,這部“異書”會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也沒有想到,他本人會成為新一任“金石錄十卷人家”。
在友人江安的書室中,阮元不僅看到了宋刻《金石錄》十卷,還看到了“金石錄十卷人家”的匾額。作為主人,江安(或者江玉屏)一定會興致勃勃地向客人解釋這個匾額文字的由來。據錢曾《讀書敏求記》記載,清代初年,杭州藏書家馮文昌意外收藏到一部宋刻本《金石錄》,雖然只殘存十卷,但畢竟是一部宋板名著,極為珍貴。馮文昌特地為此鐫刻“金石錄十卷人家”印章一枚,以表達自己的欣喜之情。自從收了這部珍籍、刻了這枚印章,馮文昌每逢書寫“長箋短札”,或者收藏了珍貴的碑帖古籍,就要鈐蓋這枚印章,惟恐外人不知。他沒有預料到,此舉竟然成了前賢樹立的標桿,后來的收藏家無不見賢思齊。
乾隆間,此書轉歸江玉屏所有。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弟子張燕昌(號芑堂)自言,江玉屏曾請他用最擅長的飛白書體刻一枚印章,印文也是“金石錄十卷人家”。很顯然,此舉就是為了步趨馮文昌,致敬前賢。與印章相比,江玉屏在書室內懸掛的“金石錄十卷人家”匾額,不僅體積更大,視覺效果更為突出,其所要表達的珍惜自得之情也更為強烈。
在被揚州人收藏之前,這部《金石錄》有一段時間歸屬于時居杭州的藏書家鮑廷博。著名金石家黃易《秋盦遺稿》中有《題盧刻金石錄》一文,說到鮑廷博收藏此書時,也曾刻一印曰“金石錄十卷人家”。后來,鮑廷博將此書轉讓給江玉屏。可以說,使“金石錄十卷人家”落戶揚州的關鍵人物,就是鮑廷博,這可能是因為江玉屏與浙江有較深的因緣。一方面,江玉屏在移籍儀征之前,曾經長住杭州,另一方面,在詩詞方面,他又是杭州著名詩人厲鶚的傳人,有《小齊云山館詩鈔》《夜船吹笛詞》等??傊?,江玉屏與浙江文士及藏書界交往很多。
“物多則其勢難聚,聚久而無不散?!敝吝t嘉慶十六年(1811),這部《金石錄》就從江玉屏家中散出了。這一年,有一位來自吳興的書賈帶著這部宋本《金石錄》,找到汪中之子汪喜孫(1786-1847)。這部異書在汪喜孫問禮堂只寄存一夜,就被書賈拿回去了,汪喜孫為 此悵惘 不 已。嘉 慶 二 十 年(1815),此書再次易手,趙魏購而得之。趙魏,字洛生,號晉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平生喜好金石收藏,撰有《竹崦盦金石目》。阮元編撰《兩浙金石志》和《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時,他曾幫助搜訪考證相關材料,見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三十四。趙魏對這部《金石錄》“源流洞悉已久”,購入之時,他正在揚州從事《全唐文》的編纂,與揚州學人往來正多。是年五月至六月間,他邀請揚州本地學者吳應溶、江藩、汪喜孫等人以及同在揚州《全唐文》局的蘇州學者顧廣圻為其題跋,這些題跋留存至今,可于書上一一覆按。
兩年后,也就是嘉慶二十二年,趙魏即將此書轉讓阮元。阮元在題跋中明確表示,“嘉慶廿二年,余從晉齋處購得之”??紤]到趙魏與阮元的關系,以及阮元在當時政界以及學術界的地位,趙魏將此書轉讓阮元,不足為奇。阮元初得此本,立即“以書寄至京師,呈翁覃溪先生鑒賞”。翁覃溪即翁方綱,這位精通金石學又擅長作詩的前輩,那一年已經85歲。收到這部《金石錄》之后,耄耋之年的翁方綱欣然命筆,為之校閱、題跋、賦詩,興致勃勃,精神鑠,令人贊嘆。翁方綱“校之玩之累月,作跋數百字,手書冊后。復撰《重鐫金石錄十卷印歌》見贈”。跋語長達數百字,作于丁丑冬十二月十六日,翁方綱親筆書寫,此時距離翁方綱去世僅40天?!吨冂澖鹗浭碛「琛肥且皇灼哐怨旁?,長達36句,作于嘉慶二十二年臘月,一個多月后,翁方綱就去世了。最為難得的是,嘉慶二十三年正月初七(人日),翁方綱還在家中召集同人聚會,共同觀賞此書,那時距離翁方綱去世才19天。雅人深致,終生不渝。
按照阮元的說法,嘉慶二十二年臘月的題跋題詩可以稱為翁方綱的絕筆。在我看來,嘉慶二十三年人日的蘇齋聚會,很可能就是翁方綱生平參加的最后一次金石學活動。翁方綱《重鐫金石錄十卷印歌奉贈蕓臺制府》詩寫道:“今晨阮公札遠寄,秘笈新得邗江邊。阮公積古邁歐趙,蘇齋快與論墨緣。”從“秘笈新得邗江邊”一句可知,阮元是從當時還在揚州的趙魏手里購得此書的。參加翁方綱人日聚會的同人中,葉志詵(1779—1863)是翁方綱的門人,字東卿,晚號遂翁、淡翁,湖北漢陽人。葉氏學問淵博,長于金石文字之學,收藏金石書畫古籍甚富。他奉翁方綱之命,為阮元“補鐫‘金石錄十卷人家’印文印于卷首,以紀墨緣”。翁方綱題詩中所謂“恰逢葉子仿篆記,宛如舊石馮家鐫”“葉子篆樣又摹副,其一畀我蘇齋筵”,說的就是這件事。至此,遞藏這部《金石錄》十卷的人家,已有馮文昌、鮑廷博、江玉屏、趙魏以及阮元五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有一枚“金石錄十卷人家”印章,無一例外。這是他們共同創造的一個文化符號,也是他們共享的名號。每位收藏家都可以稱為“金石錄十卷人家”的家長,而參與傳承宋刻十卷本《金石錄》的人們,包括觀賞者與題跋者,都可以稱為“金石錄十卷人家”的親友。
在歷任家長中,阮元是最具“金石錄十卷人家”意識的那一位。為了推廣這部珍異古籍的影響,擴大這個大家庭的親友數量,阮元自覺采取了一系列活動。首先是將此書寄呈翁方綱品鑒和題跋,其次是召集門生弟子為之題跋,第三是動員家人知交為之題跋,第四是親自撰寫跋尾和鈐蓋印章。嘉慶二十三年在書上題跋的朱為弼、洪頤煊、程同文等人,都是阮元的門生,次年題跋者陳均,也是阮氏弟子。
嘉慶二十四年,阮元還將此書借給姚元之、姜寧等人傳鈔披覽。借閱此書的桐城姚元之稱贊此書為“稀世之寶”,自有他的理由。在我看來,此書的“稀世性”之一,是它與宋清兩代三位才女結下的不解之緣,宋刻十卷本《金石錄》的流傳史遂有了突出的性別背景。第一位才女自是北宋才女李清照,她不僅與夫君趙明誠同為《金石錄》的編著者,也是《金石錄后序》的作者。在收藏此書的明代學者朱大韶看來,李清照的《后序》“委曲有情致,殊不似婦女口中語,文固可愛”,可惜的是,十卷本《金石錄》卻缺少這篇《后序》,于是,朱大韶“勒烏絲,命侍兒錄此序于后,以存當時故事”。盡管朱大韶未留下這位侍女的名字,但此舉已足以為此書增添一層女性背景。第二位才女是阮元之妾劉文如(1777-1847),字書之,號靜香居士。劉文如能詩,兼工繪畫,有學識,曾在阮元指導下編撰《四史疑年錄》。她為本書作跋,大抵出于阮元授意。跋文仔細梳理《后序》文字,考辨趙、李兩人聯姻背景以及年壽歲月,雖未挑明,其意圖實是替李清照晚年再嫁張汝舟之事辨誣。順帶說一下,阮元妻子孔璐華,字經樓,山東曲阜人,孔子第七十三代長孫女,著有《唐宋舊經樓稿》;阮元另一位側室唐慶云,字古霞,吳縣人,著有《女蘿亭稿》。她們雖沒有題寫跋尾,卻各在書上鈐蓋兩三枚印章,也算登臺亮相了。第三位才女是當時的著名詞人顧太清。她是乾隆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之孫多羅貝勒奕繪的側室,原姓西林覺羅,本名春,字梅仙,號太清,別署西林春、太清春,著有《天游閣集》《東海漁歌》。顧太清為此書題詠一首《金縷曲》,其下闋為:“蕓臺相國親搜校。押紅泥、重重小印,篇篇玉藻。南渡君臣荒唐甚,誰寫亂離懷抱。抱遺憾、訛言顛倒。賴有先生為昭雪,算生年、特記伊人老。千古案,平翻了?!弊髡哂谠~題下自注:“蕓臺相國以宋本趙氏《金石錄》囑題”,又于詞末自注:“相傳易安改適張汝舟一事,蕓臺相國及靜春居劉夫人辯之最詳?!敝档靡惶岬氖?,這兩處自注僅見于詞集,而不見于書上跋尾,顧太清詞后來又被況周頤擅改,幾致面目全非,楊焄曾撰有《李清照“再嫁”與顧太清“出軌”》(《文匯報》2020年9月2日)一文,敘說此中詳情,委曲有致,讀者可以參閱,這里就不細說了。
翻閱十卷本《金石錄》,顧太清題詞的落款是:“俚詞呈云臺老夫子、靜春居伯母同教政。西林春”。這幾句文字不見于詞集,從中可以看出,顧太清是奉阮元之命而作此詞的。與此同時,顧太清的夫君奕繪也為本書題寫了一首七言古詩。夫妻二人同為此書題跋,除了奕繪顧太清夫婦,就是阮元劉文如夫婦。由于《金石錄》出自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之手,夫妻雙雙題跋一事就格外引人注目,別有意味。緊接阮元之后收藏此書的韓泰華在其《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說:“阮文達有宋槧十卷,即《讀書敏求記》所載。文達自撫浙至入閣,恒攜以自隨,既屢跋之,復為其如夫人作記,蓋竊比諸明誠、易安云?!比钤獡嵴阒畷r尚未收得此書,韓氏謂阮元“自撫浙至入閣,恒攜以自隨”之語未免捕風捉影,但他說阮氏與阮劉文如作跋,有“竊比明誠、易安”之意,卻是有趣的觀察,獨具只眼。
確實,自從阮元收藏這部《金石錄》,他就珍若拱璧,從兩廣總督到云貴總督,從回朝任職到致仕還鄉,無論到哪個新的地方,換了哪個新的職位,他都隨身攜帶這部珍籍,一有閑暇,就拿出來玩賞。他先后在書上題寫了五條跋尾,鈐蓋了近三十枚印章。嘉慶二十三年(1818)六月十四日,阮元在南海節樓為此書題寫第一條跋尾。道光十八年(1838)三月望日,阮元“直文華殿,夜宿內閣”,他打開隨身攜帶的這部《金石錄》,再次翻閱,不禁想起二十年前題寫第一條跋尾時的情景,撫今追昔,思緒萬千。他一定聯想到了歐陽修和趙明誠。
當年,歐陽修也曾致力于收藏拓本,在“了卻公家事”之馀,他常常偷閑把玩手邊的石刻拓本,不止一次的賞讀,留下不止一篇跋尾。這些跋尾是歐陽修日常生活美學化與人生詩意化的體現。時移世異,歐陽修的跋尾手跡大多佚失,其中有一部分竟被趙明誠收藏。趙明誠在閑暇之時,也曾多次閱讀玩賞,并留下了跋尾。幾百年后,阮元又通過這部《金石錄》與趙明誠遙遙相對,滿紙的跋尾和鈐印,盡是對趙李的追慕和懷想。
阮元寫第四條題跋那天晚上,正在文華殿值班,事后,他將此事告知奕繪,于是有了奕繪的題詩:“相隨滇粵廿余年,今春攜入中書省。惟日丁亥三月望,殿閣參差月華靜。燈前親寫第五跋,不似東坡醉酩酊。閏月丁亥索我詩,此固愿焉不敢請?!比钤}跋在三月丁亥,奕繪題詩在閏四月丁亥,相隔六十天,卻是同一干支,故奕繪視之為吉日良辰。
書上還有金石家沈濤的跋尾,據落款日 期推算,在道光癸卯(1843)元日之前,《金石錄》這部“稀世之寶”已歸藏書家韓泰華所有。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說:“一日書賈來售,驚喜欲狂,古色古香,可寶貴。余得之,亦刻‘金石錄十卷人家’小印。”刻一枚“金石錄十卷人家”印章,早已成為收藏家的儀式化行為,不刻這樣一枚印章,似乎就無法在這一傳承脈絡中立足。
同治十年(1871),這部奇書轉歸原籍蘇州的藏書家潘祖蔭所有。潘祖蔭將各家題跋和鈐印錄入自己的《滂喜齋藏書記》卷一。抄錄之時,他注意到這樣一個突出的現象,并引為佳話:“馮氏初得是刻,鐫一印曰‘金石錄十卷人家’。其后江氏、阮氏、韓氏遞相祖述,皆有是印?!保ā朵柘昌S藏書記》卷一)知行合一,潘祖蔭立即請著名篆刻家趙之謙為自己刻了一枚“金石錄十卷人家”印,時在同治十一年春,距離此書入藏滂喜齋才幾個月。光緒十六年(1890),潘祖蔭病逝,與他同鄉、同齡的好友翁同龢撰寫挽聯表達懷念:“《金石錄》十卷人家,嘆君精博;《松陵集》兩宗詩派,剩我孤吟。”顯然,在翁同龢看來,潘祖蔭一生最稱得稱道的收藏,就是這十卷宋刻《金石錄》。
此書同治、光緒時代的題跋,只有順德李文田、中江李鴻裔和長洲葉昌熾三家。與嘉道時代相比,幾乎如晨星寥落。回首數百年歷程,這部珍貴古籍每隔幾十年即一易手,只有馮文昌自鳴得意的“金石錄十卷人家”的名號,一直如影隨形,追隨著這部奇書,由杭州、揚州流轉到蘇州、上海,最終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宋刻之一。翻開書頁,但見“鑒定印記累累”,證明“異書到處,真如景星慶云,先睹為快”(《滂喜齋藏書記》卷一),難怪阮元要感慨“人實不朽,書亦增重”??墒?,除了鈐在卷首的那枚葉志詵為阮元所刻“金石錄十卷人家”印之外,馮文昌、江玉屏、鮑廷博、韓泰華、潘祖蔭等人所用印,卻全都杳無蹤影,這是為什么呢?
202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將上圖珍藏的十卷宋刻《金石錄》以高清影印的方式出版,先后推出仿真線裝本、平價精裝本。此一珍貴古籍得以化身千百,普通讀者皆得以購藏坐擁,并由此躋身“《金石錄》十卷人家”,書實不朽,人亦增重,豈非天壤間之書林佳話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