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相聚詩歌之城,放歌新時代 ——綠風詩會在新疆石河子市舉行
    來源 :中國作家網 | 鄧潔舲  2024年09月11日11:32

    秋天的新疆瓜果飄香、豐收在望,9月8日,由《詩刊》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共同主辦的“綠風詩會”在新疆石河子市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評論家歡聚在這座詩歌之城,共話詩歌、共享詩意。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兵團黨委副書記、副政委、宣傳部部長劉見明出席詩會開幕式并講話。八師石河子市委書記、政委、石河子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鄂宏達致辭。開幕式由兵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兵團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潘峰勤主持。《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副主編霍俊明,四川作協副主席、《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石河子作協主席、《綠風》詩刊主編徐麗萍,以及葉延濱、楊牧、楊克、舒婷、陳仲義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評論家參加詩會。

    1983年9月,石河子文聯和《綠洲》文學社聯合主辦了第一屆“綠風詩會”,那次詩會規模盛大,前來赴會的詩人、詩評家、編輯等共達一百五十多人。正是在首屆“綠風詩會”的影響下,次年一月起,原《綠洲》雜志的“綠風”詩卷正式獨立成《綠風》詩刊。正如臧克家給《綠風》詩刊的題詞所說:“綠風起西北,詩韻入萬家”。石河子也從艾青筆下“年輕的城”逐步發展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詩歌之城”。

    開幕式現場

    邱華棟在講話中表示,新疆從古至今都是中國詩歌重鎮,從盛唐詩人岑參等對新疆詩歌的“鑿空”,到新中國詩人聞捷、艾青、楊牧等努力耕耘新疆詩歌的熱土,新疆詩歌,包括以維吾爾族大詩人鐵依甫江·艾里耶夫為代表的新疆多民族詩歌,為中國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作協高度重視文化潤疆工作。2023年6月,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率隊在新疆調研期間,中國作協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簽訂了共同實施文化潤疆文學工程的合作協議。本次“綠風詩會”的舉辦,正是中國作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度推動文化潤疆文學工程實施的一次重要舉措。邱華棟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詩會,進一步促進全國詩人、評論家、編輯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積極探索詩歌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新時代詩歌的繁榮發展。

    鄂宏達在致辭中對與會者表示歡迎,他表示,八師石河子市雖地處西北邊疆,卻與詩歌卻有著不解之緣。這里有邊塞詩刊——《綠風》,有詩人艾青16年生活創作的印記——艾青詩歌館,2017年9月,石河子市被授予“中國詩歌之城”稱號。近年來,石河子圍繞深入實施文化潤疆戰略要求,立足挖掘好、利用好紅色軍墾文化資源和兵團精神寶貴財富,引導推動各族職工群眾廣泛開展詩歌誦讀活動,全力打造“中國詩歌之城”這一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開幕式現場

    扎根人民,放歌新時代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中國詩歌現代化建設,《詩刊》社與《星星》詩刊、《綠風》詩刊在詩會期間聯合舉辦“新詩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討會。與會詩人、批評家圍繞“中國傳統詩脈與當代詩歌的現代化融合”“創作主體的‘人民立場’與構建‘人民詩學’”“打造新時代‘史詩’的難度與可能”“奮斗的詩意與創造的詩意”“‘新時代詩歌’與主流詩歌刊物如何守正創新”“營建‘生態詩學’與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全媒體傳播體系下打造主流詩歌新格局”“新詩譯介現狀、‘民族性’與‘世界文學’格局”等八個議題展開討論。研討會分別由李少君、龔學敏主持。

    李少君在主持中表示,本次研討會以“扎根人民,放歌新時代”為主題,通過詩歌論壇,探索詩歌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引導中國詩歌健康、有序、創新、繁榮地發展。

    研討會現場

    從寫下的第一首詩至今,葉延濱在詩壇耕耘已四十余年,見證了中國新詩的發展歷程。他始終對偉大的中國詩歌傳統抱有無上的敬畏之心,明確作為新詩寫作者一生的使命:知大道而獨行。一個詩人要守住內心的本真,不為喧囂所擾,守住傳續百代的詩歌精神。

    被譽為“新邊塞派”的詩人楊牧曾在石河子生活工作二十五年,以兵團軍墾生活為題材,創作了大量貼近生活的詩歌和小說等文學作品。1983年,楊牧與辛笛、公劉、阮章競、昌耀、王洛賓等詩人參加了首屆綠風詩會。時隔四十多年,楊牧感慨萬千,他希望軍墾精神所代表的堅韌、毅力和開拓創新,能指引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詩人在新時代找到最貼近時代和人民的語言,創作具有底蘊和新意的現代詩歌。

    隨著科技的進步,線上閱讀已成為一種主流的閱讀方式,其快捷性和碎片化特征,使得人們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楊克認為,對于詩歌創作而言,這意味著詩人需要在更短的篇幅內傳達出更為精粹的思想與情感。當代詩歌或許可以從古代絕句中汲取靈感,而絕句能夠成為經典,不僅在于其形式上的短小精粹,更在于其內在的豐富意象和情感共鳴。當代詩歌雖然可以追求簡短,但不能因此而失去了深度。

    田禾認為,詩歌里應有靈魂有血肉,有思想的理性智慧,有情感有真愛的聲音,否則詩歌將缺乏深度與高度。生活和寫作的過程,正是提升一個人生命的深度和高度的過程。只有讓心靈慢下來,不斷思索和審視,靈魂的追問才可能實現深度的敘述和呈現。

    上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邀約著名朗誦藝術家方明朗誦了軍旅詩人王久辛的詩歌《狂雪》并制成電視節目播出。30年后,王久辛仍在思考新時代里詩歌要如何貼近人們的心靈、生活去表達和表現。他認為,詩人必須與時俱進,接受新的社會狀態,把握新的社會風向,才可能在不斷變化的新時代里創作出好作品。

    陳仲義認為,從詩的同一性角度看,古詩詞與當代詩詞確乎存在更多血親關系,但從差異性、創新性角度出發,現代詩與古詩詞的生成基本屬于兩條并行軌道。新時代的詩歌,要在繼承與薪傳的基礎上,以創新為最高準則與目標。

    歷時兩年寫完兵團史詩《天山戰歌》后,李光武就一直在思考中國史詩和史詩創作。他認為,從歷史上看,原始史詩的本質是虛構的藝術,當代史詩創作應該寫實與虛構并重,一種史詩寫意,一種史詩工筆速描,承擔起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抒寫和英雄人物的刻畫塑造。

    新時代詩歌與主流詩歌刊物如何守正創新?龔學敏認為,詩歌刊物要精選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的詩歌作品,同時還要積極適應新時代詩歌的發展需求,拓寬詩歌的題材范圍,將詩歌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推動跨界融合,推動詩歌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

    王計兵近年來因“外賣詩人”的身份走紅網絡。關于“如何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下打造主流詩歌新格局”這一話題,他認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不同的思想和寫作方式,推動了詩歌的繁榮。這種繁榮如果經過媒體的引導疏通,就會快速地匯聚成河,形成寫作的方向和意義。

    如何重振“新邊塞詩”和“西部詩歌”的詩歌精神,是徐麗萍目前最關注和期待解決的問題。她認為,作為新邊塞詩和西部詩的主要策源地和大本營,《綠風》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尋求創新,積極培養新生力量,注重詩歌的原創性、新銳性、多樣性,把“綠風詩會”這一歷經四十載打造的名片發揚光大。

    詩歌很早就成為中國人表達生命情感和修煉內心的最有效的方式,古馬認為,中國傳統與當代詩歌的現代化融合發展,需要詩人們既有包容開放的胸襟,古今并重,博采眾長,又有處理日常經驗,從生活中提取詩意的能力。

    在阿信看來,詩的神秘猶如風雪或暗夜中的遷徙,義無返顧,目的地不明。它的細節可睹可觸,它的氣息可嗅可感,然而它的整體指向依然晦暗難明。或許,詩的神秘直接源自心靈的幽深和世界的廣闊。

    張遠倫認為,長時間學習借鑒翻譯的西語詩之后,中國新詩到了重新珍視中國古典詩歌傳統、重新定義現代詩“現代性”的時候,應當傳承中國詩歌被拋棄已久的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美學傳統,延續其中的神髓、氣象。

    劉海潮認為,“人民立場”在中國新詩發展歷程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艾青、舒婷等詩人的作品無不體現出人民立場,構建人民詩學是新時代詩歌的使命,創作主體的“人民立場”與構建人民詩學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在蔣登科看來,詩歌傳統是一種藝術性、精神性、文化性的存在,是可以通過后來者的探索而不斷豐富、傳承和創新的。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主要包括深厚的家國情懷、向善向美的精神取向、以音樂性為基礎的文體建構等,詩歌傳統的現代化,就是給優秀的詩歌傳統賦予現代的、發展的、進步的藝術精神。

    在詩歌發展進程中,傳統與現代不是一個簡單的舊與新的問題。姚輝認為,它們構成一種重要的傳遞、承續、再生、創造、升華關系,應當從強化自然意識、升華人本理念、把準時代關注、純化詩性探索等方面去思考二者的融合。

    來自福建的葉玉琳關注生態詩歌書寫特別是海洋詩寫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助推意義。隨著海洋在國家戰略上的地位不斷提升,海洋詩歌書寫不僅是響應“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號召、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識、重構中華優秀海洋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推進國人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識研究,提升我國海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

    郭建強注意到,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以地理、地域為特征的寫作群體,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討論,這樣的創作者都有一塊和自己的生命緊密相關的“息壤”。彌散其間的重要元素理所當然是一個地方或者地域的地質地理形態,以及那方土地上的萬物生靈。在這個大前題下,人們的思維、情感、行動,才得以堅實地展開。

    霍俊明在總結中談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歌,任何時代的詩歌都是由“變”與“不變”、“新”與“舊”、“守正”與“創新”構成的動態景觀,任何一個時代的詩人都會迎來老話題與新問題。新時代是一個巨變時期,詩歌身處其中亦是如此,但是詩歌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形式,它的核心要義又處于不變的位置。如果詩歌必然要對現實、時代作出特殊形式的呼應,那么今天圍繞新詩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討論,也將是中國偉大詩歌文化構建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晚會現場

    研討會結束后,還舉行了綠風詩歌晚會暨八師石河子市第二屆誦讀大賽頒獎晚會。

    立足當下,開拓新時代軍墾精神

    9日上午,舉行了“艾青詩歌的新時代意義”研討會暨《年輕的城》等軍墾詩鑒賞評論會。兵團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潘峰勤致辭,會議由石河子作協主席、《綠風》詩刊主編徐麗萍主持。

    潘峰勤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生動展現兵團詩歌在中國詩歌版圖上的獨特地位、重塑重要影響,如何精彩呈現兵團詩歌在涵養家國情懷、弘揚兵團精神、擔當時代重任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和思想光芒,成為擺在兵團詩人和兵團文學面前的重要課題。這次“綠風詩會”圍繞新時代詩歌發展走向展開研討,對于助力打造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更好地發揮詩歌在推進文化潤疆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與會詩人圍繞艾青詩歌和《年輕的城》等軍墾詩展開討論。大家認為,艾青的創作雖然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但他的寫作始終具有人民性,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些特質在今天依然有著鮮明的時代意義。艾青認為詩與人是統一的,寫詩就是在磨煉自己的人格,這也給當下的軍墾詩創作帶來了啟發。軍墾詩歌是根植于軍墾生活的,展示了艱苦卓絕、開拓創新的軍墾精神。當下軍墾詩的寫作也要順應時代變化與時俱進,在題材、手法等方面進行創新,從大處往細處寫,從外部往內部寫,讓軍墾精神在詩歌領域激發出新的靈感。

    周慶榮、吳少東、王琰、祝立根、孫基林、劍男、龍其林、林季杉、莫真寶、吳小攀、吳投文、李嘯洋、江合友、吳越、馬春光、趙曉夢、茱萸、李海鵬、龐培、王子瓜等詩人一同參加本次詩會活動。研討會后,與會詩人還前往石河子兵團軍墾博物館、艾青詩歌館、周總理紀念碑、軍墾第一連等地參觀學習。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肉丝高跟在线|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 久久99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影院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国产麻豆精品精东影业av网站|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 男女男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禁18久久久夂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 北岛玲在线精品视频| 99er热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99久久99久久精品| 99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