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癡”胡應麟
人類有了文明也就有了文字和書籍,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其“剛健日新”的特征與中國歷史上浩如煙海的典籍之收藏、整理、流傳息息相關,故藏書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談到藏書文化就不得不提到藏書的主體:藏書家。他們不僅專注于書籍的搜集保管,而且潛心藏書事業(yè)。明代學者、詩人胡應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嗜書如命,傾囊致書
胡應麟(1551—1602年),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浙江蘭溪城北隅人。幼能詩,萬歷四年中舉,自言于他無所嗜,唯嗜好古籍,“饑以當食,渴以當飲……憂藉以釋,忿藉以平,病藉以起色”。他的藏書愛好深受家庭影響,其外祖父宋震建雪溪堂只為萬卷書,父親胡僖自幼好學,乃嘉靖三十八年進士,亦有不少藏書。胡應麟自十一二歲跟隨父親游歷各地時,便十分關注當?shù)氐墓艜袌觥C慨斢鲂膬x之書,他就憂心忡忡、坐立不安,一旦持歸,便手舞足蹈,見到“上世之藏,帳中之秘”更是不舍晝夜,親手抄錄。胡應麟回憶藏書經(jīng)歷時有言:“余為童子至今,年日益壯而嗜日益篤,書日益富,家日益貧。”他可謂是竭盡一生只為“窮搜委巷,廣乞名流,錄之故家,求諸絕域”。故其收藏富贍,越中諸世家無人能匹敵,《金華詩錄》云:“婺州藏書,獨盛于蘭溪。”
然而,為了“典籍之好”,胡應麟也是煞費苦心。《五雜俎》記載,明代浙江虞守愚侍郎家中藏書萬卷,更是為了萬卷之書建造了藏書樓于水池中央,平日僅僅依靠一塊木板通過,到了夜晚便將木板撤走防止有人私自進入,門口還寫著“樓不延客,書不借人”。然而虞氏子孫卻沒有繼承虞守愚的遺風,玩物喪志,導致虞氏家族家道中落,沒有財力守住藏書樓。胡應麟傾慕虞家藏書樓已久,購買了虞家的萬卷藏書,他也因此以“書海”之美譽聞名海內(nèi)。
當然,胡應麟的求書過程并非總是一帆風順,他也常常與醉心的典籍失之交臂。他十分心喜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的《柯山集》,蘇軾就曾稱贊張耒才識學問為當世第一。但胡應麟只收藏了《柯山集》的十三卷,故悵然若失。恰巧一日,他在杭州一處偏僻的巷子中見到了《柯山集》鈔本書一十六帙,盡管書紙半已漶滅,但是文集印記奇古、裝飾都雅,且比自己所藏多不啻五六倍。胡應麟欣喜若狂,奈何身無分文,便與賣家約定第二天早晨相見,以綠羅二匹以及身上所穿的烏絲直裰青蜀錦衣袍交換那部《柯山集》。于是,胡應麟返回家中籌集錢財,一心等待第二日的到來,搔首踟躕、夜不能寐。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將此書鋪燒了個精光,一切化為灰燼,他為此搖頭嘆息了數(shù)月之久。
二酉山房,藏書為用
胡應麟畢其一生,四處搜羅典籍,“所購經(jīng)史子集,其世自洪荒以至昭代,其梓自吳越以至燕閩”。待他20多歲與母親宋宜人離開京都返回浙江蘭溪時,已然“宦槖亡錙銖,而余婦簪珥亦罄盡,獨載所得書數(shù)十篋,累累出長安”。據(jù)《二酉山房記》所載:胡應麟所藏之書合計四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卷。為了安置如此數(shù)量浩瀚的文獻古籍,胡應麟特地在家鄉(xiāng)建造了一所藏書樓,且為緬懷秦朝學者二酉山洞藏書之功德,故他將藏書樓命名為“二酉山房”。當然,受財力所困,胡應麟囤書也并非包羅萬象,他所藏之書大致分為五類:一是家中未藏之書可收;二是考慮經(jīng)濟情況,購買價格較低版本的書籍;三是異書收藏;四是手抄友人的珍本、善本、秘本;五是不購買價格昂貴的古遺墨法帖。
胡應麟的收藏不局限于典籍的堆積,他能藏更能用,這是以往藏書家所不能及的。明代著名的藏書家謝肇淛曾評析道:好藏書之人有三大弊病:一是貪圖虛名,一味裝潢炫耀,實為買櫝還珠;二是四方收羅卻束之高閣,徒洗浣灰塵;三是慧根短淺,能倒背如流卻不能運用,喪失書的益智功能。胡應麟認為第一種人即是“好事之人”,第二種人即是“雅尚”,第三種人即是“鑒賞家”。
對于第一種人,他提出了“書之為用”的原則,在他看來,藏書只有使用和閱讀才會發(fā)揮它的作用,如果僅僅以“藏”冠名,書就會名存實亡。他認為:“夫書好而聚,聚而必散,勢也。”無論人們怎樣嘔心瀝血地搜集典籍,可是書籍終歸會散失,所以他極贊成書籍流通,即“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據(jù)史料記載,胡應麟特別重視與朋友之間進行交換刊刻、共游書市、無償贈書等交流活動。
鑒于第二種人,胡應麟認為要勤于讀書,“世有勤于聚而倦于讀者,即所聚窮天下書,猶亡聚也。有侈于讀而儉于辭者,即所讀窮天下書,猶亡讀也”。這從胡應麟家里的陳設可見一斑,“入余室者,梁柱、榱桷、墻壁皆無所見,湘竹榻一,不設帷帳,一琴、一幾、一博山、一蒲團”。無怪乎王世貞調(diào)侃胡應麟是用買書的余錢來建造書房的。
至于第三種人,胡應麟認為讀書與治學本是相輔相成的,并無矛盾,正如他所說:“博洽必資記誦,記誦必藉詩書。”人們需要廣涉博采,通過大量讀書充實自己,拓寬眼界,但學問不僅要“博”還要“精”,即用心思考,“必須盡見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終始備盡”,方可“置議論”。陳文燭就贊揚胡應麟“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
潛心治學,著述等身
二酉山房豐碩的藏書、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也為胡應麟讀書治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萬歷十六年,也就是胡應麟38歲之際,他已撰寫了不少作品,其可考的達49種1036卷,成書存世的有16種211卷,還有未成書的數(shù)百卷。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十分欣賞胡應麟的才華,贊其“髫丱時讀書幾與身等,今學無不窺,浸浸有雄視百代意”,而后更是直言要讓他來當自己的接班人,“后我而作者,其在此子矣夫”。
胡應麟“讀書等身”“學無不窺”,內(nèi)容龐雜,要而言之,主要表現(xiàn)在文獻學、史學、文學研究三個方面。在文獻學方面,胡應麟用力頗深,他長于考據(jù),《經(jīng)籍會通》四卷“論古來藏書存亡聚散之跡”,征引典籍極為宏富;尤善辨?zhèn)危端牟空灐房急姹榧八牟浚到y(tǒng)總結(jié)了“辨?zhèn)伟朔ā保痪夸浿畬W,總結(jié)歷代史志,由宏入微,提出“五部”圖書分類法。
在史學方面,胡應麟“少而好史,占畢之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時人更以“良史”贊譽。他的成就不僅表現(xiàn)在史書的編纂、歷史文獻的整理,更表現(xiàn)在對史學理論問題的思考和對歷史的批判。如對于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即是史家的觀點,他認為尚未足也,更要有“公心”“直筆”,這是從“史德”標準作出自己的闡發(fā),擴展了史家標準理論的深度與廣度,也為清代章學誠形成“史才四長”的觀點提供了豐厚的學理基礎。
在文學研究方面,胡應麟擅長詩論與小說研究。其詩論集中體現(xiàn)在《詩藪》一書,全書廣征博引,語言古雅,可謂珠璣滿紙。他在《詩藪》中全面評價了《詩經(jīng)》至明朝兩千余年的詩歌發(fā)展脈絡,纖悉無遺,點評鞭辟入里,多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論。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埋沒百年,無人問津,直至胡應麟的《詩藪》問世,才令滄海遺珠的《春江花月夜》一躍成為“孤篇蓋全唐”之詩。除了詩歌評論,他對小說研究亦相當重視,其研究涉及小說的作者、成書、版本、人物塑造、語言藝術等諸多方面,更是最早利用目錄學的成果對中國古代小說進行了系統(tǒng)分類,他對于古代小說的許多評論常為后世學者征引、稱道,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引用胡應麟對小說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