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與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以獨特的路徑和方式,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與此相呼應,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展現出獨特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體現,更是文化、社會和政治各方面的綜合性變革。其主要特點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社會穩定。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并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其次,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文化自信。最后,政治制度的創新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現代化進程提供了穩定的政治保障,通過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應該說,這些特點為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提供了獨特的經驗,也為外國文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何為中國視角的外國文學研究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外國文學研究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具體來說,中國視角的外國文學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對話與跨文化交流。比如,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俄國文學特別是契訶夫和果戈理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通過翻譯和介紹這些作品,促進了中俄文學的交流。
二是本土化與再創造。比如,巴金深受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和雨果的影響,但他在創作中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將法國文學中的思想和藝術手法融入中國的社會現實中,創作了如《家》《春》《秋》等反映中國傳統家庭和社會變革的經典作品。
三是比較研究與理論創新。比如,錢鍾書的《管錐編》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揭示了中外文學的共性與差異。他提出的“文化融通”理念,為外國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錢鍾書不僅研究中外文學,還通過比較文學的方法,探討了不同文化和文學傳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借鑒。他的研究為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推動了比較文學的發展。
中國視角的外國文學研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影響
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學研究范式,還對中國式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增強文化自信。通過對外國文學的研究,中國學者不僅能夠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還能通過比較和反思,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沈從文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尤其是詹姆斯·喬伊斯和福克納的作品。他在小說創作中大膽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等現代主義手法,成功地融合了中國鄉土題材,創作了如《邊城》這樣的經典作品。他的創作不僅提升了中國文學的表現力,還增強了中國作家對本土文化的自信。他通過將西方文學技法與中國鄉土題材結合,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就創作的世界意義而言,沈從文的作品展示了中國鄉土文化的美麗與深刻,提升了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地位,增強了中國讀者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促進跨文化理解。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有助于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理解對于國家間的和平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文學研究,學者們可以搭建起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促進相互理解和尊重。跨文化的文學創作不僅可以使作品在國際上廣受歡迎,也可以促進中國讀者對世界文學和文化的理解。這既對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國際化進程具有推動作用,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最后,推動社會進步。比較中西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思想和觀念,透視現代社會中的矛盾與困境,可以引發讀者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這對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社會建設和文化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中國視角的外國文學研究不斷發展
要想進一步推動中國視角的外國文學研究,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在學科建設、國際交流、本土化研究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具體措施的落實。
第一,加強學科建設。首先,建立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外國文學研究不限于文學本身,還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多個學科。因此,建立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促進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研究,可以豐富和深化外國文學研究。例如,可以設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或研究項目,吸引各領域的專家參與,共同探討外國文學中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現象。其次,完善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中,應當增加外國文學研究的相關課程,并注重課程的系統性和深度。例如,可以開設專門的“外國文學經典導讀”“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等課程。同時,編寫和引進高質量的教材,確保教學內容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第二,促進國際交流。首先,鼓勵學者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國際合作研究可以為學者提供更多的資源和視角,提升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高校和研究機構應當鼓勵和支持學者參與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與國外頂尖學者共同探討和研究外國文學中的重要問題。例如,可以與國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共享研究成果和資源。其次,鼓勵中國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去展示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針對特定主題與國外學者開展跨文化的學術對話。最后,加強學術成果的國際傳播。要讓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和傳播,需要注重學術成果的國際化發布。鼓勵學者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由國際馳名的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參加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
第三,注重本土化研究。外國文學研究不僅要了解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還要結合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行本土化解讀。在研究外國文學中的社會問題時,可以對比中國的類似問題,尋找共性和差異,提出具有中國視角的見解。珍妮特·溫特森是英國當代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以探索性別認同、家庭關系等復雜問題而著稱,如《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和《寫在身體上》等作品,我們可以結合中國的性別平等和家庭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她的作品揭示了英國社會中的性別問題和性少數群體的困境,而在中國,性別平等和家庭觀念的變化也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議題。通過對比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兩國在社會變革中面臨的共同挑戰,并提出具有中國視角的見解。通過結合社會現實,進行本土化的解讀,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和社會倡議,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和諧發展,為社會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與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外國文學研究不僅能夠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思想啟示,還能通過跨文化的對話和交流,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國際影響力。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也將為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特聘教授、外國語學院二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