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述歷史為中國語言學學科存史
張宜是首位在中國當代語言學領域從事口述歷史研究并有所收獲的人。她曾根據她的博士論文和訪談資料在2011年和2012年相繼出版了《中國當代語言學的口述歷史》和《歷史的旁白——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口述實錄》(該書是26位中國當代語言學家的訪談結集)。她的新書《歷史的回聲——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口述實錄》最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只翻閱了一下,就被震撼到了。接著,我又認真閱讀各章的一些部分。給我的印象是:這是一本嚴肅、深刻、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它與其姊妹篇《歷史的旁白》都可謂國內語言學口述歷史研究領域的標志性成果。
《歷史的回聲》是20位中國當代語言學家的訪談結集。這本書采用了口述歷史的方法,從受訪者的學術生涯切入,觀察并研究中國當代語言學的發展史,匯集曾經為中國現當代語言學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前輩學者的學術成果,從而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全書以口述歷史的嚴謹與溫情,呈現了20位語言學家的成長環境、學術淵源、治學心路、學術思想,以及他們在學術生涯中的得意與失意。這本書收錄的受訪者的研究領域比第一批更加豐富,涉及語義學、漢語史、中國語言學史、心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語言測試、統計語言學、視覺語言學、古文字學、理論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生物語言學、近代漢語詞匯、近代漢語語法、音系學、形式語言學、語音史、俄語體學、語言符號學、功能語言學、兒童語言習得等。20位受訪者是李錫胤、向熹、趙振鐸、桂詩春、華劭、詹伯慧、張會森、游順釗、李如龍、魯國堯、劉潤清、項楚、張家驊、寧春巖、江藍生、李兵、張涌泉、喬全生、王銘玉和顧鋼。
兩批受訪者的遴選,主要考慮以研究漢語和相關學科的語言學家為主,盡量顧及語言學各個方向和領域。確定受訪者的條件和依據是:①從事漢語(包括漢字)研究或者與漢語相關的語言理論研究;②在特定的研究領域里做出突出貢獻并在語言學界具有一定影響;③年齡在50歲以上,工作單位限于中國大陸地區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④適當兼顧其學科、研究領域的代表性。
口述歷史是一種研究語言學史的新方法。它能提供新的歷史文本,改變書寫者與被書寫者的關系。以往的歷史研究,尤其是學科史的研究,不甚重視口述方式,以至于許多史料隨人而逝。在傳統的歷史研究中,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只能被動地被史學家寫進歷史。而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這些親歷者和見證者可以直接參與對該段歷史的印證與書寫。
語言學史的口述研究是一種個性化的研究,它強調對人的研究、對個人的研究。通過對語言學家進行個人訪談,以聲音的形式記載語言學家的學術經歷,可以拓展記錄語言學史的空間。人們對語言學史的研究即使再詳細,文獻資料和檔案也只能記錄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以往的語言學史研究比較偏重于記錄語言學概念和理論形成及發展,偏重于語言學家的理論研究;而對語言學家的學術經歷、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確立則記錄少之又少,即使有,亦多為枯燥的歸納總結,缺少真實生動的個案記錄。開展語言學史的口述研究可以彌補傳統出版物、檔案、文獻等的不足。
在西方語言學界,20世紀70年代已有人從事口述歷史的研究,他們根據一定的框架,分期分批對一些名家進行采訪,并將訪談、記錄所得編輯成書(如Boyd H.David等編的《個人訪談錄》,First Per?son Singul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0)。二十多年前,張宜在攻讀博士學位之際,曾將口述歷史的方法系統地應用到國內當代語言學史的研究中,她匯集過那些曾經為中國現當代語言學的發展做過貢獻的前輩學者的學術成果,以便更清楚地呈現中國語言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通過訪談一些當代著名語言學家,可以采集到一批珍貴的資料,這對于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史學工作者都是最基本的有聲史料。在我國語言學史上,這項研究是首次以聲音的形式記載和保存本學科的史料。它是我國語言學史的口語備忘錄,是一份獨特的旁白,為考察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脈絡提供了鮮活、扎實的素材。
為此,張宜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要想考察我國語言學的歷史與發展,前輩語言家的治學經驗和心路歷程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他們口述的學術會議、見解和評論都是極其珍貴的史料。如今不少語言學家因年事已高或其他緣故,已無暇無力著述,他們口傳的歷史就更需要得到記錄和保存。因而,從事口述歷史研究,也就等于“搶救”歷史。
要想通過口述歷史研究對中國當代語言學中的許多問題做出結論,尚需一大批研究者開展大量類似的研究。可以說,張宜進行此項研究的另外兩個目的是:激發同行們對語言學史研究方法的興趣;能與國內外的語言學史學工作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歷史的描述經常是片面的、主觀的,因為人們在對歷史事件的解釋上很難做到百分百客觀和公允。對研究語言學的歷史來說,還有另外一個主觀因素在起作用,即過去的哪些活動、哪些目標應該納入語言學的范圍,從而也列入語言學史的范圍,不同的語言學家的看法可能會不一樣。R.H.Robins 曾建議,把針對語言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的任何系統的研究都當作語言學史的一部分。他的前提是:只要這種研究就其本身而言是具有意義和價值的。他還說:“不僅僅要研究出版物,研究概念的范疇和體系的出現,以及它們的發展,研究繼往開來的實踐者們的學術成果,還要研究使他們的思想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方式和背景。由于語言學家也是社會的成員,也是社會文化傳統和環境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的思想會在很大程度上超出具體的語言范疇。我們與其問他們寫過什么或者傳授過什么,還不如從本質上關注他們為什么和怎么樣逐漸有這樣的思想和學說。如此這般,我們才可能在科學史、甚至人類總的思想史中構建出語言學史?!保≧.H.Robins,2001:3-4)可以說,《歷史的回聲》在中國當代語言學學科史中既是一項系統化成果,也是一項個性化的實踐性成果,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眾所周知,訪談錄是一種非?!肮爬稀钡奈捏w現象,它能通過極簡的形式直抵人心,用面對面的對話探究受訪者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直截了當地獲取信息。訪談通過訪談者的提問和受訪者的回答,讓讀者知道受訪者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他對于某件事的觀點和態度是什么,從而了解許多事情背后的真相。
《歷史的回聲》的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受訪者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講述自己的經歷,而讀者則可以通過這些真實的對話,獲得對人物和事件更為深入的理解?!稓v史的回聲》不僅展現了各位受訪者個性化的學術魅力,也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社會、文化、政治等多個層面的社會現實。
如此說來,我作為一名受訪者和讀者,感受到了《歷史的回聲》的深度、廣度、嚴謹以及它帶給我的震撼,要感謝其他諸位受訪者能和我一道,樂于與張宜合作,配合她完成這本訪談實錄,把自己的人生經歷記錄下來。雖然我的“口述歷史”很有局限性,但想到有十幾位同仁都來解密自己封存多年的親身經歷之后,匯總起來或許能揭示點什么,為廣大讀者認識20世紀中國語言學史的發展歷程提供一段充實、豐滿、鮮活而又精彩的記錄,頗感欣慰。這些記錄也許會產生悠久而富有價值的回響,如此這般,我也要感謝張宜。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