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海歌唱
當歌曲《當你老了》流行于大眾之間時,大家是否知曉歌曲詞作者是詩人葉芝?是否知曉《當你老了》一詩最好的譯本之一來源于九葉詩人袁可嘉?音樂賦予這首沉睡的詩歌以新的活力,音樂也引導我們重新探尋圍繞著這首詩歌的一切,有如譯者——袁可嘉。
《沉寂的洪鐘:九葉詩人袁可嘉》是浙江慈溪籍作家方向明新著,他以巧思將袁可嘉的人生軌跡與文學成就串聯起來,勾勒并引領讀者回憶中國文壇中一個親切又令人難忘的形象。讀它的歷程就好似在迷宮中自由探索:我們首先會看到圍繞著袁可嘉的幾個最為明顯的光環,如“西南聯大學子”“九葉詩人”“現代派詩論家”“翻譯家”等,這些光環勾起讀者對他的興趣;接著,作者才將他的生命旅程詳細鋪展開,圍繞著袁可嘉幾段重要的人生經歷,我們會看到他與恩師、同學、詩友的交往,看到他的個性發展與磨難。方向明與袁可嘉同是浙江慈溪人,冥冥之中,相同的故鄉召喚著情感,以情感為繩索,作者按照人的認知順序構思文字,最終呈現出一本結構精巧、內容生動詳實的傳記作品。
在袁可嘉的生命歷程中,詩人、翻譯家、理論家是他最顯著的三重身份,每層身份層層交疊又相互獨立,因此只有抽絲剝繭,從不同人群對袁可嘉的印象出發,才能慢慢發掘出真實的袁可嘉形象。在女兒袁曉敏、袁琳寫的《附錄:三言兩語話父親》中有這樣一句話——“爸爸在這段漫長的人生道路中,走得很累、很辛苦,卻很執著。”在方向明筆下,我們可以發現袁可嘉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做學問,都是一個有始有終、樸素堅韌的人。正如他在多年如一日的譯詩實踐中對翻譯技巧的摸索,袁可嘉的譯文主張在忠實于原文的同時不完全拘泥于原文。他爐火純青的翻譯藝術與語言功力使得他的譯作成為“無愧于原作的對等物”,《駛向拜占庭》《當你老了》等譯作就是很好的證明。
“人”是這本書寫作的最終指向,對于歷史和時代而言袁可嘉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獨特意義究竟在何處?“他對中國新詩現代化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早已和他的名字一起,長在了還在不斷生長的中國新詩這棵大樹的年輪里。”在方向明主編的另一部作品《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紀念文集》中又記錄了文化人類學家王海龍的一句話——“他不僅盜火,而且播火,這就是那個時代賦予袁可嘉的使命。”在此意義上,袁可嘉對中國新詩的貢獻除卻自己在創作、翻譯與理論研究等方面的探索,更包含著以超前眼光對“朦朧詩”藝術價值的肯定,“朦朧詩”在之后的年歲里掀起的浪潮驗證了他的寬闊視野。
時間之海廣闊無垠,有的人掙扎過后沉寂,有的人不張揚卻穩步前行。九葉詩人袁可嘉的一生于他而言,是豐滿而有收獲的一生,他的一生銘刻在中國新詩的年輪里,他的一生是在茫茫時間之海中奮力歌唱的一生,他從未溫和地走入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