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正激發年輕舞蹈編導的創作熱忱 如果蒲松齡來編舞,《聊齋》是啥樣
如果蒲松齡會編舞,《聊齋》在舞臺上將是什么樣?今晚,舞蹈劇場《聊齋怪談》將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上演,拉開“2024無邊線舞蹈節”的大幕。從《聊齋志異》數百個奇異故事里,青年編導余爾格重構凝練“人、鬼、神、狐、妖”等形象,于舞臺之上展開“神游”天地人三界的旅程。舞蹈呈現寓真于幻、亦真亦幻的藝術風貌,由此窺視古人的內心世界、對話今天的劇場觀眾。
當下,傳統文化正激發著年輕舞蹈編導的創作熱忱,他們以身體語言和現代舞臺手段探尋歷史記憶與當代表達。近年來,田湉的《俑》系列、饒宇弘的《三岔口》、鄭杰《訓誡三則·山月》等展現東方韻味的作品先后亮相上海舞臺,受到觀眾認可,《聊齋怪談》能否帶來新驚喜?
血脈中的激情仿佛被點燃
昨天下午,記者走進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探班,發現舞臺上方高懸著一塊“巨石”。《聊齋怪談》將念頭具象為石頭——執念是心中之“石”,壓在人的胸口,甚至將人吞噬。“正視形形色色的念,分辨其善與惡,就有消解‘心中石’的可能。”余爾格表示,蒲松齡在原著小說中展現光怪陸離的世界,包含深厚的人文情懷。他對人性幽微的探析、對善惡之辨的思考,與當代人有著共通之處,這也是《聊齋怪談》創作的基礎。
《聊齋怪談》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制作。時長約90分鐘,在現代舞蹈劇場中算是“大作”。余爾格選取《鳳陽士人》《香玉》《席方平》《石清虛》《嬰寧》《畫皮》等故事,重新解構文本,并以隱喻的方式來呈現“貪嗔癡疑”等心理情狀。“這些故事亦幻亦真,首尾相連,最終化作夢幻泡影。一位男舞者貫穿全劇,他或許是‘書中靈’,時而幻化為劇中人,時而抽離成為蒲松齡。”
余爾格2010年赴法研習、創作現代舞,其作品受邀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馬賽國際藝術中心等演出。“長期在西方語境下創作,會有疲倦和迷失感,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源源不斷提供著豐富養料。”在她看來,《聊齋志異》不僅是一部文學名著,也是一部明清史料集和記述人民生活的風俗集。“面對如此厚重的龐然大物時,我從最初驚惶無措到后來大膽無畏,血脈中的激情仿佛被點燃了。”
傳統和現代融通,東方和西方舞蹈語匯結合,能否形成具有東方審美價值的創新表達?記者發現,《聊齋怪談》中多處借鑒了傳統戲曲元素:在肢體表演上,借用傳統川劇中的變臉、水發、小碎步、髯口、僵尸摔等技法;在音樂創作上,結合戲曲唱腔與當代音樂,嘗試創造新穎的表達形式。這種創新并非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重新構思創意,豐富藝術層次和色彩,使其兼具傳統感和實驗性。“這是一部仍在生長中的作品,需要不斷充實與打磨。期待在傳統與現代的一次次碰撞交融中,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舞創新之路。”余爾格說。
拓展當代舞蹈藝術表達邊界
舞蹈怎樣呈現治愈或詼諧的色彩?“2024無邊線舞蹈節”期間,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將集中呈現《聊齋怪談》《跨時代舞池》《呼吸》《出水芙蓉》《尤物公園》等海內外前沿舞蹈作品,打破常規框架界限,探索當代藝術多元化表達。
《跨時代舞池》改編自德國團體“她她波普”的作品《Dance Me!》。60后、70后、90后的表演者同臺,讓幾代人用各自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彼此的看法、理解與困惑。互動舞蹈劇場《尤物公園》由青年編導宋欣欣、王姝歡共同創作并演出,他們將邀請觀眾走上舞臺與舞者互動共創。挪威裝置舞蹈劇場《呼吸》讓觀眾走進巨大氣球之中,在一呼一吸的節律引領之下,探索內心與外界的和諧共處。在舞蹈劇場《出水芙蓉》中,意大利編舞西爾維婭·格里鮑迪用詼諧幽默的方式打破人們對于“美”的刻板印象,引領觀眾重新認知不完美的世界。
舞蹈節期間,劇場還將推出豐富多彩的衍生藝術活動,進一步拉近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聊齋怪談》《尤物公園》快閃活動,讓觀眾與舞者近距離互動交流;《出水芙蓉》《呼吸》肢體工作坊邀請市民“聆聽”海外舞者獨特的身體語言。“無邊線”市集也將登場,用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與體驗活動展現藝術創造力的無邊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