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賽努奇博物館中國首個特展揭幕,36位名家89件珍品齊聚滬上 “重返”近現代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
昨天,“行云流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藏現當代中國繪畫展”在上海東一美術館揭幕。(館方供圖)
20世紀初,一批有志于藝術創新的中國學子奔赴歐洲學習西洋繪畫,另一批活躍于中國畫壇的藝術家則在不斷借鑒古典傳統繪畫中重塑自我。兩股藝術力量交相輝映、推陳出新,開創出一片繁星閃耀的藝術天空。昨天在上海東一美術館揭幕的“行云流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藏現當代中國繪畫展”,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溥儒、謝稚柳、常玉、潘玉良、趙無極等36位藝術名家的89件精品以及珍貴歷史影像、檔案文獻,帶人們“重返”近現代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
這是海外收藏的中國繪畫大師真跡首次大規模回到中國內地展出,也是迄今為止作為法國第二大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賽努奇博物館在中國舉辦的首個特展。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該展覽被納入“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別呈現”,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推出的城市形象推廣重點項目《奔流》首季“上海—巴黎”雙城系列對話活動。
與數代中國藝術家淵源深厚
以20世紀中國繪畫的發展軌跡為線索,展覽分九個展區,系統呈現百年來中國藝術家的不懈探索——從世紀之交對中國書畫現代化的不同嘗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赴法留學的熱潮、抗戰內遷時期在西部的創作發展,再到戰后中國藝術家重返國際舞臺,并以當代的水墨實踐結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步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康有為的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位清末維新派領袖以蘇軾著名詩句抒懷,采用的北魏碑刻粗獷有力的風格彰顯雄健力量美,和書寫者的改革思想如出一轍。據賽努奇博物館館長易凱介紹,法國外交官喬治·勒孔特在1920年代赴漢口時見證了康有為書寫此軸,并在1947年將其贈予賽努奇博物館,成為該館收藏的第一幅近現代中國藝術作品。
東一美術館執行館長謝定偉告訴記者,賽努奇博物館與數代中國藝術家有著深厚的淵源。該館以其創始人亨利·賽努奇的名字命名,自1898年落成以來致力于亞洲藝術的研究與收藏,1946年就組織了一次大型“當代中國繪畫展”。1953年,郭有守博士慷慨捐贈的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謝稚柳等24位名家的76件精品,使該館逐漸建立起在歐洲獨樹一幟的近現代中國書畫收藏。“七八年前拜訪賽努奇博物館,館長接待時給我看了父親謝稚柳的作品,我當時非常驚訝父親的作品竟會被一個法國博物館收藏,然后了解到這是收藏家郭有守捐獻的。”謝定偉透露,郭有守是中國繪畫藝術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之一,也是中法文化交流先驅之一,1956年至1961年張大千在法國一共辦過三次展覽,都是他參與策劃的。他曾前往法國學習經濟學,結識了眾多留法藝術家。
所有展品皆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
此次展出的所有展品皆為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許多來自郭有守的捐贈,是藝術大家們巔峰時期的作品,有些在國內也極為少見。比如,齊白石以宿墨入畫,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大刀闊斧構建畫面層次,并在牽牛花處借鑒吳昌碩的著色,大膽使用來自西畫的“洋紅”,成為其藝術標志之一。本次亮相展廳的《牽牛花圖》,正是這一色彩運用的代表作。
與齊白石并稱“北齊南張”的張大千畫作,是本次展覽的重頭戲。除了巨幅墨荷及早年的山水精品,還有他在敦煌之行不久后繪制的兩張人物畫,分別描繪了兩位唐代女性——楊貴妃和曹議金夫人,即回鶻公主李氏。其中,李氏像臨摹了敦煌16窟甬道里的供養像,并大膽上色,盡顯敦煌人物畫的風采。楊貴妃像則為原創之作,但透露出唐人壁畫的印記,采用的是工整流暢的白描手法。
從本次展覽中,亦可以看到龐薰琹難得一見的西南民族風情藝術作品。他于1920年代后期赴法留學,發展出對現代藝術和裝飾藝術的濃厚興趣。抗戰內遷時期,他與中國最早的民族學家之一芮逸夫深入80多個貴州村寨,考察以苗族和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此次展出的三幅畫作都源于這次考察,他精心設計畫面場景和人物造型,以充滿裝飾性的語言描繪了理想中的苗族桃源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