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劇在非洲持續圈粉 《山海情》《歡迎來到麥樂村》等收獲當地觀眾熱烈反饋
林占熺教授(左二)與盧旺達當地百姓一起為中國 電視劇《幸福草》“打call”。(受訪者供圖)
中國好劇正在非洲持續圈粉。
電視劇《山海情》火爆科摩羅熒屏。中國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歷程的真實寫照,感動了同樣向往美好生活的科摩羅人民。事實上,該劇已先后被譯制為斯瓦希里語、法語等20多個語種,在科摩羅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今年7月,另一部中國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陸續亮相肯尼亞公民電視臺、坦桑尼亞桑給巴爾電視臺,并在覆蓋多個非洲國家的AZAM TV臺網和四達斯語頻道ST Swahili登陸,以中國援外醫療隊視角講述的中非友誼故事收獲了當地觀眾熱烈反饋。而剛剛結束在央視首播的電視劇《幸福草》,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跟隨菌草技術的腳步走進包括非洲在內的多個區域……
越來越多描摹中非真誠友好、平等相待的兄弟情誼的作品,講述充滿文化韻味、真情實感的中國故事,已然在中非人文交流的實踐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無論時代變遷,聯結彼此的情誼沒有變
不以山海為遠,中國電視劇何以風靡非洲?科摩羅觀眾曾這樣評價《山海情》:“它帶來了很多啟發。”2021年1月,一個“干沙灘變金沙灘”的故事在國內首播,曾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擺脫貧困的真實歷程讓無數中國觀眾動容。許多人也通過一部好劇,了解到福建和寧夏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的故事,由局部認知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史圖景,也真切感知到精準施策的中國智慧、奮斗不屈的中國力量、守望相助的中國品格。
無論時代變遷,維系中非傳統情誼的基礎沒有變,貫穿其中的精神內核沒有變,聯結彼此的共同夢想沒有變。正因此,在歷史進程中澆筑的共同精神財富與《山海情》所傳遞的精神品格高度一致,為非洲觀眾理解劇情提供了深厚語境。在科摩羅播出時,當地媒體曾評價,劇中那些“從土里長出來的人”鼓舞著科摩羅青年與貧困作斗爭。
同樣,《歡迎來到麥樂村》在非洲引發觀劇熱潮、激起強烈共鳴也在情理之中。“麥樂”在斯瓦希里語中有著“永遠”之意,代表援外醫療派遣的一份承諾,寓意中非世代友好。該劇在中國援外醫療一甲子的時光里架構故事,讓國之交、民相親的故事在非洲具象而熱烈地講述著。而隨著劇情的“續集”不斷上演,劇里劇外的中非情誼又反復豐盈著劇作內涵。據肯尼亞公民電視臺官方數據統計,《歡迎來到麥樂村》將播出時段的觀看人數拉升了135.52%。肯尼亞網友分享:“作為一個會講中文的肯尼亞人,這部劇把我的兩個世界同時呈現出來,我太愛了。”
傳遞人類共通情感,中國故事向來有人氣
《山海情》里提到的菌草技術,在最新播出的《幸福草》中成為主角。今年8月,當該劇在國內首播時,菌草技術的發明者和推廣者、劇中原型人物林占熺教授手寫書信,為劇集“打call”。而他彼時身處的盧旺達,有望在不久后通過“萬村通”接入的衛星數字信號,讓該劇與當地觀眾見面。“萬村通”項目正是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提出的中非人文領域合作舉措之一,旨在為非洲1萬個村莊接入衛星數字電視信號。
事實上,中國好劇在非洲向來有人氣。早在十多年前,《媳婦的美好時代》就在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等國播出,反響強烈。隨著“萬村通”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非洲民眾接觸到衛星電視,改變了他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與此同時,中國電視劇場項目在非洲落戶,也持續推動劇中的中國故事走進非洲大地。有些非洲觀眾因為對中國影視劇特別感興趣,去學習普通話甚至粵語。
傳播的熱度,更源于情感的共鳴。中國好劇中,凝練著跨越國界、文化、種族的共通情感。當《山海情》里的村民在時代浪潮中用雙手消除貧困,當《歡樂頌》中的青年女性攜手互助,當《人世間》里的周家、“六小君子”等在社會變遷中留駐人間真情……勵志、親情、友情等人類共通的情感便在作品中交織激蕩,構成作品跨時空傳播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斯瓦希里語專家、《媳婦的美好時代》配音總監陳蓮英的回憶,在如今看來依然奏效。2012年,坦桑尼亞非常希望引進中國的電視劇。最終選擇《媳婦的美好時代》做斯瓦希里語配音版,不僅因為它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更因為劇中呈現的當代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與非洲家庭不無相同之處。因為在非洲,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尋求獨立,在家庭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一位坦桑尼亞女觀眾表示:“我好像也可以像劇中一樣解決問題,勇敢地面對許多家庭情況。中國電視劇拉近了我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