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富礦新采 ——寫在“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出版之際
    來源:文匯報 | 欽文  2024年09月05日09:27

     上世紀80年代,鐘叔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收錄了大量文獻,記錄晚清外交官、學者對國外的觀察,其中也不乏外人對中國看法的記錄。世紀之交,以葛兆光和張伯偉為代表,域外漢籍的整理和研究成為一個越來越為人所重視的學科。

    近些年國內出版了不少譯叢,關注晚清以降外國人對中國的觀察和記錄,有代表性的就有《西方的中國形象》(黃興濤、楊念群主編,中華書局出版)、《近代日本人中國游記》(張明杰主編,中華書局出版)、“親歷中國叢書”(耿曻、李國慶主編,中國圖書館出版社出版)、“‘西方人看中國’文化游記叢書”(南京出版社出版)等。

    就中德關系和文化交往而言,近20年經過學者的努力,不少被湮沒的珍貴文獻也被陸續挖掘出來。“中德文化叢書”(葉雋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青島日德戰爭叢書”(秦俊峰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譯叢。當然,前面提到的幾套叢書中也間有德國人的作品。此外在德國產生巨大影響的一些早期中國研究代表作也被譯介到了國內,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商務印書館出版)。

    令人欣喜的是,近期,張帆主編的“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第一輯的前四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其關注點在于德語文學中的中國敘事。其中一本是譯文選編,另三本是研究專著。

    二戰前夕,為數可觀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在中國避難。近一二十年,國內相關的新聞報道和紀錄片不少,國人對此已不陌生。在逗留期間,他們創辦了自己的報刊,例如《上海猶太紀事報》《八點鐘晚報》《猶太信息報》等。受語言限制,加之年代久遠,少有人關注,長期以來,這批珍貴的文獻一直沒有受到國內研究者的重視。近些年來,國內德語語言文學學者開始關注這些塵封的文獻,陸續發表一些有價值的論文,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用外文發表的,因而中文讀者無緣接觸,更不要說一窺報刊原文了,這套叢書的出版,彌補了這一遺憾。

    叢書中的《德語猶太流亡者筆下的中國故事》就從上述猶太流亡報刊中選取了部分具有文學性的短小篇什,如小說、隨筆、詩歌等,也包括部分書信文字。這些文字的可貴之處在于,其中許多關于中國的描述很有現場感,親切活潑。畢竟作為猶太難民,與曾經的那些上層殖民者的生活狀態不同,他們生活在底層,與普通的中國人接觸交往比較多,其中有不少人主動融入中國社會。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很多之前西方人(主要是上層和教會人士)向自己的同胞傳播的那些關于中國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了。而對于現今國內的讀者和研究者而言,這些兼具文學性和史料性的文字也給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往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在大眾媒介的專業海外記者出現之前,人們關于域外的了解多半來自那些旅行者的講述,而事實上,最早的一批駐外記者很多就是那些行走于異地的文人兼任的,德語文學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海涅。較之英法美等其他西方國家,德國與中國的正式接觸較晚,來華旅行的人也很少。隨著后起的德國在華“利益均沾”乃至獲取了殖民地,來華的德國人逐漸增多。在經歷了一戰的短暫停頓后,魏瑪共和國時期來中國旅行的德國人明顯增多。這股東方(包括中國)旅行熱有幾層背景:從經濟角度來看,德國愈發看重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商旅往來日益增加;從文化層面來看,一戰失敗后,一些西方知識分子對一直以來高歌猛進的西方物質和精神文明產生了深深的疑慮,而迥異的、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文化似乎又一次提供了一種幫助西方文明走出困境的另類方案,故而來中國實地觀察成為了一種選擇;此外,隨著交通日益發達和旅行成本的降低,大眾旅行開始興起,相對富裕的市民階層也開始將旅行的范圍擴展到了遙遠的東方。

    《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鏡像》就是對這股中國旅行熱的考察之作,該研究著眼點不僅僅在于描述游記中的中國形象,而是進一步探究這些中國敘事背后所反映出的心態。因此,標題中的“鏡像”概念是準確的,因為在鏡像中反映的不只是觀察對象的面相,也包含了觀察者自己的精神面貌。作者揭示了這一時期的游記與以往關于中國的敘事不同,前者要么熱衷搜集各種亦真亦假的見聞,要么力圖匯總各類中國知識,或者以科學家、探險家、商務人士的身份記錄個人體驗,無論是哪一種,大體上都是以一種相對超然的態度。然而魏瑪共和國時期來華的這些旅行者,他們大多帶著自身的問題意識,將中國作為一面鏡子,從中反觀自我,折射出自身的矛盾心態。很多游記的作者本人就是現代性的懷疑和批判者,而當時的中國正在努力參與到現代性的洪流之中,大都市正是這一發展進程的展開場域。

    正如作者所言,作為工業化和現代性“被最為深切地體驗到的場所”,上海、廣州、南京、北京這些“最早受西方工業文明沖擊的中國城市”,“引領著中國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的發展,為魏瑪時期的德國旅行者提供了一扇觀察從傳統向現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中國社會的絕佳窗口”。這些游記的作者在中國的城市里看到了“東方芝加哥”,看到了資本主義在古老東方國家的迅速發展,看到了殖民主義的種種怪相。此外,這些德國人對“民族主義”的思考也滲透在了他們對中國民族主義的觀察之中。對西方文明抱有疑慮的德國人在批判西方式資本主義的同時,甚至生發出他們有關“人類共同體”的烏托邦想象。雖然這些想象并非無源之水,但在中國的體驗和經歷,強化了他們的烏托邦設想。

    叢書中的《德語左翼作家筆下的中國敘事》和《德國巴陵會館藏文獻中的中國敘事》與前書一樣,都是基于具體文本研讀的研究,借助最新的理論框架展開論述,有點有面有縱深。這兩項研究所依托的文獻堪比富礦,很值得后來的學者繼續深挖。

    叢書的主編張帆教授供職于上海外國語大學,這套書也可以視作學科傳承和發展的明證。近20年前,衛茂平教授的《中國對德國文學影響史述》問世,這是國內該領域第一部系統研究之作,書中隨處可見有關“德語文學中的中國敘事”的描寫和評述。然而當年書中涉及的很多作品在中文世界鮮為人知,也沒有中譯本。經過一兩代學者的努力,如今不少書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論文和專著迭出,譯者和作者大多是新生代。希望“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的后續品種順利出版,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在這一領域耕耘開拓。還有一點也是確定無疑的,這些德語文學的基礎研究成果對史學界同仁也不無裨益。

    精品3d动漫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97精品人人妻人人|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91freevideos精品|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久久久久99这里有精品10|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伊人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sihu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小说|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