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批評家要講真話、求真理、取真經 ——“加強青年文學理論評論隊伍建設”平行論壇側記
創作與批評是文學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新時代文學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文學批評,更離不開高標準的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
9月3日上午,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平行論壇“加強青年文學理論評論隊伍建設”在京舉行。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以及青年作家、學者、評論家代表與會研討。論壇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主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高度肯定了文藝批評的社會作用。在張培忠看來,文藝批評是重要的事業,也是寂寞的事業。“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評,我們的文藝作品才能越來越好?!彼J為,本次論壇充分展示出青年批評家的風采,對于建構新時代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有著很強的啟示性。青年批評家要堅定理想信念,繼承文學事業的光榮與夢想,永葆對美與真理的追求。
論壇伊始,王軍介紹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的基本情況。他談到,不斷健全完善青年作家培養工作機制,要統籌包括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在內的工作機制。中國現代文學館從2011年開始建立客座研究員制度,至今,已有11屆、共110位青年批評家加入“客座”隊伍,成為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力量。他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的改革任務,離不開發揮好文學批評的“明鏡”與“利器”作用。
本次論壇分為三場討論,第一場以“批評生態與青年行動”為論題?!渡虾N膶W》副主編來穎燕、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項靜、江蘇省作協創作研究室副主任韓松剛、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所長助理張維陽、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李濛濛、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專任教師徐兆正等6位青年學者作主題發言。
多年間,關于文學批評有效性的討論從未停止,“文學批評缺席了嗎?”仍是對于當下批評生態的“天問”。來穎燕認為,批評是另一種文學的風景,美學的判斷和人格的力量是文學批評的關鍵和骨架,青年批評家要回到“青年的起點”,再造真正的“青年性”的思想和行動能力,才能讓批評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她談到,作家與批評家共處于“回音室”的循環之中。批評家是深入文學現場的敘述者,在文學現象、話題、群體、概念不斷被“命名”和“論證”的過程中,批評與創作得以互相激發和成全,新的生長點和發展潛能也會隨之出現。項靜表示,今日批評家的職責與傳統意義上的批評家已經有所不同,批評家應該時刻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以探索者和學習者的心態重新去理解不斷變化的文學和時代。同時,批評家要創作屬于當下時代的批評文體,運用精確、生動的文學語言,尋找自己的批評“腔調”,繼續發揮溝通社會、讀者和作家的橋梁作用。
第二場討論的主題是“媒介迭代與文學批評的新變”。上海文藝出版社黨委副書記、副社長李偉長,信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呂東亮,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教授鮑遠福,《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執行主編崔慶蕾,《當代文壇》編輯部主任劉小波,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樸婕等6位青年學者作主題發言。
信息時代向青年批評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偉長談到,面對媒體迭代,批評家不能只是被動適應,而要融入其中積極參與,同時,要避免在新媒體的裹挾下形成信息繭房。談及《遙遠的救世主》《繁花》《我的阿勒泰》等作品的影視改編“反哺”文學,他表示,批評家要時刻思考文學如何抵達到人,文學批評范式的建立要洞穿“中心”壁壘,警惕唯暢銷論和唯市場論,將單一中心變為多個散點中心?!捌降鹊貙Υ恳槐緯?,平等地對待每一位作家,才能無限趨近于理想的、平等的文學批評生態?!?/p>
“媒介變遷真的帶來批評新變了嗎?”劉小波認為,目前媒介變遷帶來的批評新變,主要指向的是“微批評”的興盛,許多紙質刊物都在努力探索傳統刊物媒介化的路徑,以期呈現一種新的復合形態的批評文本?!斑@些形式仍然是基于傳統紙質媒體提供的內容,新變之‘變’目前來看或許還是新瓶裝老酒,期待未來能有一種全域性的批評文本出現,才能探索出真正意義上的媒介時代的批評新樣本?!蓖瑸閷W術期刊編輯,崔慶蕾深刻地感受到媒介迭代帶來了文學本體的泛化、文學形態的多樣化和文學邊界的模糊化。傳統的批評形式在當下依然重要,但符合新的傳播形態和閱讀習慣的新批評樣式同樣重要。青年批評家要有自覺的文體意識,努力創造新的批評文本形態,使批評文本更好地進入現代傳播體系,抵達更多的讀者。樸婕談到,媒介迭代重構了我們的文化常識,文學與藝術產業的深度融合、科技發展對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AI寫作”模式的逐步成熟、多媒體言論空間的打開等,都是新媒體時代的青年批評家需要面對的新現象。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新時代文學批評創新與繁榮的基石。第三場討論以“文化傳承與當代書寫”為論題,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盧楨、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副所長魏巍、《南方文壇》副主編曾攀、32179部隊副研究員許諾、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何亦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協辦公室主任姜戎等6位青年學者作主題發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貧w傳統是抵達世界的一條有效途徑?!北R楨表示,越來越多的批評家和評論者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資源,視其為文學精神的載體,如關注創作和影視劇中的“古風熱”、當下歷史書寫的新傾向、引入傳統器物文化的重要視野等。曾攀表示,新時代的青年批評家應該承續傳統,用批評之眼透視當代文學風景,繼續維護、創造健康良好的文學批評環境。
賀紹俊在學術總結中談到,“當下的文學理論評論需要真誠的批評和爭鳴的態度,青年批評家要勇于肩負起知識分子的使命和責任,敢于做求取真經的人”。他認為,所謂良好的文學批評生態,應該允許不同的批評方法、批評形態共同存在,相互對話、彼此互補,各自承擔不同功能,共同構成一種立體化的、動態的、開放的文學批評系統?!案母镩_放40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建設良好的文學批評生態,但至今仍未完全實現。建設新時代文學的批評生態,需要更多青年批評家的共同努力。未來就靠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