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為墨,以夢想為筆——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側記
金秋九月,位于北京西直門橋東南角的國二招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大廳里,左右晃動的高馬尾、背包上的毛絨玩具、淺色牛仔與白T恤……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他們似乎能夠接收到全世界有關新奇、快樂、希望、勇氣、力量的信號,并影響著參加會議的每一個人。
從沃野東北到煙雨江南,從華北平原到閩粵大地,從云貴高原到川渝盆地,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各個代表團成員操著不同的口音,帶著祖國各地的風,興沖沖地來到了北京。這里有很久不見的舊友,也有初次會面的新知,大家彼此問候、握手、擁抱、熱聊,興奮地從印著“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 2024.9 北京”的黑色帆布包中,翻出會議手冊、代表名冊來,急切地看個不停。各代表團的領隊招呼自己團內的代表們,從口袋中拿出紅彤彤的代表證別在胸前,爭先在背景板前合影留念。
“我們是天津人!”第一個抵達報到處的天津代表團為我們錄下了一段天津方言的小視頻。“青創會,扎西德勒!”傍晚時分,西藏代表團也在攝影機的取景框里,留下了一句最質樸的藏語祝福。等到所有代表團辦理完報到手續,興高采烈的代表們才從工作引導臺處散去。夜已深沉,大家卻并沒有休息,而是三五成群坐在酒店的休閑區、咖啡廳的沙發、長椅上,小型“文學沙龍”即刻開啟。當“文學”與“青年”碰撞在一起,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有“小作代會”之稱的青創會是展示中國當代青年文學成就的重要窗口,據統計,此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共有37個代表團,覆蓋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本次青創會推選出373名代表,除領隊外,平均年齡為38歲。其中新文學群體(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簽約作家)120人,少數民族代表54人,涵蓋藏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滿族、苗族等20余個少數民族。本次青創會代表覆蓋面廣、代表性強,顯示了青年作家豐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也彰顯出蓬勃有力的青年力量。
青年文學力量與時代與人民同向而行
出生于鄂爾多斯庫布齊沙漠腹地的蒙古族“80后”作家娜仁高娃,在前不久憑借中短篇小說集《馱著魂靈的馬》獲得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中短篇小說獎。再有兩個月,娜仁高娃就在烏蘭牧騎工作整整5年了,而她也是杭錦旗烏蘭牧騎唯一的編劇。“杭錦旗烏蘭牧騎成立于1962年。從成立至今,這支隊伍每年都行走在基層,把黨的方針政策編排進文藝節目中,送到農牧民百姓心里。”娜仁高娃談到,“我們在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時候,千萬別把自己當作知識分子、當作創作者,而應當以誠待人、心懷感恩,與老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也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毫無保留地向作家敞開心扉,為創作者寫出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提供靈感源泉。”
報到當天,娜仁高娃拿到花名冊后悉心尋找著“魯39”同學的姓名。她說:“見到老同學分外開心,我們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文學走到一起,能夠于魯院收獲這樣純凈的同學情誼,值得一輩子珍惜。”
參加本次青創會的行業系統代表團由《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帶隊,成員來自中國石油、鐵路、煤礦、自然資源、電力、冶金、水利、石化、化工、公安、金融、科普等行業作家協會,代表著各行各業青年創作的有生力量。他們的視野是“下沉”的,也是有溫度的,他們的創作是文學觸手根植行業沃土結出的碩果,更是時代發展的有力注腳。
《中國綠色時報》編輯、記者王江江是自然資源系統選派參會的青年作家代表。多年來,作為一名報道自然資源新聞的記者,他見證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祖國山河處處煥新顏的歷程。“新聞結束的地方,是文學開始的地方。如何把這些展現時代新貌的中國故事講好,創作出更多動人的文學形象,是我作為青年作家的責任。我深知只有關注時代與社會,才能獲得創作的靈感與激情。”《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編輯、記者趙元梓第一次參加青創會,她提前翻閱了多個網站、微信公眾號上關于歷次青創會的圖文介紹。她談到:“中國高鐵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新名片,謳歌中國高鐵成就的報告文學、小說、散文、詩歌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這次來參加青創會,希望能發揮好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認真領會大會精神,把這種青春的力量帶入日后的工作中,也希望獲得更廣闊的文學視野,從更多角度來思考鐵路行業的文學創作。”
青年文學交流“一個都不能少”
青年作家諾亞既是土家族作家,也是兒童文學作家,同時還是民主黨派人士。“身為民進會員,我始終堅持愛國、民主、團結、求實的基本價值觀。身為少數民族作家,我有責任和義務傳承發展民族文化。而兒童文學作家的身份,則要求我在文學面前保持年輕與熱愛。”當“青年”與“文學”碰撞,能擦出什么火花?每個青年作家對于“文學”都有自己的定義。諾亞認為,文學就是一個人在黑夜里為一群人講故事,而那些從漫長歲月里留存下來的民族文化與自信,能讓聽故事的人有勇敢的底氣。“我是帶著交流的心態來參加會議的。我有很多困惑和疑慮,比如兒童文學怎么面向未來,少數民族文學的邊界怎么拓延,如何錨定‘網生代’的精神特質等,很希望這些問題能在與各位優秀同輩作家的交流討論中得到解答。”
據港澳臺代表團的領隊、科幻作家吟光介紹,參加本次青創會的港澳臺代表團由三位香港作家、三位澳門作家、三位臺灣作家構成,其中既有專職作家、文學期刊編輯,也有一線醫生、教師等其他行業工作者。“港澳臺地區的青年作家有著獨特的文化視角,通俗文學、影視作品、流行音樂構成了這代人的集體記憶,因此,長于觀察都市社會生活,成為大家的共同創作傾向。”吟光說。談及首次參加青創會的感受,她特別期待能和全國各地的青年作家交流如何探索文學形態的邊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等話題。“科幻文學不斷探索‘文學+科技’的融合,推動新的表達出現。我個人的創作關心現代科技與未來構想,嘗試將古典審美與現代氣息和科幻元素相融,以跨媒介、多媒體的未來敘事方式講述中國科幻故事。”
5個月前,青年作家譚健鍬曾作為澳門作家代表受邀來到北京,參加了“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這一次,他決定“以時間換空間”——提前出發,從澳門到珠海,再轉乘晚上7點10分的動車,歷經11個多小時,于9月1日早6點半抵京。譚健鍬說,從澳門直抵北京的飛機多在中午時分落地,坐火車是為了能搶出半天時間從容地轉轉。此次來京的“重頭戲”,就是他心心念念的位于后圓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茅盾的《子夜》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形式的白話小說,他秉持現實主義手法,對上海的方方面面進行了活靈活現的描述,留給后來作家很多啟示。而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更能催生南方人的好奇心和寫作欲望。”職業是心臟內科醫生的譚健鍬希望,這次能從更多青年作家那里汲取營養,日后也可以將自己熟悉的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內容與科幻文學進行較好結合,創作出新作品,突破自己。
把文學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作家手中
開幕式上,作家王蒙、莫言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在文學創作道路上的心得與體會,鼓勵青年作家要跑一場文學的馬拉松,忘掉年齡,保持創作的熱情。
當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作家手中,他們又會如何呢?青年作家蔡崇達說:“我回去也要抓緊寫作,以作品回應前輩的諄諄教誨和對青年作家的關懷關愛。”
這次青創會最年輕的參會代表是網絡文學作家季越人,出生于2002年,今年22歲。作為唯一一位“00后”,他坦言:“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文學盛會,想到能夠在現場見到許多前輩作家和優秀同行,能夠聆聽大家的發言和分享,我心中充滿了期待、興奮和敬畏。”因為網文連載的需要,他時刻處于“碼字不能停”的緊張狀態,像一張拉滿的弓弦,“為了不影響青創會分組討論和平行論壇的議程,我從登上飛機的那一刻開始就在‘碼字’,一直到落地、登上接機巴士的時候,都沒有停過。”
青春是一本再美好不過的書,卻也是一本太匆匆的書。如果以參加青創會的次數為單位作為年齡意義上青春的刻度,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寶貴機會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如果以此作為心理意義上青春的刻度,每一個參加過青創會的代表又都因為這一刻有了在心中拒絕“長大”的權利,他們永遠可以對萬事萬物熱情似火,以奮斗和擔當寫下青春篇章。
開幕式間隙,青年作家七堇年感慨良多,她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二次參加青創會。“時間仿佛在寫作當中被折疊,見到這么多同行、前輩我頗受鼓舞,特別是王蒙老師與莫言老師的發言,他們一直保持著創作熱情和人文關懷,他們的精神令我十分感佩。對我們青年作家而言,確實要更加努力,我們正處于當打之年。”青年作家王威廉表示,自己也是第二次參加青創會,見到了很多老朋友以及神交已久的新朋友,感到非常溫馨。“我覺得這次會議對我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提醒,讓我即便在年齡上告別青年,但在寫作上依然要有青年人的銳氣,要警惕暮氣的侵蝕。再成熟的人生經驗都需要一種生命原初意志的激活。”
練就青年作家的“基本功”
9月2日下午,10個小組的分組討論在熱烈活潑的氣氛中進行。在各組召集人的帶領下,每組的三四十位青年作家、編劇、理論評論家先后介紹了各自的創作和研究情況,并盛情邀請大家到自己的家鄉去看看。
“我來自西藏阿里,那里是世界屋脊,平均海拔有4000多米,歡迎大家到世界上最美的一片天空下走走。”阿里地區作協主席楊云龍說。“我來自云南普洱,那是塊紅色的地方,有南高原的紅土地。”云南傣族作家李司平說。“前段時間,我的家鄉山東淄博的旅游熱度很高,大家有空可以來吃燒烤!”山東青年作家魏思孝說。
“暖場”和“破冰”之后,大家漸漸熟絡開來,作家們紛紛結合個人創作的具體實踐經驗,探討文學應該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突破自我、鍛造精品。
青年作家、影視編劇張佑晨談到,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為創作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背景的電影劇本《讓這首歌作證》,她走訪京津冀等地探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創作足跡,她從房山區霞云嶺鄉堂上村、河北省平山縣崗南鎮西崗南村,到晉察冀司令部所在地西柏坡,再到天津,得到了很多珍貴細節,特別是了解到了共產黨員曹火星及其哥哥國民黨曹岱這一組具有戲劇性的人物關系。這也成為劇本的關鍵結構。“生活是無字的劇本,劇本是有字的生活。深入生活是基本態度,高于生活是基本能力,擁有這種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就是青年作家的基本功。青年作家應該從前輩的手中接過深入生活的接力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走到、看到、知道,才會創作出有溫度、有質感的原創作品。”她說。
2018年,“快遞詩人”王二冬來到位于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京東總部,成為一名快遞員。如今,他在為快遞員群體創作詩歌的同時,也已經成為京東物流集團公共事務總經理、物流綜合黨支部書記。“有人問我,承擔行政職務以后是不是就站在了快遞員的‘對立面’?我希望自己不會這樣。作家永遠不能脫離人民,為誰寫作,去書寫誰的故事,是寫作者一直要思考的問題。”
青年作家鄭小驢在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創意寫作專業任教,他每天都要帶領學生認真研讀經典文本。“這個過程就像一個手握手術刀的外科醫生,既要看表征也要深入肌理,這既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求真,通過大量閱讀海外文學作品,能讓自己更加清醒地認識自身的不足,更快找到自己在世界文學地圖上所在的坐標。”對于鄭小驢來說,通過教學,能讓他以另一種視角和方式進入文學現場;通過寫作,能讓他的個人經驗與世界文學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從而寫出更具現代性、多元性的文學作品來。
“我之前是一名律師,現在全職寫作,大家可以叫我‘IP文作者’。”青年作家李璐姍談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問題,所謂“IP文作者”就是為影視公司提供改編源頭、生產IP的寫作者。談及“IP文作者”如何承擔新的文化使命,她說:“我們創作的內容一定要足夠新,不斷地探索生活的新視角和新的可能性,還要掌握市場的差異化,為市場提供稀缺的文學作品,更要足夠通俗、接地氣。”李璐姍非常認可“源源不斷地書寫真實的生活體驗”的重要性,但她也會陷入青年寫作的同質化焦慮中,發出“窮盡生活體驗之后怎么辦”的疑問。《福建文學》編輯、青年作家陳美者的發言,在某種程度上回應了李璐姍的疑慮,她認為,“要把寫作當作是一種‘夢中之物’來對待,要熱烈地、真切地愛,不要總想著把寫作在現實中兌換成等價的物質,才能進一步打開自我,努力加深對世界的認知,在時代和人民的大圖景中繪制自己獨特而豐富的細節。”
青春之筆,譜青春之歌;青春你我,繪錦繡山河。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的召開,讓文學的朝氣與生機如星星之火,燎原遍野。如果說,青年寫作是一場以青春為墨、以夢想為筆的創作歷程,是一行行文字的記錄、一次次年輕心靈的自我探索與對話。那么,青創會就是一扇折射年輕一代如何理解世界、建構精神家園,回應時代召喚、面對未來期許的窗口。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將從這里出發,在未來的日子里,在生活的富礦中不斷挖掘,繼續尋找文學創作的規律,展現新時代新青年的文學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