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人間信》亮相南國書香節 麥家:這樣的作品,一生只可能寫一本
《人間信》是中國作協副主席麥家繼《人生海海》后潛心五年反復打磨交出的沉靜與深省之作,這部長篇小說以“我”的經歷為引,講述了四代人、半個世紀愛與恨的循環往復。麥家表示,《人間信》這樣的作品,一生只可能寫一本,因為它是從他內心流淌出來的,這雖然不是他的經歷,但這個虛構絕對不是僅僅小說家為了好看、為了娛樂的虛構,而是為了更真實地表達內心,這是一種更高級、更深刻的真實。
南國書香節開幕當日,麥家攜最新長篇力作《人間信》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在廣州琶洲展館展開對談,分享創作背后的故事。
在《人間信》中,麥家不自覺地將深情的筆墨落于女性——頂天立地的奶奶、逆來順受的母親、被生活烈火淬煉成老辣模樣的小妹……一位位女性,她們的生命力如野草般堅韌,是她們縫補了這個破碎的人間。“這是母親對我的呼喚,是她推動著我的創作。”麥家在現場發自內心地感慨。而這一切都源于他分享的寫作秘密——作家真正進入寫作狀態的時候,是一種忘我的狀態。
麥家早年曾被卡夫卡的一句話深深打動——“有人說我喜歡文學,我覺得這個話太荒唐,我何止是喜歡,我本身就是由文學組成的。”他直言對文學的熱愛,“可能文學在我生命當中確實不是一般意義的角色,它不是一個愛好,也不是一個習慣,甚至也不是我的宗教,它可能真的是和我血脈相連、心氣相投,陪伴我成長,陪伴我一生,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它也許太大了。”他慶幸將自己早早地交給了文學,“我真的是愛文學,絕沒有因為名和利、虛榮等來親近文學、靠近文學。”
陳曉明表示,《人間信》是麥家非常本色的轉身,他骨子里有對鄉村、對家鄉深植的感情,所以可以看到他從“靈魂出竅的飛翔”回歸到自身、靈魂的寫作,他現在是在用肉身寫作。同時,他還高度評價了麥家的敘述節奏,“小妹在小說中很少出現,但是那一下的出現,竟然能起這么大的作用,這就是爐火純青之筆。”
活動尾聲,謝有順談及書名,《人間信》就是麥家寫給讀者,寫給這個世界的一封信,或者說是人間來信,也可以說是信人間,相信人間有美好,相信人間有堅不可摧、無法釋懷的東西,這些可以成為我們的底色,成為我們力量的源泉,“人生就是解密的過程,既是解密人生,也是解密寫作。借今天的交流,打開了麥家內心的某個角落,讀者可以借由麥家提供的線索更好地理解作品,接近這樣有趣而深刻的靈魂。”
據悉,《人間信》入選了今年南國書香節“十大好書推薦榜”。作為此次南國書香節的閱讀推廣大使,麥家再次表達了他對文學的熱愛,“我的第一身份其實是一名讀者,我一直癡迷閱讀,是閱讀塑造了我,閱讀給了我榮譽,給了我未來。每次看到這么多人在閱讀,我的內心就十分安然,也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