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家專刊——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國現當代作家、翻譯家。1929年發表中篇小說《滅亡》,自此登上文壇。兩年后,巴金發表代表作《家》(原題為《激流》),又于1938年寫出《春》,1940年完成《秋》,它們構成“激流三部曲”?!凹ち魅壳痹趧撟魃侠^承中國古典小說以場面串聯故事的結構特點,既飽含時代變革的鮮明特征,又深刻反映作家對人的命運的思考。在此之后,巴金的筆調從奔放轉為沉靜,寫作對象也發生了變化,《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作品是他風格轉型期的代表作。
今年適逢巴金誕辰120周年和《憩園》發表80周年,本刊特邀學者周立民和趙靜撰文,闡釋巴金小說的文本價值和他的創作演變軌跡,以此緬懷巴金先生。
——編 者
巴金手札,內容是“戰士是永遠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陽光,他卻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給人們照亮道路,使他們走向黎明。驅散黑暗,這是戰士的任務。”
巴金中年創作的代表性作品《寒夜》手稿
青春是美麗的,但中年更美麗
——談巴金的“中年寫作”
□周立民
巴金的語言清凈明麗,不等于他的創作可以一眼見底。一位杰出的作家的創作,總是有不同的、豐富的層面,巴金也不例外。即便是早期的代表作《家》,它的初版本和至少經過八次修改的最后定稿本,相互之間的差異也很大。然而,多少年來,不僅很多普通讀者,即便是文學史的研究者也習慣于簡單地認識一位作家,以致形成認識上的封閉循環:他們用“條條框框”簡化了作家,再用這種簡化的眼光“選擇”作品和判斷,舍此之外,便看不到其他的樣子,于是,豐富的文學風景變成了簡單平薄的文學史景觀。閱讀和理解他的創作,不能回避他創作中的分期問題,青春時期、中年時代、晚年寫作,同一個人在各時期創作盡管有一以貫之的紅線,也必然會呈現大不相同的面貌。了解中年時期巴金的創作,我們大概就不會再拿情感激越、缺乏蘊藉這樣的話來評價他。
有文學史家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夏志清早在《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寫作中就敏銳地指出,作為同一系列的小說,《秋》與《家》《春》在表現風格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秋》一書內,我們感到,作者對于邪惡的了解,已較前成熟多了,透切多了……”【詳細】
《憩園》,巴金著,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10月初版本
《家》,巴金著,開明書店,1933年5月初版本
奔騰的激流 有情的人生
——巴金家族小說中的“家”與“城”
□趙 靜
在“激流三部曲”《憩園》《寒夜》等幾部作品中,都既有“家”也有“城”?!凹ち魅壳睂懥顺啥急遍T首富的高公館,《憩園》中反映的則是成都城里的楊公館和姚公館,《寒夜》寫的是重慶的汪家。在巴金的筆下,家族生活和城市生活互相映照、相互影響,公館、小屋等民居場所本就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街頭、咖啡館、公園這些城市景觀共同組合成家族成員的生活場域。20世紀上半葉,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哈爾濱等各大城市中公館林立,作為現代民居形式,公館替代了《紅樓夢》中的賈府,是許多大家族由鄉村進入到城市后的首選居所。
在巴金的回憶中,他自幼年時便生活在一所大公館中,那一所公館便是他的天堂。但在巴金的成長過程中,卻不是只有那一所公館。在其母親、父親相繼去世之后,巴金漸漸走出公館,他走入校園求學,或以“佩竿”之名在《草堂》上發表小詩,或和志同道合之人共同辦刊物……【詳細】
二〇二〇年,北京人藝上演話劇《家》,該劇由曹禺改編自巴金同名小說,李六乙擔任導演,圖為話劇劇照 李春光 攝
電影《故園春夢》海報,該片根據《憩園》改編而成,由夏衍編劇、朱石麟導演,1964年上映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