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摩羅:張良 在道與術之間
    來源:《延安文學》 | 摩羅  2024年08月27日08:22

    張良被后世封為千古謀圣,固然因為他有知識、有智慧、有謀略,更因為他跟對了人。假如他跟著韓王成或韓王信經營韓國,或者跟著項羽兵敗身亡,則十個張良也只能被歷史的塵埃所淹沒。

    張良之成功,首要因素是他具有慧眼,早早看出劉邦能成大業,于是出現三次追隨劉邦的歷史佳話。他追隨劉邦,既實現了滅秦復仇的情感訴求,又達到了附驥而香的歷史效果。

    建漢大業沒有張良,依然可成大業,張良沒有建漢大業則什么也不是。事實上漢中建國時,他就不在場,劉邦團隊制定兵出陳倉戰略,并迅速占領三秦,張良也無緣參與。

    張良為人為學為臣,皆長于術而短于道,比陳平正派些,但終系同類。劉邦打天下時狠狠地用他,治理天下時就基本上讓他淡出。他的命運跟韓信有點類似,他倆跟劉邦團隊的關系模式,若即若離。某種意義上,張良也是劉邦的同路人,真正的明主會提供平臺讓其建功,到了需要無私撫民、循道建德時期,則會友好地讓他及時下車。

    史家愛說張良仙風道骨,功成身退,不盡然也。實際上是劉邦讓他下車了。

    第一次追隨劉邦

    陳勝舉起反秦義旗后,全國風起響應。其將領每到一地,必定得到老百姓的擁戴,迅速形成地方勢力,各自擁兵自立,再也不受陳勝指揮。

    陳勝派向東方戰場的將領秦嘉,在留縣立楚國王族后裔景駒為假王,也就是代理楚王。

    無論是陳勝的直系將領,還是遠方響應者,大多數人都認為,必須利用六國王族后裔的號召力,才能合力滅秦,故紛紛擁立他們為王。秦嘉也未能免俗。陳勝雖然反對六國遺貴沉渣泛起,尤其反對他們各自稱王復辟六國,可是各路將領沒幾個人聽他節制,他對各地反秦勢力沒有約束力。

    沛公起于微末,兵少力小,缺乏號召力,欲歸附參天大樹。豐邑久攻不下,氣得大病。他在沛縣養病康復之后,決定去投奔景駒。在下邳起事的張良,也帶著百十號人投奔景駒。可見當時舊國遺貴的影響力之大,大家都認為只有投奔他們,才能修成反秦正果。

    景駒勢力一度坐大,引起項梁不滿。項梁派部將英布擊潰秦嘉部隊,殺了景駒和秦嘉,另立熊心為楚王。秦嘉項梁都反秦,應系同盟者,他們過早開始內訌,革命事業之災害也。

    景駒曇花一現,在秦漢歷史中毫無地位,不值得細論。值得細論的是企圖投奔景駒的劉邦和張良,他們在留縣相遇,一見如故,相互欣賞,竟然把投奔景駒的事拋到腦后,他倆結成帝王與謀臣的黃金搭檔,干出了滅秦建漢、開天辟地的萬世帝業,創造了君臣相知的美談。

    張良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韓國宰相。韓國本來弱小,又恰好處在關中通往中原的大道上,對秦國來說礙手礙腳的,所以最早被秦國兼并,那是公元前230年。

    張良立志復仇,變賣家產,培養死士,謀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行刺未果,于是隱匿于下邳。雖然失敗,也足以震撼天下,其大丈夫形象,為天下所傳頌。

    他“潛龍在淵”煎熬了九年,終于等來陳勝首義。天下無人反秦則已,既有反秦風潮,張良必須沖鋒陷陣,否則無法安其靈魂。他投奔景駒就是想借助這個反秦平臺,發揮自己的作用。

    兩個趕往留縣投奔景駒的反秦志士,未見景駒而先相互抱團,不愧為歷史佳話也。

    既然聯手合作,就有主從之分。就兵馬人數和氣質特點而言,當然應該以劉邦為帥,以張良為將。張良雖有行刺秦始皇之果勇,在劉邦面前卻頗為謙恭。

    經過一番觀察,張良發現劉邦有兩個過人之處。

    他先陪劉邦打了一仗,攻克了下邳西部一帶,親見其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感覺足可信賴。

    其次,他逢人就談《太公兵法》,所有人都沒有反應,唯獨劉邦能跟他唱和討論,而且在作戰中靈活應用太公兵法。

    張良不但喜逢知音,簡直是幸遇明主?。?/p>

    泗水郡留縣的行軍路上,劉邦與張良的相遇,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萍水相逢。

    滿腹才學,博古通今而且出自公卿家族的張良,不欺劉邦出身寒微、地位卑賤、勢力弱小,一眼就看出他是可以幫助自己實現滅秦之志的大才雄主,當即決定不投自帶光環的楚王景駒,改投身為士民的劉邦。

    劉邦完成了歸服景駒王的組織手續,張良則成了劉邦的臣屬。

    在《史記》描述過的秦漢諸多豪杰中,張良無疑是修為最高者。他才學博達,胸懷乾坤,深通太公兵法,他雖反秦卻不支持復辟六國舊制,而是堅決維護大一統體制。他功成之后以打坐養氣度過余年,關鍵時刻又出力鞏固嫡長子劉盈的太子地位,維護了自古以來的嫡長子繼承制。

    張良這樣的得道高人,為什么剛認識劉邦就以身相許?可以說,他及時發現劉邦的德范、氣象世所罕見,具備登位的潛能;也可以說,他通過觀星察云相面望氣發現了劉邦的天命所在?;蛟S兩者兼有。

    總之,張良對劉邦的選擇和肯定,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劉邦的稟賦、品德和價值。劉邦傷重致病、生命垂危時,謝絕醫治,慨然赴死,這跟張良晚年遠離功名利祿,頗為異曲同工。

    秦漢之際,只有劉邦的修為能跟張良比倫。而劉邦值得貪戀的尊榮富貴,遠比張良多。就此而言,劉邦反能泰然終老,自有比張良更為高古超脫處。

    《孟子?離婁上》曰:“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孟子說的是不以富有天下而礙性礙德,劉邦卻是毫不貪戀早已擁有的天下而慨然赴死,這樣的得道高人,曠古能有幾人?帝王之中能有幾人?劉邦跟張良,算是一對知音,其道則在張良之上!

    《史記》各篇,散布著對劉邦性格、人品、格調的各種非議和譏諷。張良對于劉邦的追隨,從一個側面肯定了劉邦的德范與魅力。司馬遷對劉邦的諸般負面描述,乃出自作者之偏見也。

    第二次追隨劉邦

    陳勝失敗后,英布投奔項梁。項梁派英布打敗秦嘉,景駒王死于非命。

    劉邦失去了景駒王,決定去薛縣投奔項梁,張良隨行。

    項梁一看劉邦氣象不凡,格外器重,納為部將,平添幾分滅秦信心。

    項梁拉著劉邦等部屬,共同擁戴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還稱楚懷王。楚國復辟無疑壯大了反秦的聲勢。張良不失時機地想促成韓國復辟,他對項梁說,你們既然擁立故楚王孫熊心為楚王,何不扶持韓國公子韓成復辟韓國。

    張良雖然整體傾向贊成天下一統,可他的思想主張有個發展過程。他畢竟是故韓遺貴,多少有點再造韓室之心。

    項梁覺得復辟韓國是個好主意,這樣可以壯大反秦力量。他已是楚王府里統帥千軍萬馬的上將軍。在所有反秦武裝中,他無疑是勢力最強的一支,儼然是全國反秦總指揮??伤⒉挥X得自己可以獨自滅秦,而是希望天下云起共蹈戰火??梢娫跁r人眼里滅秦比登天還難。

    項梁馬上派張良去民間社會尋找隱藏的韓成,隨后立韓成為韓王,命張良為申徒。

    申徒即司徒。司徒一般掌管國土、財政與教化,位列三公,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

    張良第一次追隨劉邦到此結束,為了完成反秦大業,他到更重要的崗位就任。他告別劉邦,隨韓王赴韓國故地,輔佐韓成占領城池,建立政權,壯大軍事力量。

    韓國滅國最早,復國困難最大。加上韓成張良二人均無統兵決殺之才,故一時無法立足,復辟韓國,一時難于得手,甚至無從下手,只能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一帶艱難流浪。他們在萬分焦慮之中,渴望出現奇跡,一時卻看不到奇跡降臨的希望。

    就在韓成張良流浪故土時期,楚懷王決定派劉邦率軍直奔關中,滅秦自代。劉邦蕭何曹參一干人馬,猶如虎狼之師,一路過關斬將,擊破各地秦軍,占領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地區。

    劉邦在洛陽城東揮師南下,沿著轘轅古道,越過轘轅關,來到登封山區,擴大戰果。正在轘轅關東南方位流浪的張良韓成,得悉沛公軍到此,猶如枯木逢春,振奮不已,趕緊率殘兵敗將來會,傾訴諸般苦楚。

    劉邦馬上率軍東指,在以陽翟為中心的韓國故地,左右開弓,稀里嘩啦打開一片新天地,交給韓成張良。

    此時劉邦尚無貴爵,只是占領碭郡后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韓成貴為韓王,張良貴為韓相,可是他們自動接受劉邦的指揮。戰爭時期,實力為王。

    劉邦穩坐中軍帳,指揮若定,曹參周勃樊噲奚涓灌嬰酈商一眾猛將,個個如狼似虎,一往無前,席卷中原。韓王殘軍,只能跟著打打下手。

    劉邦軍旗所指,秦朝名將楊熊節節敗退,只能退守滎陽。最后秦二世問罪,派使者趕赴前線,斬殺楊熊。

    張良再一次親見劉邦排兵布陣之智、沖鋒陷陣之勇、決戰制敵之才、尊士撫民之德,他更加相信,若得自己輔佐,劉邦必可橫掃天下,一統江山。

    劉邦展開地圖對韓成說:“本武安侯奉楚懷王之命,必須盡早西進,入關滅秦。大王你就好好堅守陽翟,翼護四方。待我攻下關中,正好內外照應?!?/p>

    韓成特派張良輔佐劉邦入關,同時派手下將領韓信(非淮陰侯韓信),帶一小股部隊,追隨沛公攻秦。古人有君子之德,講究知恩圖報。韓國新立,百廢待興,韓王卻把自己的丞相借給恩公做軍師。

    韓成雖非叱咤風云之大才,但是頗有眼光與謀略。跟劉邦一比,深知自己只是一隅之才。天下大局,有賴沛公雄才大略。他派張良韓信輔佐劉邦,親若一家,必可蔭庇孱弱的韓國,使之將來有一席之地。

    韓成雖無齊王田橫之剛勇豪俠,卻比田橫有腦子。田橫兵敗地失之后,既不投奔項羽,也不投奔劉邦,而是投奔劉邦手下協助作戰的彭越。這是多么缺乏遠見的選擇。楚漢戰爭結束后,田橫雖蒙高祖招撫,卻無臉見人,只能自殺終了。

    韓成的選擇很有眼光,卻沒料到有個項羽橫空出世,頃刻之間勢力膨脹,一時主導天下。他派張良韓信輔佐劉邦滅秦,本系重大貢獻,但在項羽這里成為罪行,因此而遭項羽殺害。

    亂世天翻地覆,風狂雨驟,不惟小民多難,大人物也無力自保,只能任由各種勢力沖擊顛簸,一個閃失就會滿盤皆輸,家破人亡。

    張良奉韓王之命輔佐劉邦,正中下懷。他由此開始第二次追隨劉邦——之后還有第三次。張良與劉邦的分分合合,是秦漢之間最為精彩的君臣故事。

    在秦末亂世,六國貴胄均以復辟故國為念,項羽即是一例。張良卻放棄自己親手重建的韓國,忠心耿耿追隨劉邦,其間必有奧秘。

    劉邦作為楚國一士民,沒有舊國可復,只想開辟一個能讓老百姓過上溫飽日子的新世界,亦即志在天下。

    劉邦的光芒把張良從國仇家恨的深淵中解放了出來,激發了他重造乾坤的遠大理想。于是他在韓王成和平民豪杰劉邦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邦,在復辟韓國與一統天下之間,選擇了一統天下。

    跟著韓王,張良只是一個復辟諸侯舊制的政客;跟著劉邦,張良成了大一統中華帝國的締造者之一。

    一次正確的選擇,成全了萬世流芳。

    第三次追隨劉邦

    劉邦在關中幸封漢王,到漢中就國時,張良送他到首都南鄭附近的褒中,就回頭了。

    褒中是漢代所設縣,屬漢中郡,治所在今漢中市西北勉縣之褒城鎮。此處當年即是南鄭之郊區,張良等于把漢王送到家了。《史記?留侯世家》云:“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司馬遷用漢代新地名敘述秦朝往事,時人一讀就懂。

    漢王得漢中,連同漢中之東今商州市一帶也一并擁有,他攻打過的武關也在轄區之內。關外南陽地區則被項羽劃入西楚國歸自己擁有,這樣漢王國土就在武關一帶與西楚國毗鄰,這為他半年后出關領導諸侯討楚,提供了極大方便。

    項王本想將劉邦發落到僻地憋死,故封以巴蜀。果如此,則日后很難翻身。幸賴張良、項伯求情,得到了漢中和商州地區,不但擴大了地盤和經濟資源,也有軍事地理上之優勢。漢王能得張良和項伯幫助,頗有得道多助意味。

    張良送漢王竟然一直送到南鄭,這在今人看來不好理解。古人遷徙,主要靠徒步,動輒走上一個月,來回就是兩個月,何其艱難也。十八王各就國,急于建設自己的國家。張良作為韓國申徒,那是要去治理韓國的,可謂公務在身。

    可是張良卻陪著漢王,一直從霸上走到了褒中。再有一頓飯工夫,就進南鄭城了??蓮埩季褪遣幌牖仡^。單是這個故事就十分感人。這到底是張良情義深呢,還是劉邦魅力大呢?

    漢王當然想留張良輔佐自己,可是張良本系奉韓王之命,陪他入關的?,F在必須讓他回國,去輔助韓王治理國家。眼看張良情深義重,不忍告別,劉邦必須當機立斷。

    劉邦站在褒中一個岔路口,對張良說:“子房呀,你還是就此打住吧。一旦進了南鄭城,我就不會讓你離開了??墒俏夷娜绦牧裟??韓國百廢待興,你還是盡早擔起治韓之責吧。轘轅重逢以來,咱們勠力同心,已經改變天下,可是恐怕安靜不了幾天。萬一天下有事,咱們漢國韓國,還要一起行動啊!”

    沒有漢王開口,張良還真不忍心回頭。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項羽已經把劉邦看作死敵,韓王派人輔佐劉邦滅秦,搶了項羽的頭功,也讓他忌恨。項王以霸王身份經天緯地、規劃河山時,最恨的人就這么四個:第一義帝(懷王),第二劉邦,第三韓成,第四田榮。這是他必須盡早除掉的四個人。

    項羽催促各王就國赴任時,就把義帝趕出彭城,流放到湘江邊的郴縣,并安排衡山王、臨江王攔路弒殺之。

    衡山王、臨江王不想背弒君罪名,拒不執行。項羽乃命九江王英布,派人趕到郴縣殺了義帝。據說是陶舍帶著小股部隊,親赴郴縣執行任務的。他本系秦朝降將,后成為英布九江國的丞相。

    英布不但魯莽,德行亦無底線,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一比較,即可見出區別。

    弒義帝是個重大政治事件,給項羽塑造了大逆不道形象,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后果,加速了他的失敗。

    項羽之魯莽和無底線,并不比英布好些。他倆真如一對孿生兄弟。

    關于劉邦,項王是因為剝奪了他王關中的權利,心里發虛,擔心有嚴重后果而轉為憎恨,韓成則是受劉邦牽連而遭忌恨。兩人皆無辜也。

    唯有田榮,因過于自私而給反秦戰爭造成巨大損失,間接導致了項梁陣亡,不惟項羽恨他恨得在理,后世華夏兒女都有理由恨而批判之。

    漢高元年四月,諸侯各歸國執政,項王唯獨不讓韓成回韓國,而是把他帶到彭城軟禁,最后把他殺了。韓國一時處于無政府狀態。張良因此無家可歸。

    張良不是職業軍人,更不是開天辟地的政治大才,他只是一位眉含秀氣、略顯女性氣韻的文弱謀臣,能做軍師卻沒法沖鋒陷陣,能為王佐卻無力獨掌大局。他在沒有國王的韓國奔走呼號了幾個月,一盤散沙的韓國依然是一盤散沙。他終于明白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瞎折騰,繼續折騰毫無意義。

    待劉邦成功還定三秦,張良看出了劉邦統一天下的志向和希望。跟天下一統比起來,他不再看重恢復祖先故國。

    堯舜禹湯所重,歷來是天下,而不是一國一鄉。

    早年的張良作為給韓國復仇的志士,隨時準備犧牲一切??墒莿顝膩聿徽J為復辟楚國、魏國之類特別重要,揮劍上陣也不是為了復仇,而是一直志在天下。

    張良在與劉邦的朝夕相處中,受到不少熏陶濡染。

    如今韓王被項羽所殺,自己也無力撐起韓國,張良于是漸漸超越復辟韓國的政治訴求,胸懷眼光都已升華到天下一統的境界。

    張良的思想變化和境界提升,當然是在漢王的教育和人格魅力感染下逐步發展的。

    張良思想有了發展之后,乃放棄他無力收拾的韓國爛攤子,下決心真正追隨劉邦,協助他統一天下。于是他告別故國,掉頭西行,入關尋找劉邦。

    在此后打天下的艱難困苦中,他和劉邦的思想也都還有起伏,甚至多次經歷低谷和絕望,但是他們同心同德,共克時艱,在挽救時局的同時也不斷挽救自己的政治理想,終于完成了建漢大業。

    陳勝起義以來,許多六國王侯公卿后裔,乘風而起,做了一番各有千秋的表演,然后迅速灰飛煙滅,懷王、魏咎、魏豹、項羽、田榮、趙歇等,即是其中的著名人物。更多的王侯公卿后裔,都被歷史大潮埋進了泥沙之中,氣泡都不曾冒一個。

    為什么獨有張良,成為流芳萬世的杰出人物?不是因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而是因為他能在遍地梟雄的丑惡表演中,獨獨發現了劉邦具有獨木撐天之志,和擔當天下之德,于是三次追隨劉邦,無私輔佐,終于附驥而香,流芳萬世。

    張良裝扮成普通士民,依依惜別地離開韓國,偷偷地到關中投奔漢王。此事發生在漢高二年十月,離他在褒中告別漢王(漢高元年四月或五月)已隔半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大事,如果張良沒有投奔劉邦,所謂千古謀圣就無從誕生。

    漢王得張良來歸,如獲至寶,喜形于色,馬上封張良為成信侯。半年前在霸上給曹參周勃等人封侯時,沒有給張良封侯,因為他是客將,韓國大臣。如今張良一心輔佐漢王,就是自己團隊的佐臣,當然要以封侯體現他助力滅秦的功勛。

    此后張良在漢王的平臺大展宏圖,為我華夏的第二次統一,建有不世之功,成就了千古美名。

    后人光說張良對漢王的輔佐,從來不談漢王對他的培養,未免片面也。

    其實劉邦團隊所有的佐臣,都是因為得到劉邦的熏陶、培養、造就而成為王佐之才的。

    就在下決心第三次追隨劉邦時,張良主動為劉邦打了一場掩護,順便也戲弄一下項王。他給項王寫信說:“漢王因為失去了本該擁有的關中,心里一直不痛快。如今他既然占領了關中,也就心滿意足了,不會再向東擴張了。項王不用擔心西部作亂,倒是應該當心北部形勢。齊國跟趙國已經決心聯合滅楚,盼項王認真應對,萬不可大意??!”張良還把來自齊趙的相關情報,隨信一起送給了項王。

    劉邦一連滅了三國,本系大事,項羽豈能不管?張良以一封信進行的戰略詐騙,對項王決策起了一定作用。既然劉邦以關中為足,不會東進,那就可以暫時放一放,必須將有限的軍力投到最危急的地方嘛!

    項羽于是趕緊率軍入齊,攻打田榮。劉邦由此獲得了喘息之機。

    反對復立六國

    在整個楚漢戰爭中,滎陽一直是劉邦的戰略支點。滎陽拉鋸戰則是楚漢戰爭的核心戰役。恰是在滎陽城里,張良以泰山壓頂之勢,摧毀了劉邦企圖復辟戰國舊制的苗頭,這是張良對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貢獻。

    滎陽圍困期間,劉邦的政治思想出現波動。他在彭城兵敗逃至下邑時,曾給張良許愿,可以給各路梟雄封王以圖共滅項羽,張良也表示過贊許。可是形勢稍好他馬上放棄這種思路,郡縣一統制占了上風。不過,每到形勢極度惡劣時,他又會冒出諸侯共進的思路來。

    那天劉邦召群臣議事,因壓力太大,對形勢的估計偏于悲觀,看不到打垮項羽的希望。各路戰將和謀臣紛紛就此獻策。

    謀臣酈食其給劉邦講了一通治國平天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他說:湯武平天下,都給前朝遺民封國,保其宗廟祭祀,所以國祚綿長。秦滅六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使無立錐之地,故天下群起而攻之,于是二世而亡。大王如能效湯武之德,復立六國后裔,一一授予印璽,六國君臣一定都會感戴陛下之德,陛下自然可以南向稱霸,楚國自然會夾著尾巴來臣服。

    酈食其雖一代豪杰,但也書呆子氣很重。項羽剛剛封過十八王,沒有一王感恩戴德并聽命于他。劉邦再去封六個王,情形就會兩樣嗎?中國還不是照樣回到戰國舊制,天天相互鏖戰嗎?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功,不就完全泡湯了嗎?

    劉邦在戰場有利時,聽不進這種讕言;在戰場被動時,又認為借助六國舊勢力共滅項羽是可以接受的。如今糧道被項羽切斷,滎陽守軍難于堅持,萬般無奈之下,劉邦竟然認可了酈食其之計,讓他趕緊鑄造六國印璽。

    這時張良出差回來,劉邦正在吃飯,趕緊召他前來餐敘。他急匆匆把這大事告訴張良。

    張良一聽,神色大變。

    歷來云淡風輕的張良,第一次直率而又急切地表示:“陛下的建漢大業完蛋了,從此完蛋了!”接著他激情澎湃地發表了一通餐桌演說,咄咄逼人地提出了八項反對理由,大聲疾呼:“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呀!”

    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后于杞,是因為湯已經制桀于死命也。今陛下已經制項籍之死命嗎?其不可一也。

    武王伐紂而封其后于宋者,是因為武王已經斬下紂之頭顱也。今陛下已經斬下項籍之頭顱嗎?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有殷國賢者支持,故能向商容行禮,釋箕子出獄,祭祀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得楚國賢者支持,進而能向智者行禮,釋賢者出獄,祭祀圣者之墓嗎?其不可三也。

    武王能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救萬民嗎?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畢,武王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嗎?其不可五矣。

    武王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嗎?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送物資。今陛下能放牛不復運送物資嗎?其不可七矣。

    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追隨陛下共謀大舉,皆望日后有立錐之地。今復辟六國,重立韓、魏、燕、趙、齊、楚之王族,天下游士各歸其國,各事其主,還有誰能輔佐陛下共謀大舉呢?其不可八矣。

    劉邦像個小學生一樣,恭恭敬敬聽講,張良每問一句,他都誠惶誠恐地回答“是呀是呀”。張良一口氣提出“八不可”,劉邦聽完簡直嚇慌了,飯也吃不下了,大罵道:“酈食其這王八蛋,差點毀了老子大業??!”

    然后劉邦轉而安慰張良,告訴他還來得及挽救,因為六國印璽還沒送出,馬上銷毀即可。

    張良乃儒雅君子,平時進言皆點到為止,唯今天竟然以嚴厲質問口氣發言,簡直有點聲討意味。每述一條不可,都等到劉邦承認“不能也”,他再強調“其不可一也”“其不可二也”。

    張良為什么如此激烈地反對劉邦的主張呢?他善察人心,知道劉邦心底只想打出一片囫圇江山,今天的妥協,僅僅因為身處困境,一時迷失自我,得及時把劉邦迷失的自我找回來。

    故他阻止劉邦的錯誤,是為劉邦著想,而不是為己。若是為己,在劉邦這個復立六國框架中,他肯定能坐穩韓國宰相之位,倒是有利無害。

    滎陽斷糧,軍心不穩,漢軍風雨飄搖,說不定哪天一個閃失,君臣佐使全都成為項羽刀下之鬼,其危大矣。

    可是張良作為謀臣,不為自己留后路,極力反對劉邦放棄理想,支持他堅守底線,表明他愿意跟劉邦患難與共。劉邦團隊,凝聚力何其堅實也!

    司馬遷對于張良的這次進言,十分看重,不惜筆墨,大肆鋪排,以排山倒海之勢渲染張良的思想原則和精神力量,使張良形象,大放異彩。

    封留重人情

    高祖登基后,凡是故舊和正式部屬,都是封侯而不封王,半路合作的客籍將領而有大功者,則不得不封王,如彭越、英布。

    封侯者才是劉邦的嫡系,封王者或者系劉邦團隊外圍人員,或者與劉邦團隊基本無關。

    介乎部屬與客將之間者,有二人,韓信其一也,張良其二也。

    韓信在項羽分封十八王時,在關中脫離項王而投奔漢王,隨漢王進入漢中,本屬漢王正式部屬??伤麩o道滅齊之后,以軍功索要齊王爵位,此舉意味著他自外于劉邦團隊,把自己變成了客籍將領,這是他因利欲熏心而鑄下的政治錯誤。

    從此他與高祖漸行漸遠,其建功越多,越是成為大漢政權的隱患,最后釀成殺身之禍。

    中國夏商周三代都是天子轄制方國的大一統體制,春秋時期因各路諸侯私欲膨脹,有意破壞一統江山,導致天下分裂。

    大一統體制被破壞,大一統觀念卻日益強化。以孔子儒學為代表的中國讀書人,以招生辦學、游說君王、著書立說等各種方式,極力闡釋、傳播大一統觀念,以作日后天下重歸一統之基礎。

    滅秦之后,凡是熱衷于分裂天下、破壞一統的梟雄,全都不得好死,如霸王項羽、趙王武臣、燕王臧荼、韓王信、臨江王共尉等;凡是認同天下為公、一統江山的軍政人物都獲得巨大成功,如漢高祖、蕭何、曹參、張良、長沙王吳芮等。

    韓信既沒有天下一統觀念,也沒有黎民蒼生關懷,一顆唯利是圖的心長期躁動不安,還懷揣曠世罕見所向無敵的軍事天賦,他實在無法與高祖的一統江山和諧共處。

    關內侯和徹侯(因避武帝劉徹諱而后改稱列侯),是秦漢二十級軍爵中最高的兩級,封侯依據是軍功。文職人員沒有軍功,一般無緣封侯。故陸賈、隨何、叔孫通都無侯爵。

    張良也是文職人員,卻幸獲封侯。在劉邦眼里,他介于部屬和客官之間,故對他格外客氣。對張良之功,高祖覺得必須特殊對待,就因為他沒有把張良列為蕭何、曹參一類部屬之中。

    有一天高祖對張良說:“子房啊,齊國乃膏腴之地,你在那里,任意選個地方,封你三萬戶食邑,你看如何?”

    高祖在洛陽大宴群臣時,喜歡談論項羽為什么失天下,自己為什么得天下。他自己提供的解釋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高祖此言,頗有為張良造勢之意。因為張良之功不容易顯現,高祖特意彰顯之。

    在曹參等橫刀立馬之戰將看來,蕭何功勞再大也不過是在后方享福,張良功勞再大也不過是口舌之勞,根本不可與將領同功同爵。

    在曹參只能封萬戶,周勃只能封八千一百戶的背景下,高祖提出給張良封三萬戶,顯然有點“見外”。張良知道這種“見外”不是好事,韓信則恰恰渴望這種“見外”。

    張良毫不猶豫地辭謝齊國富庶之地,更不敢接受三萬戶,以此擺脫被“見外”的境遇。

    他提出只要留縣作為食邑,用以紀念他跟高祖當年在此相會。

    所有的想法和選擇背后,都是格局和境界。有什么格局,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境界,就有什么選擇。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薄急咀≡谙纶怨掠聟⒓訙缜兀瑓s在留與皇上相遇,這是老天有意把我送給皇上。蒙皇上不棄,常常采用我的計策,還常常發揮了效果,這是何等榮幸。所以留是我的榮耀之地,能封于留,讓我時時體會幸遇陛下之福,我就很感激了。

    張良這番話,說得太貼己。這不是情商問題,這是格局和境界所致。高人處世,不是靠技巧,不是靠成功學,靠的是遠超常人的格局與境界。

    但是,劉邦辭世后,面對呂后執政的新格局,張良的格局和境界,似乎維持不下去了。江湖險惡,他不得不委曲求安。

    獻媚呂后第一臣

    呂后具有非凡的政治才干和人際交往能力,她在皇后任上,與所有重要大臣都保持著比較友好的關系。隨著劉邦年高體弱,很多大臣有意跟呂后發展密切關系,頗有投靠新主之意。

    為什么沒有一個大臣能夠理解劉邦換太子的苦衷?不是不理解,大家選擇支持呂后,乃是有意投資未來,以保榮華富貴。這方面連蕭何曹參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周昌也不例外。

    最早無底線支持呂后擅權的大臣是張良。劉盈駕崩,呂后失去了擅權的依托,深陷失去權力的恐懼之中,哭喪時都流不出淚水。

    此時在朝中擔任侍中的少年張辟強,親自找右丞相陳平做工作,啟發大臣把國家權力主動交給呂后,以安其心。

    張辟強對陳平說:“皇上駕崩,太后擔心朝廷大權被卿相大臣壟斷,惶恐不安,哭喪都沒有淚水。你們應該主動把軍權交給太后幾個侄子,讓呂臺、呂產、呂祿控制國家軍隊,讓他們進入皇宮掌握樞要權柄。唯有如此太后才可以放心,朝中卿相大臣也就可以免禍了。”

    陳平聽后,醍醐灌頂,馬上依計而行,向呂黨全面交權。呂后得以獨攬大權,心里踏實了,此時才心生哀情,在惠帝靈前老淚縱橫。

    一個十五歲的侍中,跟右丞相遠隔十萬八千里,為什么敢于對右丞相一干實權大臣耳提面命?他的權威性和號召力來自哪里?

    來自張良。因為他是張良的兒子,他是代張良進言。

    張辟強不過是張良的托。

    如果說當年張良協助呂后保太子,還有道義和道統依據,如今主張將朝廷大權盡交呂黨,顯系出于自保之私心。

    張良陳平之流,以謀臣而顯達。他們智豐德寡,術厚道薄,有時候行為無底線。求富貴可以犧牲原則,保私利不惜破壞規矩,逞己意敢于悖逆大勢。

    當年張良謀刺秦始皇,就是一個囿于家仇、不能理解和順應天下一統歷史趨勢的行為,如果他認真讀讀《孟子》《荀子》,看看這些圣人如何主張并闡發天下歸一的歷史大勢,他的胸懷就會寬廣起來,他的眼光就能看到秦始皇的政治作為給華夏種族帶來的巨大功德,他就有可能超越個人顯達富貴,而進入賢圣思維。

    別說《尚書》中幾十篇圣人之作是如何主張天下大公,黃石公贈給張良的那本《太公兵法》,系托智多星姜子牙名義而傳世,實際作者則是春秋戰國時期賢圣之士。

    《太公兵法》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從夏商周到秦漢,當時的文明規矩,是以血緣關系為綱紀,維持天下權柄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保永久太平,但這絲毫不影響國家權力乃天下公器。

    張良與此相左,頗有把天下權柄看作私器之傾向,故主張既然高祖辭世,天下就是呂后家的唄。

    張良雖然靠《太公兵法》在亂世建立功業,謀得顯達,但他顯然未得其道,僅得其術。

    高祖統轄天下后,為什么沒有讓張良執掌權柄?歷史傳說強調張良是道家心性,功成身退。那只是一種猜測。

    須知他連叔孫通手下“太子少傅”的職位都擔任過,也曾隨高祖進剿陳豨叛軍,呂后保太子他也曾積極出謀劃策,說明他并未遠離權力和政治,只是未得高祖授予權柄而已。

    這回他主動提出將天朝權柄盡歸呂家,也是一種迫不及待地主導朝廷權力斗爭的姿態。

    高祖稱帝就讓張良靠邊站了,主要乃因高祖有察人之明。打天下以道為背景,以術為大用,故張良得以盡顯其術。坐天下必須時時走在大道上,不可須臾乖離,所賴者大德也,故高祖讓長于術短于德之張良功成身退。

    實際上張良不甘退隱,時時企圖以其故術影響天朝權力。那么積極主動地、迫不及待地支持呂后擅權,即是一例。

    呂后稱制后,大封呂家王,史書描述乃得到陳平周勃的勸進與縱容。而真正的首倡者,乃張良也。

    国产精品麻豆高清在线观看 |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二区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语自制|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天美传媒精品1区2区3区|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综合精品| 无码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WW|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三级|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 婷婷成人国产精品| 四库影院永久四虎精品国产|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