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社會關懷與個體情感并重 歷史追索與現代元素融合 ——2023年江西詩歌創作述評
    來源:《創作評譚》 | 劉曉彬  2024年08月26日21:15

    與往年相比,2023年的江西詩歌更加注重關注個體的內心表達,創作題材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呈現出了更加開放的新特點,將我們帶入一個浪漫而深邃的詩意世界。詩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題材和形式,他們大膽嘗試各種新的表現手法,使得詩歌作品更加生動有趣。他們通過對社會、自然、歷史、人文、生命、人生等各個方面的思考與感悟,將江西詩歌的表現推向了新的高度。社會的關懷,自然的美麗,鄉愁的味道,生命的韻律,以及歷史的傳承,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一、時代:詩意的社會關懷

    詩歌不僅反映了個人情感,也承載著對社會現實的思考。本年度的詩歌創作,詩人們積極探索社會議題,以犀利的筆觸呈現了時代的真實面貌。三子的長詩《重卡車之夜》(《詩刊》2023年第8期)抒寫了卡車在夜晚中的奔馳與停駛,以及它們背后所代表的情感和象征意義。卡車在長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種交通工具,又象征著工業與現代化的力量,這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對于詩人來說,卡車是一個永恒的存在,一直在夜晚中奔馳不息??ㄜ嚲拖裼撵`一樣,在路上反復出現和消失。它們的內部藏著什么?詩人試圖描寫卡車的內部世界,但自己卻無法得知其中的秘密。他與卡車之間有一種神秘的共鳴,最終卻又無法真正理解其中蘊含的意義。在詩人的敘述中,卡車是一種沉重的存在,它承載著無數的貨物和人們的期望。詩人希望通過書寫卡車與人們的生活和內心狀態相聯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迷茫。在作品中,詩人將鐵與生命進行了類比,使人思考起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欲望,也讓人思索起一個時代選擇的是什么。卡車奔馳的道路是艱難而充滿挑戰的。這里的卡車又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存在,它們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碎片。通過這種詩歌藝術方式的描述,我們感受到夜晚行駛的卡車所帶來的深邃和神秘。我們或許無法真正理解卡車司機的辛酸,但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和靈感。與卡車一樣,我們承載著自己的負擔和夢想,在追求中負重前行。但我們也需要思考,是選擇蜷縮在黑暗中,還是勇往直前,我們如何對待一個夜晚以及這個時代。只有在面對挑戰和壓力時,我們才能真正發現自己內心的堅韌和勇氣。

    在新時代里,人們對于新工業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作為沉潛在工礦企業三十多年的詩人汪峰,這幾年一直把創作重點放在新工業詩歌題材上,通過抒發對新工業社會的感受和思考,致力于探索工業化對人類生活和精神世界帶來的影響。其中他的組詩《鐵是飛翔的水》(《詩刊》2023年第5期),通過對堅守在產業一線的勞動者的贊美,深刻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堅韌、勇敢和堅定,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品質。勞動者所代表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工業生產中,更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象征。組詩中的《鐵礦》將采礦場的勞動景象和父親“眼角有燈泡里的紅絲”的形象結合在一起,表達了鐵石心腸與勞動精神的融合,讓我們感受到鐵礦的獨特之美,以及父親無私奉獻的精神。類似的還有《爐前工楊疙瘩》(《星星·詩歌原創》2023年第6期),描寫了爐前工大楊,雖然所從事的是最辛苦的一個工種,但一干就是十年。《廢棄的礦坑》(《草堂》2023年第8期)描述了“一個白發蒼蒼的椴樹拄著拐杖”的老礦工,等等。這些奮斗在一線的勞動者們,都與詩人的父親、爐前工大楊和老礦工一樣,他們用汗水和力量為社會創造價值。正是因為這些瑣碎而偉大的細節,我們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勞動的價值,敬重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們。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不斷經歷著鄉村和城市之間的變遷、人的迷失與回歸。有些人被工業化所籠罩從而變成了機器,但又逐漸從機器中恢復人性。范劍鳴的《生產線(外二首)》(《詩刊》2023年第5期)中的水車成為象征,融合了人與機器的力量,引領人們回歸自然。詩作揭示了現代生活中人們背離原本的生活軌跡。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回歸到內心深處。其中《歲月的暗語》以詩人對鄉村與城市之間差異的觀察為切入點,探討了現代社會中個體在工業化進程中的迷失與回歸。從流水的水車到現代的景觀,詩人通過描繪自然美與現實張力之間的沖突,帶領讀者思考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詩歌的力量和意義。但組詩《系馬樁》(《詩刊》2023年第16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對于生活與創作的思考和觸動。馬和系馬樁的形象展示了人們在不同境遇中的態度和行為,從中可以學到接納和適應變化的智慧。而組詩中的《夜色》通過描繪夜晚的美麗、父愛的偉大和時光的珍貴,抒寫了詩人對于親情、家庭和生命的思考。夜色的溫柔、父愛的偉大以及對時光的回憶成了這首詩的核心主題,也使詩歌散發出一種深沉和溫暖。

    二、自然:大地的詩歌

    對自然的抒寫,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也是一種關注和思考,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在喧囂的當下生活中,人們渴望找到一片寧靜的天地,讓思緒得以放松,心靈得以棲息。因此,這也是本年度詩歌創作中,詩人內心對自然的回歸,對心靈平衡的追求。林莉的組詩《河埠》(《詩刊》2023年第1期)、《曠野繁花》(《草堂》2023年第8期)等,以平凡的場景勾勒出豐富的情感與想象,帶給我們獨特的審美體驗。同時,通過隱喻與象征的手法,抒寫了對生活中某些細節更深入的思考,這正是文字背后的意義。比如組詩《河埠》中的《野桃樹》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畫面,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田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機。野桃樹,象征著自然、樸實和純凈。它的花枝絢麗,洋溢著歡喜的氣息,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給予的美好。與野桃樹相對應的是人類,作品中的人站在桃樹下,心碎卻充滿愛。而《小河》通過將河水、薺菜、游泳的少年、割艾草的女人等意象融入作品中,勾勒出一個美麗而寧靜的鄉村圖景,抒寫了一種回歸自然、回歸鄉土的情懷。但《枯荷記》(《廣州文藝》2023年第2期)帶給讀者的是對于生命脆弱性和堅韌性的思考,以及對于內心寧靜和情感意義的共鳴。詩中的荷葉被鏤空了,只剩下透明的莖絡,它們不再完整,卻仍然存在,從而引起對生命的珍惜和敬畏的共鳴。作品中描述的“一股憂郁之火在大地上/升騰著”,彌漫著一種深邃而悲傷的氛圍,表達出詩人心中的種種糾結和矛盾。對于詩歌中提到的我們曾經在荷田里采集干枯的荷葉和蓮蓬,并“把它們從千里之外帶回來/小心地插在一個陶罐里”這個不經意的細節,則點燃了人們對于記憶與情感的共鳴。它們讓我們感受到“已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是那么的古老而自然”的力量,也讓我們思考起生命的軌跡和真正重要的事物。

    林珊的組詩《空山新雪》(《百花洲》2023年第4期)以北方的雪為背景,將人與自然、歲月交織在一起。作品中的美景描繪和人物情感的抒發,表達了詩人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對自然的敬畏。作品以簡潔的語言和深邃的意境,將讀者帶入一個幻想與現實相融合的世界。特別是在詩中引入了一個守林人的感人故事,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的贊美之情。組詩中的《春天》透過細微的觀察,表達了詩人對世界多變、多姿的認識。春天的到來不僅改變了大自然,也喚醒了自己對待時間和愛情持有的堅定信念,讓手牽手的溫暖一直延續下去。而她的組詩《深山記》(《廣西文學》2023年第11期)描寫了深山的景致以及與戀人(或知心朋友或虛擬知己)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光,抒發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之情。詩人把山頂的落日、野柿子和破舊的矮房子作為細節書寫,不僅增強了詩歌的生動感和形象感,也構建了一個浪漫而空靈的詩境。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依塹,平時的詩歌創作大部分都與他的學校有關,與他的學生有關。詩集《金蝶現身》(長江文藝出版社,2023年)以學校西山坡的荒蕪為背景,抒寫了詩人對于自然之美的渴望和追求,盡管環境荒涼,也有美麗和希望存在。比如《蟬聲》這首只有三行的短詩,以自然景觀和山坡上教室里的讀書聲為背景,巧妙地結合了蟬聲、琴瑟、鳴叫和讀書聲等,營造出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動氛圍。而《鳥聲》這首只有三十字的短詩,則以鳥聲放大的場景,描繪了一個靜謐而美麗的畫面。詩人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鳥聲與海水中的光進行了隱喻的對應,使得詩歌更具有意境和情感上的共鳴。詩的結尾,通過描述海越往深處越幽暗的特征,給讀者帶來了對比和思考。這種對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也與詩歌中鳥聲的放大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呼應。

    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會感到身心疲憊、迷茫困惑;有時候,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寧靜的地方,遠離塵囂,靜靜凝聽內心思考的聲音。彭戈的《山頂上》(《詩選刊》2023年第11期),用簡練而富有意象的詞語,抒寫了詩人在山頂上看到的景象和內心世界。詩歌以自然景觀為背景,展現了詩人將心靈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表達了其對自然與社會以及對城市生活的一種思考與觸動。閱讀此詩,不僅會喚起我們對于生活的反思,也會讓我們看到自己身處的城市背后的陣痛和隱忍,從而引起大家對真相以及語言和觀點的關注。當然,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衡,留出時間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只有當我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時,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黃俊的組詩《坐在鳥鳴里》(《星星·詩歌原創》2023年第7期)描寫了自然、人與生活的和諧共生,抒發了詩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智慧?!栋咨澈訑⑹觥穼⒆匀坏拿烂钪幷宫F得淋漓盡致。柑橘樹的蓓蕾繁密,預示著豐收的季節即將來臨;瓦墻下蜷臥的母狗,安詳而悠閑;白沙河舒展腰身,宛如一個舞者在陽光下盡情舞動。這些生動的描寫,讓我們仿佛置身于作品中的場景,感受著大自然的魅力。

    三、鄉愁:回憶與懷舊

    故鄉是我們的根,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我們永遠無法割舍的情感紐帶。本年度此題材的詩歌創作,許多江西詩人傾注情感,勾勒出了深情的鄉愁圖景,帶領讀者回到那些美好而溫馨的鄉村生活。周簌的《回鄉記》(《當代·詩歌》2023年第2期)以獨特的視角、流暢的語言和細膩的情感,抒發了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與熱愛。在詩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詩意和鄉愁的故鄉,也感受到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厚情感。但是,在現代工業化的大背景下,許多傳統村莊正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徐琳婕的《工業村莊》(《椰城》2023年第1期)抒寫了一個受到工業化浪潮沖擊的村莊,表達了對家鄉變遷的思考和感受;并通過對村莊原貌與現實的對比,呼喚人們對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的關注。面對工業化帶來的變革,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以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都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而她的《舊物記》(《星星·詩歌原創》2023年第7期)則抒寫了人與舊物之間特殊的情感。詩人通過賦予舊物情感和人性,喚起讀者對于舊物的感慨和思索。在面對舊物時,可以嘗試保留一些重要的回憶,同時也要學會釋放那些已經過時的束縛,給自己創造更多的空間和機會。此外,她的《樹瘤》(《椰城》2023年第1期)抒寫了詩人對傷口與存在的思考。樹瘤這個形象讓詩人意識到,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就需要勇敢面對傷口。

    故鄉在每個人心中都有特殊的意義,那里承載了童年的記憶和親情的溫暖。大槍的《葵花帖》(《黃河文學》2023年第4期)描述了自己童年生活在鄉村時的一些幻想與憧憬。這首詩抒寫了向日葵、太陽和自己之間的關系,表達了詩人對自我和生活的感悟?!队浺粭l花黑狗》(《綠風》2023年第5期)則以生動的場景和情感細節,記敘了農村老家一條特殊的花黑狗,在他們家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是父親出門理發時的忠實跟班,更是他們信仰的家神,取代了神龕上供奉的神木。詩人還描寫了狗對于父子感情的促進作用,以及它帶來的溫暖和喜悅?;ê诠冯m然是生活中的一個小角色,但它起到了連接家庭成員間深厚情感的紐帶作用。此外,劉紹文的《車窗翻過一頁頁村莊》(《中國鐵路文藝》2023年第6期)描寫了詩人乘坐綠皮火車穿越鄉間曠野時看到的鄉村美景和農人生活。在紛紛倒退的遠山和村莊中,每個場景都鮮活而真實,讓人感受到田園的寧靜與豐盈。作品中畫面與情感相結合,抒發了詩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范丹花的《故鄉》(《滿族文學》2023第3期)深情地描繪了故鄉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并把自己帶回了那片熟悉而溫暖的土地。從日落景色到親人的離去,再到生命的輪回,這些都抒寫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故鄉不僅是一片土地,更是親人的安息之地。而《老屋記》(《揚子江詩刊》2023第3期)是一首充滿著濃濃鄉愁與對故鄉回憶的詩作。詩人以夏天的夜晚為背景,通過對老屋院落的描繪,勾勒出了一幅靜謐而又溫馨的畫面,抒寫了一種情感的寄托,無論離開多久,它始終存在于詩人內心深處。盡管老屋早已消失,但它所代表的記憶與情感依然鮮活。每當吹過的風,帶走了故鄉的味道,也帶走了那熟悉的鄉音,我們的內心就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思緒。胡海榮的《風吹故鄉》(《滇池》2023年第3期)和楊立春的《風從故鄉來》(《青年文學家》2023年第3期上半月)這兩首詩雖然簡短,但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思念。在這兩首均只有十行左右的小詩中,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風吹散了鄉音、薄了故土的情景。

    在外的詩人對故鄉的情感是深深而沉重的,有時家鄉的人和事或者熟悉的味道都可以輕松地觸發這種情感,讓詩人在異鄉中找到歸屬感和溫暖。丘山的詩集《交流電》(當代世界出版社,2023年)中的組詩《米粉·鄉愁》,將米粉與鄉愁緊密結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抒發了對家鄉的懷念之情。每一口米粉都承載著濃濃的故鄉情感,每一碗米粉都是南城人生活的支撐,在舌尖上喚起滿滿的鄉愁。它不僅是一碗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回憶的延續。同樣,江訓榜的《瓷器底款是我故鄉的胎記》(《中國詩歌》2023年第8期)抒寫了瓷器的胎記作為故鄉的符號,如魂一般讓每一個身處異鄉的人只要見到,“餐飲時也好,休息時也罷/淚水便會蓄在門窗和夢的深處”,就能夠回味起故鄉的溫暖和熱鬧。鄉愁也會引發對故鄉以及歸屬感和身份的認同。陳梓龍的《黃昏謠》(《星星·詩歌原創》2023年第9期)抒發了異鄉人的感慨,因為異鄉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使得他們思鄉心切。而組詩《晨霧研究》(《江南詩》2023年第5期)則表達了詩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時,常常會感到一種無處可歸的情緒。另外,他的組詩《月亮只是旁觀者》充滿著詩意和想象力,多處采用隱喻等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釋放內心的困擾,并將現實與想象相結合,給人以比較深刻的印象。

    四、生命:探索內心世界

    這一年來,江西詩人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心靈的慰藉。他們將生命的韻律裝進詩行,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用獨特的視角和鮮活的語言,抒寫內心深處的追求與哲思。牧斯的組詩《野地里的蕎麥》(《詩歌月刊》2023年第8期)表達了生命的堅韌與選擇的艱難。詩人以一種戲謔的語氣,描述了春天的胖野雞和蕎麥的角逐。詩人通過蕎麥的生長過程,寄托了一種成長與困境的哲理。蕎麥或許感覺自己成了被命運安排的一群,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上一年遲遲不肯發芽的種子而已。詩歌中的蕎麥的生長之路,也寓意了我們的成長與奮斗之道。組詩中還有兩首親情詩,其中的《和母親一起摘茶果》,詩人把茶果的摘取過程比喻為尋找詞句的過程,抒發了對母親勞作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父親的櫻桃樹》通過對櫻桃樹的描寫,激發了詩人對生命和文化的思考。詩中的象征和比喻增強了詩意,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詩人內心的感受。此外,另一組詩中的《陪妻子去陳山林場補記》(《江南詩》2023年第5期)抒寫了一個山林場的美麗景色和曾經的房子的破敗與生機同時存在的場景,勾勒出妻子的情感與回憶,表達了詩人對妻子和這個地方的關愛與敬重。這些情感抒發,讓我們既能感受到自然景觀的美麗,也能共鳴于人生的起伏曲折。特別是在破敗的房屋與生命的力量的對比中,抒發了生活中充滿希望和堅韌的情感。而在《去恒湖農場看妻叔補記》(《江南詩》2023年第5期)這首作品中,詩人深入思考了親情、死亡和家庭關系等重要主題。

    由于生命的意義來源于與萬物共存,與人共情,雁西在組詩《與萬物一起心跳》(《綠風》2023年第6期)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抒寫了生命的無限力量和真正的愛的價值。詩人在閱讀中體味著世界的脈搏跳動,從房間里掩埋的文字中,透過字里行間的流淌和歌唱,感受到了世界的心在跳動。作品中的光在夜中閃爍,沿著這些光,尋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詩人將陰陽、生死、愛情等融入詩行,抒寫了生命的封閉與釋放,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看護與陪伴的重要。閱讀曾紀虎的組詩《松濤與飛鳥》(《詩歌月刊》2023年第12期),我們不僅被詩人的情感所觸動,同時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和改變。因為生活中的瑣碎常常掩蓋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自我以及周圍的環境。組詩中的《記憶與悼亡,與侄女小梅》,詩人從自己的角度分析了記憶的必要性,以及對個體命運和人生軌跡的塑造,并通過描寫侄女小梅幼年時的歡樂、成長過程中的曲折和痛苦,表達了對生命脆弱和短暫性的感嘆。詩歌開篇就探討了記憶是否有必要的問題。在敘述侄女小梅癌晚期的這段中,詩人通過看到侄女遺容時的感受,抒寫了記憶與悼亡的復雜關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簌的《時間集》共二十二首,分成三組詩陸續發表在《作品》2023年第4期、《鹿鳴》2023年第7期、《詩潮》2023年第11期。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描述了時間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以及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作品通過鮮明的形象描繪和抽象的隱喻,將時間抽象為一種折磨人的存在,表達了對時間不可控制、不可逆轉的無奈之情。這些作品均是以時間為主題,書寫了時間對于我們生活的沖擊。而她的組詩《借來的歡愉》(《長江文藝》2023年第4期)又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生命的不屈與頑強、人性的善良與美好、大自然的壯麗與寧靜。另外,劉志明的《喊出父親雪地里的身姿和力量》(《星星·詩歌原創》2023年第8期)描繪了一個平凡的父親在嚴寒的大雪天里拔蘿卜的情景。這首詩以深情的筆觸抒寫出了父愛的偉大,并通過紅蘿卜與雪地的對比、父親與雪地的交融以及父愛的堅守,表達了父愛在艱難環境中的偉大。他的《蜘蛛人(外一首)》(《草堂》2023年第8期)則以繩子懸掛在半空中為視角,描寫了蜘蛛人在陽光下晃動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激發了我們對生存的思考。

    當然,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屬于自己的孤獨時刻,比如那種站在山間小屋中,身處深夜時分,和大自然對話的感覺。范丹花在組詩《當孤獨在降臨》(《十月》2023年第3期)中探討了人與世界、內心的孤寂以及對未知的擔憂,同時又表達了在孤立與探索的過程中,接受并欣賞孤獨狀態的觀點。同樣,宋冰霞也是將探索內心世界置于大自然中。比如她的組詩《彼岸》(《星星·詩歌原創》2023年第8期)表達了對大自然和生命的贊美,作品中的場景與情感相互交織,給人以較大的思考空間。組詩中的《世界的盡頭》對時間的變遷和人們對內心世界感知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童年回憶和現實迷茫的情感。而《蒼穹》(《詩潮》2023年第3期)卻深深觸動了我們對內心世界的探討。在依凡的組詩《可是我兩手空空》(《朔方》2023年11期)中,探索內心世界的方式,則是采用以時間和永恒之間的聯系被提出的,并巧妙地表達了時間的滄桑和人生的短暫。在這組作品中,詩人試圖通過對時間的思考,激發讀者對生命和存在的思索。

    五、古典:歷史與現代交融

    在詩歌創作中,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相融合,展現出獨特的魅力。這是本年度江西詩歌呈現出的一個新的多樣化風格。與往年不同的是,一些詩人在保留古典韻味的同時,以現代意識融入當代元素,通過對當下社會、科技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創作出既具有文化底蘊又富有現代感的作品。三子的長詩《王維》(《當代·詩歌》2023年第1期)截取了十六個歷史畫面,也是王維一生中的十六個重要生活瞬間,用一根超越時空和距離的歷史與現代相互交織的線串在一起。這十六個畫面,又可以割裂開來單獨成為一首首短詩。長詩以《異鄉》開篇,不僅抒發了在陌生之地的情感與思緒,而且勾勒出了一個迷離而真實的世界?!队駢亍肥銓懥嗽娙藢v史、時間和情感的思考,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情感的共鳴。雖然《驛途》是以王維在路上隨口吟成的詩為切入點,并站在歷史追索的角度進行抒寫的,但帶給我們的是對于時間與生活的反思。從《流水》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和情感體驗。而在《出塞》中,詩人從歷史回到當下,將旅行者的心與列車的速度相比,抒發了對時間和人生意義以及生命流逝的感悟?!多祫e》則以夢回唐朝的穿越方式,將離別的痛楚和時光的無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居士》卻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智慧和修行之道,傳遞了一種對于超脫塵世以及純凈心靈的追求和向往,表達了信仰對于個體心靈的重要性?!豆芟摇吠嘎吨环N歷史的創傷和對往昔的懷念,以及對當下困境的痛心。最后,詩人在《有歸》中書寫了王維對生命、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當然,無論是王維的隱士人生,還是我們日常的生活,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寧靜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類似的還有萬建平,他與熊加平、何香蘭、丘子四人的詩歌合集《與誰同坐》(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23年)中收錄的五十八首詩作,全部都是借傳統文化中的某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意象,用新詩創作并體現其當代性的。比如他閱讀杜甫《春望》后創作的《我的家國,曾經也是你的家國》,抒發了家國情懷,表達了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觸動了我們心靈的柔軟處。我們的家國曾經也是彼時的家國。在時間和空間的背后,我們有著相似的記憶和情感。而萬建平閱讀李白《將進酒》后創作的《某些時候,我也用虛名沽酒》,抒寫了某些時候我們也用虛名沽酒,展現出自己的熱愛和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金樽”,或許并不是實實在在的酒杯,而是一種內心的追求和對真正的自己的堅信。應該說,萬建平的這些詩作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憶,更是對我們情感的觸動。另外三位詩人,熊加平的《大觀塔》抒寫了塔作為古代先賢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見證了一個城市的興盛與榮耀。塔背后隱藏著厚重的人文底蘊,每一段風聲都在無聲地圈養著這段歷史。何香蘭的《乾隆古井》描寫的是一口被石頭蓋著的古井,簡單的場景透出一種歷史的沉重之感。古井作為東莊村的特殊存在,因為“乾隆”這個名字而被銘記,留給我們的是獨特的聯想和歷史的追憶。丘子的《一片漢瓦》作為一種象征,向我們傳遞出了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哲理,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深沉的歷史情懷和對未來的期望。而《屈原祭》抒發了一種歷史和現代交融的情感,并通過對屈原內心的掙扎與救贖的書寫,表達了詩人對內心深處真實和自由的渴望。

    揭示歷史的殘酷和風云變幻,展現人們的堅韌和信念,是林莉考察鹽津巴布后的創作成果。她的《在鹽津巴布寫詩》(《猛犸象詩刊》第94期,2023年10月27日)共三十首,以一種深入現場的真情實感,透過古典的筆觸,娓娓道來西部邊疆的歷史和風土人情。其中《哈香日:漢長城遺址》將長城與歷史人物、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展現了長城的歷史和精神內涵?!豆烹x別》借助具象的場景及描寫,將離別的哀愁與歷史背景相結合,激發了讀者的共鳴?!逗游?、河西》抒發了河西大地人文歷史的厚重感,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敬仰和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現代人命運和我們當下所處環境的反思。劉紹文的《過梅嶺古道》(《中國鐵路文藝》2023年第6期)將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文聯系在一起,抒寫了梅嶺古道的壯麗和獨特之處,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人文的底蘊。在詩人的描寫中,無論是歷史留存的雄奇景象,還是自然與人文的交融,都使得這條古道更加令人向往和神秘。在閱讀張新冬的組詩《古典日志》(《芒種》2023年第3期)時,又能夠讓我們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比如組詩中的《流淌》抒寫了對歷史與現代以及流動不息的生命感悟。同樣,在他的《訂閱(外一首)》(《詩歌月刊》2023年第6期)中,當我們走進寂寞的詩詞盡頭,就會發現那獨立著一簾疏影的歷史景象。在古典的枝椏間,有著不愿傾訴的暗香,如同守護著一份雋永而深沉的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情感。這是一種靜靜綻放的美麗,正如外一首《念梅花》所抒寫,始終藏于筆端之中。

    2023年的江西詩歌,展現出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詩人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表達方式,向讀者傳遞出對時代、生活、情感和生命的思考。無論是社會關懷與個體情感并重,還是歷史與現代的融合,都展示出了新江西詩歌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當然,新江西詩歌也存在諸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作內容比較單一。當前的詩歌創作在題材和主題上相對來說還顯得比較單一,多數作品集中在表達個人情感和描寫自然景物上,從而使得讀者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二是大部分作品缺乏代入感。雖然三子、林莉、林珊、牧斯、曾紀虎、大槍、范丹花等詩人的作品代入感比較強,但大部分江西詩人依然多以抽象、含蓄和隱喻等方式來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詩歌創作需要更加注重與讀者的共鳴,加強代入感的營造。三是缺乏理論與批評研究。詩歌創作缺乏系統性的理論和批評研究支持,這使得江西詩人難以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反饋。需要加強對詩歌創作的理論研究和批評工作,建立起專業的學術體系和研究機制,積極開展專題講座和研討會等詩歌活動,為詩人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和創作指導。

    (作者單位:南昌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永久免费精品影视网站| 在线日产精品一区|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99国产精品久久|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国产网|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99热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五月深深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99久久99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jizz视频|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