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海外讀者研究報告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讀者學術研討會”紀要
7月25日,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和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舉辦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讀者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旨在深入探討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讀者中的傳播與影響,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當代文學的國際影響力,并圍繞俄羅斯、美國、東南亞地區、西班牙及拉美地區、法國、德國、日本7個國家或地區的讀者研究發表匯報演講。
俄羅斯讀者研究
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朱曉軍及其學生祁陽首先介紹了俄羅斯的中國文學讀者研究。朱曉軍回顧了中國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的翻譯和出版歷程,強調了中俄兩國政府在推動文學作品俄譯本方面的積極作用。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分兩階段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堡和新西伯利亞四個主要城市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9至25歲的青少年讀者構成了主要的受訪群體。這些受訪者普遍對中國文學和文化有著基本的了解,其中82%的人有學習漢語的經歷,學習時間超過三年的占41.92%。83%的受訪者表示喜歡閱讀,88.62%的人曾閱讀過中國圖書。
朱曉軍還分析了俄羅斯讀者的閱讀偏好,發現小說類圖書是最受歡迎的類型,占比超過50%。此外,研究還介紹了俄羅斯讀者對中國文學作品的網絡評論,總體上積極評價多于消極評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網絡文學在俄羅斯的發展,在俄羅斯,中國網絡文學的傳播呈現出多樣化的模式,包括直接購買、在線閱讀、專業翻譯出版等。“女性向”審美和耽美文化在俄羅斯的流行使得網絡文學在俄羅斯讀者中有著顯著的影響力。
面對中國文學在俄羅斯發展的挑戰,朱曉軍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提升譯本質量、激發閱讀興趣、利用自媒體等多維度的方法,以增強中國文學在當地的傳播效果。她強調,通過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和網絡文學這三維傳播途徑,可以擴大中國文學在俄羅斯的影響力,培養俄羅斯讀者對中華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喜愛。
美國讀者研究
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馬海燕則聚焦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美國的傳播情況,特別是通過Goodreads這一美國最大的讀書平臺進行分析。馬海燕首先界定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時間范圍,并強調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的現實,提出研究中國文學作品時,應超越族屬界定,關注跨族敘事現象。接著概述了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傳播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文學作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馬海燕的核心研究問題包括Goodreads暢銷書單的特點、作品的關注度等,其研究發現,Goodreads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書單具有作品數量多、更新速度快、題材多樣、類型豐富等特點。部分作品在國內知名度不高,但也被納入推薦書單。作品的評分普遍較高,顯示出美國讀者對這些作品的積極接受態度。然而,評分人數的兩極分化現象表明,讀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接受度和關注度存在差異,知名作家的作品更受歡迎。另一方面,不同作家的關注度,包括作品數量、作家構成以及平均評分等也備受關注,在76位作家中,不僅有獲得國際大獎的知名作家,也有新近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
東南亞讀者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劉曉宇匯報的是中國文學在東南亞地區的讀者研究。劉曉宇首先回顧了中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在東南亞的傳播歷程,如《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古典名著如何被翻譯成東南亞各國語言,并對當地社會文化和文學藝術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次,介紹了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東南亞的傳播情況,通過分析版權輸出、圖書館藏和讀者評論等數據,展示了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東南亞的受歡迎程度。特別提到了莫言和劉慈欣這兩位在東南亞極受歡迎的中國作家,他們的作品不僅在圖書館有廣泛館藏,而且在社交媒體上收到了大量東南亞讀者的積極評論。
此外,劉曉宇還在研究中梳理了東南亞文學節日的情況,包括跨國性文學獎和國家性文學獎,強調了這些文學獎項在促進文學交流和文化繁榮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劉曉宇提出了加強中國文學在東南亞傳播的一系列建議和對策,如加強圖書翻譯、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實施出版工程項目、加強影視劇輸出以及依托文學獎項擴大中國文學影響等,旨在提高中國文學的輸出質量和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文學品牌,進一步增強中國文學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西班牙語文化區讀者研究
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曹軒梓將主題聚焦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西班牙語文化區的讀者研究。研究涵蓋了21個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國家,重點關注了魯迅、莫言、劉慈欣三位中國作家的作品在該文化區的翻譯、出版及受眾情況。研究顯示,魯迅的作品在西班牙語國家有著悠久的出版歷史,作品的高頻詞匯表明其對中國文學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莫言的作品,尤其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其直譯本增多,西班牙語讀者對其作品的接受度較高。劉慈欣的科幻文學作品在西班牙語文化區也取得了顯著的接受效果,尤其是《三體》系列作品。
曹軒梓指出,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西班牙語文化區的傳播存在一些問題,如傳統名家作品的再版和重譯減少,以及與西班牙語國家的文化傳播不平衡等。他對此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發揮海外華人作家的作用、拓寬中國文學的內涵范圍、加強與拉美地區讀者的交流、提升翻譯質量、增強文學作品的IP開發,以及與出版社、媒體等合作推廣中國文學。他表示,整體而言,中國當代文學在西班牙語文化區的傳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需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推廣和提升作品的國際影響力。
法國讀者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老師曹淑娟深入探討了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傳播情況,強調了文學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方面的重要性。報告指出,法國作為文學大國,不僅創作了眾多世界知名作品,也積極引入國際優秀文學作品,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表現出濃厚興趣。
曹淑娟首先概述了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取得的成績,包括譯介作品數量多、類型多樣化,以及中國作家在法國獲得的文學獎項和榮譽。譯介的作品不僅包括小說和詩歌,還涵蓋了科幻、懸疑偵探、武俠玄幻、兒童文學和網絡文學等類型。此外,研究提到了法國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宣傳和推廣,以及40多家出版社和譯者的參與和推動。
其次,曹淑娟分析了中國當代文學當前面臨的挑戰,如在法國市場上的比重較小,出版低迷,以及宣傳推廣不足。這些因素限制了中國文學作品在法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針對這些挑戰,曹淑娟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包括拓寬溝通渠道、加強與法國出版社和讀者的合作,拓展推介類型,推動科幻和懸疑偵探等類型文學在法國的翻譯出版,充分利用傳統媒介與新媒介手段擴大宣傳,以及擴展多種類型的文學傳播模式,重視電影、漫畫改編的作用。此外,報告還建議加大對翻譯的支持,在法國設立專門的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獎,形成持久的影響。
德國讀者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博士劉澤昊的報告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國文學閱讀市場的現狀、德國讀者的閱讀偏好,以及中國文學作品在德國的傳播狀況,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報告首先強調了中德關系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國當代文學對于傳播中國文化思想和智慧、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基于統計數據分析、現象描述和趨勢總結,通過分析德國讀者的偏好、中國作品的傳播特點以及漢學家的訪談,旨在為中國文學在德國的翻譯和傳播提供可行的建議。
劉澤昊指出,德國圖書市場在新冠疫情后逐漸恢復,文學類圖書銷售額保持首位,電子書和有聲讀物成為新的增長點。德國讀者偏愛英語圖書,而中國文學在引進語種中的占比較低,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中國當代文學在德國的發展呈現出市場導向性,先鋒派文學和科幻、武俠、恐怖小說受到關注。報告通過分析暢銷書榜單,發現德國讀者關注政治議題、人文情懷、生活化特征明顯的書籍。中國作品如《三體》在德國的成功傳播展示了緊貼時代背景、融入地方文化和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性。
報告建議,中國作家應提高外語水平,豐富文學題材,尋找與對象國讀者的共鳴點。在出版翻譯方面,應重視譯者的作用,建立作者、譯者、出版社之間的緊密合作。在作品推廣方面,建議持續發揮教學機構的作用,搭建雙向交流機制,創新推廣形式,結合線上與線下推廣。
最后劉澤昊總結認為,了解德國書籍市場和讀者偏好對于推動中國文學在德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文學在德國的傳播應關注市場趨勢,結合德國讀者的閱讀興趣,通過多元化的推廣策略,促進中德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
日本讀者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博士趙霞的研究匯報探討了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的傳播現狀、日本讀者的特征,以及如何推動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向國際。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日本的出版傳播呈現上升趨勢,受到中日關系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蜜月期”開始,日譯作品數量顯著增加,21世紀以來更是達到新高度,作品類型多樣化。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家的作品受到歡迎,莫言、余華等純文學作家也逐漸受到關注,網絡文學和類型文學作品在日本市場取得了顯著成功。
日本讀者的閱讀偏好以推理類圖書為主,輕小說、歷史小說也頗受歡迎。在海外文學閱讀上,美國作家的作品在日本讀者中最受歡迎,其次是法國和英國,中國作品占比較少。網絡文學在日本讀者中占有一定比重,同時,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和經典圖書也受到關注。報告還以莫言和劉慈欣的作品在日本的讀者評價為個案分析,發現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日本讀者在價值觀上與中國讀者有共性,但日本讀者通常從西方視角審視中國文學。
趙霞指出,日本讀者對反映政治、文化思想和歷史傳統等因素的作品表現出較高興趣,但情感傾向總體偏消極。日本讀者的這種態度可能與二戰后美國對日本國民性的改造有關。為推動中國當代文學更好地走向國際,建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和科幻文學的崛起強化中國文學的核心競爭力,還要注重對中國傳統經典圖書進行再創作,加入創新元素,提高中國文學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促進中華文化和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
會議已落下帷幕,但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讀者研究仍將繼續,此次會議不僅是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平臺,更是一個啟動未來工作的契機。與會者普遍認識到,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任務,而是需要長期耕耘、細致打磨的過程。相信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探索,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將逐步提升,與全球讀者建立起更加緊密、深入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