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我國文學研究方法論建設歷程及其多層次性問題
    來源:《文學評論》 | 劉俐俐  2024年08月20日20:40

    20世紀的中國學術界有過兩次方法熱。第一次是“五四”時期,時賢喜歡談論科學方法。第二次是80年代中期對文學研究方法的熱烈討論。“五四”之后至新中國以來,我國文論中的文藝反映論處于核心地位致使方法論意識淡薄,文藝學方法論著述基本闕如。改革開放提倡文藝的“開放化”以及“現代化”“多元化”,方法論變革勢在必行。1985年的“方法論”年成了我國文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起始點,發展中呈現建設的趨勢?!拔膶W研究方法論”覆蓋不同層級和對象的各種研究方法。本文梳理和敘述方法論發展中的建設過程及其三個階段。“階段”性敘述為清晰便利的權宜之計。各階段間實際處于交集與交錯狀態。

    第一階段:一般性文學研究方法論

    改革開放40年之際,學界曾系統地總結與反思1985年方法論熱。朱立元教授對“方法論”年討論的六方面主要內容有過基本概括。分別為:自然科學方法論 ( 以老、新三論為核心) 的借鑒和引進有無必要性以及合理性的討論;文藝學美學嘗試運用新方法論的得失以及如何給予客觀、全面評價的討論;文藝學方法論的多層次性及各個層次關系的討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文藝學方法論多樣性關系的討論;文藝學方法論與文學觀念之關系的討論,包括文藝本質觀念的論爭;文學主體性問題的論爭,等等。歷經歲月淘洗,如今前兩方面內容早已不是問題;三、四方面涉及本文多層次及其關系問題,作為基本原理必定滲透和貫穿發展歷程之始終;五、六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成定勢。夏中義說過:1985年“蘊結著百年文論思維所以會發生轉型的思想史密碼?!盵1] 對此,朱立元說:“我們認為,這一論斷十分精辟、深刻。由此看來,此’方法論熱’又是超越時代、面向未來的。甚至可以說,它在一定意義上指引、規約著當代文藝學美學問題域及創構探索的路徑和趨向,其影響至今仍然沒有過時。”[2]后來的事實印證了上述預測。陳鳴樹教授概括了方法論的三大類成果:“一類是譯介當今世界上出現的新方法;一類是試著運用新方法研究我國自己的文學現象;一類是試著編著新方法的教材或專著。”[3]就第二類成果,陳鳴樹列舉了魯樞元用心理學方法研究文學,林興宅用系統論方法寫出了頗為引人注目的《論藝術的魅力》《論阿Q的性格系統》。黃子平用原型批評方法寫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個“敘事模式”的抽樣分析》等。細品這些批評,都是批評家運用自己熟悉也感興趣的方法,批評某位作家或者某部作品及作品人物等。當時學者們閱讀、熟悉而且有興趣的,既有上世紀20年代初譯介到中土的精神分析學、新批評理論、現象學等理論,也有改革開放之初首次譯介到中土的西方理論。西學理論的譯介日益增多,批評方法隨之多樣化起來。今天看得很清楚,方法論熱的歷史性機遇鑄就了批評的實踐/理論雙重屬性。實踐屬性自不必說,理論屬性緣自批評實踐強有力地展示了理論轉換為方法的魅力!是如此富有說服力!就第三類成果,陳鳴樹列舉了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版的傅修延、夏漢林合著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基礎》,199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版的趙憲章的《文藝學方法通論》,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版的胡經之、張首映合著的《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198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版的陳晉的《文學批評世界》,以及199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版的陳鳴樹的《文藝學方法概論》等。這類方法論研究成果提供到教學中非常及時和必要。特殊的發生語境導致了第一階段的若干特點。

    特點之一,極大的外延性中追求普適性原理。

    此階段融合了學術界的譯介、學習、理解和傳播,學者們自覺運用方法的批評實踐,以及系統的學術梳理,突破了原本旨在更新文學美學觀念的方法論研究,形成了實際的文學研究方法論態勢,體現了極大的外延性:既不限定對應具體國家和民族文學的研究方法,也不限定研究對象的文學思潮、作家、作品,文學現象中的某一個。原因在于學術界和批評界對于方法真是求賢若渴?。獙Ω鞣N文學研究對象的需要,方法論研究自然趨向極大的外延性,這潛在地要求著方法的基礎性理論,有基礎性才有普適性。學界為此做了大膽不懈的努力,陳鳴樹的《文藝學方法論》可為代表。他提出了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任何學科通行的方法論基本原理,闡述并概括為:原理一,“方法的對應性和兩極否定原理”。即“方法的適應性應以是否適應研究對象為基準,方法的適應性是方法的基本命題”?!胺椒ㄗ鳛檫_到目的的手段、工具,它通過兩極否定作為中介,一是否定表現在目的里的直接的主觀性;一是否定表現在方法里的直接的客觀性。”[4] 原理二,“方法的層次性原理”。即“認識是分層次的,認識的層次性決定方法的層次性?!乃噷W方法就其所從屬的思維方法而言,也可以分為感性的經驗方法、知性的分解方法和理性的辯證方法三個層次”[5]。 原理三,“方法的互補性原理”,即“對文學的整體性的把握需要動用各種方法,需要各種方法的互補。在互補中,有些方法是屬于高層次的,它可以統率或協調其他方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是統率和協調一切方法的根本方法,它將在統率中協調各種方法的互補作用”[6]。 三原理的關系是,“在文學研究中,方法的對應性原理是依據對象選擇特殊方法的原理;兩極否定性原理則避免使用方式時任性的偏執和機械的搬用;層次性原理是鑒別方法的層次性,強調理性方法的主導功能,溝通一般方法與特殊方法、個別方法之間的關系;方法的互補性原理則協調各種方法的獨特功能,以便它們在對應性原理和層次性原理制約下發揮各自的作用?!盵7] 他藉此概括了方法論和藝術本體論的關系:“文藝學既然是研究文學的科學,那么,文藝學方法論的本體內涵將是文學本性的展開。”[8] 這些思想在其他學者那里亦有不同程度體現。胡經之和王岳川主編的《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將一般方法論原理收縮到文藝學方法論,方法論基本原理貫穿其中?!熬w論”以“文藝學美學方法論透視”為題闡述文藝學方法論的基本理論。分別有“現代文藝學美學方法論變革”“文藝學美學方法論的價值取向”“文藝學美學方法論的基本層次”“文藝學美學方法論的現代意義”等。他們明確地說到:“運用一般批評模式分析文學現象時,必須注意其適用性和可行性”,“應注意研究方法的互補性”[9]。 就方法論與本體論相互對應也有相同見識:“方法論與本體論具有價值同一性。本體是方法的本源,方法是通達本體的中介。一定的本體論或世界觀原則在認識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表現為方法。方法論是有關這些方法的理論。沒有和本體相脫離、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論;也沒有不具備方法論意義的純粹的世界觀或本體論?!?[10]

    普適性原理追求的重要方面,是方法論熱之際即意識到而且響亮提出來的方法的多層次性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于1985年9月在北戴河舉辦了一個文藝學方法論研討班。邀請了全國文藝理論界的專家和學者陳涌、陸梅林、程代熙、錢中文、吳元邁、胡經之、章國鋒、王向峰、林興宅、魯樞元來班講學。隨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的《文藝學方法論講演集》由中國人民大學1987年出版。陳涌的《關于文藝學方法論問題》報告,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是揭示事物的普遍本質及其規律,指出并批評了當時偏于文藝的特殊本質及其規律的傾向。胡經之的《文藝學方法的多樣和統一》報告提出了“文藝學的方法,既需要多樣,又需要統一。具體方法需要多樣,根本方法又應該統一,兩者的結合,構成了文藝學方法論的體系。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我們文藝學的根本方法”[11] 。陸貴山先生作了《論文藝學方法論的層次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報告。從文藝學方法論自身的系統結構出發,把文藝學方法論的層次結構分為哲學的一般方法論(最高層次)、“三大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方法論和文藝學方法論(中間層次)、文藝學內部的具體方法論(最低層次)。陸先生提出的哲學的一般方法論,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其辯證法。留有方法論熱潮時痕跡的這段話,其精髓得到學界的共識且被繼承下來。盡管學界就陸先生提出的最高層次的“一般方法”各有表述,但均認可最高層次方法的靈魂、規范以及指導的意義,更認可方法的多層次性。如陳鳴樹在層次性原理中表述為理性辯證方法,他明確提出方法選擇需有指導原則,馬克思主義的理性思維處于方法論選擇的指導地位。多層性作為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基本原理和原則,決定后續方法論發展各階段注定無法繞過它,只是自覺程度有隱顯之區別。恰如朱立元教授說過的,方法論熱規約著當代文藝美學問題域及創構探索的路徑和傾向,其影響至今沒有過時。

    特點之二,知識和理論的轉換與方法并存。

    我國譯介吸收和接受的西方理論及其知識,逐步轉換為方法論且形成方法論建設的最初特點之一。胡經之等主編的《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將西方各種理論還原到歷史語境中并轉換成方法論。于是有了“社會歷史研究法”“傳記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研究方法”“符號研究方法”“形式研究法”“新批評研究法”……等各章,每章最后一節均有“……方法論意義”。陳鳴樹的《文藝學方法論》也同樣自覺。中篇“方法論:中國與世界”分別敘述“社會學方法”“比較文學方法”“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方法”“原型批評”“現象學文學研究方法”“闡釋學方法”“接受美學”“結構主義文學方法”“解構主義文學方法”“自然科學方法的借鑒”“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論”等章,陳著特殊之處在于,他有馬克思主義的理性方法統率和協調一切方法的自覺意識。所以“結構主義文學方法”等各章都設置有“……的理論”和“……文學研究的操作方法”?!安僮鞣椒ā碧剿骼碚撧D換為方法以及如何落實?!爸衅弊詈笠徽碌摹榜R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論”不設“操作方法”,意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作為最基本層次,是覆蓋其他批評方法的指導性理論。體現了理論與方法一體兩面特性,以及方法互補性和層次性原理。

    另外兩部書的編輯和出版也可印證知識和理論轉換為方法的意識及其理論興趣。一本是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的《科學研究的藝術》(The Art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中譯本最早是陳捷翻譯,科學出版社的1979年版,1981年科學出版社又出了一版。受到深中國讀者青睞,陳鳴樹教授特別推崇貝弗里奇此著之意義。另一本是孫翠寶主編的《智者的思路——二十世紀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由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介紹了90給人智慧和啟迪的方法。展示了20世紀西方哲學家們敏捷的思維和獨特的思路,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體現了當時“多元”“開放”的觀念。

    第一階段追求基礎原理性和知識與理性并延展出方法論,彰顯了我國自主理論建設的學術旨趣和不懈努力,由此啟動了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方法論與本體論的相互分離性研究

    本體論和方法論相互依賴互為一體的意識被學界理解和接受,激發了以兩端各為立足點發力,分別進行研究的自覺,開啟了“方法論與本體論的相互分離性研究”階段。既然文藝學方法論任務在于指導文學批評、文學史和文藝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必會涉及特殊方法和具體方法。學者們還自覺意識到,唯有將文學本體還原到具體語境,才能說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特性如何。下面以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領域為抓手考察和分析。

    古代文學批評領域總體呈現了文學本體和批評方法兩分式的研究態勢。文學本體方面以古代小說文體研究來看,學者們清楚地看到,20世紀以來中國小說史之梳理大多以西方小說觀為圭臬,或折中于東西方小說觀之差異而仍以西方小說觀為參照。任何理論觀念與方法的引進,必然有一個“適應”和“轉化”的過程。效果如何在于引進理論方法本身的普遍性與精妙程度,更在于和研究對象的契合程度及其本土化。所以,應立足中國小說文體來追究中國小說的特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的譚帆教授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研究之檢討》即有此自覺。所收均為就文體、術語、小說學、評點和 “四大奇書”等五方面深入討論的論文。僅以“小說學研究”為例,他關注了“小說存在方式研究”“小說文本批評”等文藝學領域的問題,但側重點卻很不同。他注意到:中國古代“小說存在方式長期以來一直被排除在小說理論批評史的研究范圍之外,道理很簡單,所謂小說存在方式研究并不以’理論形態’的面貌出現,故素來重視’理論形態’的小說批評史研究就把小說存在方式研究排除在外。但其實,古人對于小說的認識、把握和研究歷來是雙管齊下的:訴諸于理論形態與在理論觀念指導下的具體操作。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后者還體現為對前者的檢討和實踐,故缺其一都不能構成完整的中國小說學史,古人對小說存在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著錄、禁毀、選輯和修訂”[12]。如是來自嚴謹自覺的學術自律的表述,客觀呈現了本體與方法相向而行的特征。

    方法論方面的研究進展更值得考察。

    古代文學的方法論研究中“體”的意識很突出。學者們意識到先秦時期沒有明確的文學觀念,因此只有文化評判而無完整意義的文學批評。辨體意識在劉勰《文心雕龍》中產生和清晰起來,后來明代產生了兩部文體學著作。一部是吳訥的《文章辯體》,詳列了歌、謠、賦、樂府、詩及各種駢體散文體五十九類。另一部是徐師曾的《文體明辯》,更細分為一百二十七類。辯體意識的傳統傳承至今,乃有了古代文學研究“體”的意識。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劉明今教授的《方法論》,詳細梳理辨析了中國文學“文體”意識的萌發和延展,沿著文學之體繼而至批評之體,再意識到批評文體的方法論問題。注意到文體的方法論意義,緣于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焦慮?!罢f什么”在當代文化生活中的部分失效讓人們焦慮。由此放棄了“說什么”轉向了“怎么說”?!霸趺凑f”張揚、突顯乃至征服、融合了“說什么”。以至于最終將“說什么”化為了“怎么說”。古代文論現代轉換調整到了從批評文體切入,這即李建中和李小蘭合著的《批評文體論綱》之初衷。“導讀”的題目形象準確地傳遞了其思考:“尊體·破體·原體:重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理路和詩徑”[13]?!白痼w”,“泛指古代文論對文體(體制、語體和體貌)的尊重和推崇?!盵14] “‘破體’,則是將尊體意識貫穿于文學批評史的演變歷程,于特定的歷史時期‘破’出既能滿足時代需求又能保持文學性特質的言說方式?!盵15]何為“原體”?“‘原體’則是對‘風清骨峻’、‘文明以健’之生命力的呼喚,對‘才性異區’、‘其異如面’之獨創性的闡揚?!盵16]總括其理路,立尊體意識,識破體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還原‘體’之生命和風骨?!盵17] 從方法論看,中國古代文論文體的體制、語體和體貌的“尊”和“破”兼有藝術本體和方法論兩方面內涵,尊體、破體和原體的思路值得方法論建設借鑒。其中的“原體”的啟示價值在于,方法如何不脫離活生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運用方法的言說如何充滿活力。

    史論結合便于古代文學批評方法論的探索。有學者取大歷史視野中斷代史的批評范式,認為這是古代文學批評方法論研究的路徑之一。“論”中由于蘊含某種批評方法產生以及后代理解和觀念的修訂演變過程而呈現“史”之特性?!笆贰钡木€索中又融合了批評的基本原理。張伯偉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可為代表。該書的“內篇”為原理。包括了以意逆志論、推源溯流論、意向批評論。他以“論”而不以“方法”稱之,在我看來,意在史論結合地展現批評的三種方法?!巴馄敝鹨唤榻B和研究中國古代批評文體的形式。以選本論、摘句論、詩格論、論詩詩論、詩話論、評點論等為題設置了六章,均為對應具體作品的批評文體。他提出了三個結合,即文史哲結合,文學與藝術結合、中外結合。三個結合的前提是文獻基礎。全書的“內篇”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的內在精神”,即今天的批評原理。“外篇”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的外在形式”[18],即今天的批評文體。

    方法論熱對古代文學批評方法建設潛在的但久遠綿長的影響,體現在重視批評方法論的基本原理和范疇,重視本體與方法對應以及理論的系統性。從劉明今的《方法論》可充分體會到這點。《方法論》的批評方法為多層次的,而且與批評意圖、批評關注點、批評思維、批評體式等密切相關。作者采用發生學原理,著重探討了各種批評方法形成的契機及其在批評中的作用,批評方法的描述貼近批評史發展,超越簡單的類型歸納而呈現動態的流變特征。作者很清晰地將批評意識、批評思維、批評方法做了區分。他將意識和思維分別與方法對應。他認為,意識和思維作為基礎會影響和決定方法。同時指出批評依賴具體方法,方法又有層次性。這些理論關鍵點的思想和表述,暗合了陳鳴樹的《文藝學方法論》的思想。如批評意識與方法部分,包括了“文化歷史意識”“人物品鑒意識”“審美超越意識”“批評的自覺、自主意識”等。批評思維與方法的部分,包括了“體用不二”“整體直覺”“通觀整合”“圓融不執”等。批評的具體方法部分,包括了“知人論世”“附辭會義”“品藻流別”“明體辨法”。概括地說,《方法論》在意批評還原歷史語境,以及歷史文化視野,將其看作準確把握藝術本體的基礎和前提。將文學的審美屬性定在批評方法論的核心概念和準則的地位。與文學活動論相互吻合的是,意識到了批評有鑒賞、分析以及整合的全過程,注意和討論了全過程各個環節思維方式之差異;在意批評必須搞清文體及其內在機制特性,強調縱向流脈變化和差異……。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此著重視從人性角度探尋批評方法論的原理。劉明今教授就方法的層次性以及具體性問題,可見他吃透了方法論基本原理,可認定乃為方法論熱之際這方面思想的深刻影響。張伯偉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在探尋原理方面與之異曲同工。張伯偉將以意逆志論、推源溯流論、意向批評論等作為批評方法論的原理。就“以意逆志論”來看,從儒家人性看孟子人性論的提出開始,然后分別討論了孟子的人性論及其特色,儒家人性論在修身治學方面的伸衍,“以意逆志”法在傳統文學中的意義等問題。說清楚了“以意逆志”命題產生最初奠定的人性原理。推源溯流論、意向批評論等兩種也沿此路徑。乃為學界深喑批評原理之體現。

    以上首先顯示了方法論建設之初原理性、多層次性以及互補性等理論工作,決定了古代文學批評方法論建設的品質,也影響到史料梳理、框架和范疇的設置等方面。其次深喑了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對應關系,在意兩方面的對應、相互影響和呼應。張伯偉說:“任何一種批評方法的形成和演變,其因素都不是單一的。所謂研究方法,是與研究對象緊密結合在—起的。文學批評方法,必然受到文學作品本身的制約;文學創作的發展,也會影響影響批評方法的演變?!彼踔烈銮疤K聯美學家鮑列夫的話:批評的方法“是批評的對象(文學藝術過程及其規律、藝術作品及其特點)的‘類似物’” [19] 。再次,以上幾部著作顯示,我國古代的批評意識和思維方式作為寶貴的理論遺產,將古代概念術語和命題,如古代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論”等,與今天的批評意識和思維方式等問題關聯,可以引發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張伯偉認為,審美是放松的時刻,一切功利欲念、認知欲念均消除了,因此,審美活動中的“意”是善的。在我看來,此點與接受環節中一般讀者和批評家的心理活動相通的人性依據,以及批評家在哪些方面超越一般讀者等問題相關聯。再如古代文論的“整體直覺”“通觀整合”“圓融不執”思想都蘊含了心理活動,與接受環節中兩種主體的心理活動以及作用問題,和批評方法運用等都有關聯性。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品藻流別”“明體辨法”等命題,或為原理或為具體方法,對應比如小說的批評很有點意思。小說文體出現晚,致使它可能汲取此前文體諸元素。“品藻流別”“明體辨法”則既是眼光也是操作方法。

    第三階段:方法論的主體意識、解讀意識和文學批評方法論探索

    方法論前兩階段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經驗,促使此階段若干理論問題特別得到了關注,理論意識自覺的探索性批評實踐更加多樣起來。若干理論問題之一,就是方法與主體的關系問題。此問題所以重要是它可能關聯的多方面問題:操持方法之主體的必備條件;主體的闡釋、審美鑒賞以及判斷的內在關聯,批評主體與一般讀者審美鑒賞之異同等。此階段,批評主體能力的問題得到了很好回答。譚好哲的《感受力、闡釋力、判斷力——論文藝批評的主體能力》 就三種能力及其關系做了令人信服的闡發。文藝批評活動中批評主體,借以與批評對象形成審美認知關系的直覺化、情感化感性接受的能力就是感受力。憑借一定的文藝觀念和方法對批評對象進行文藝分析和闡發的概念化、邏輯化理性思維的能力就是闡釋能力。在感性與理性能力綜合運用中對批評對象的價值屬性進行辨別與選擇所體現出來的肯定與否定的評判能力就是判斷力。闡釋力與方法論關系最近?!瓣U釋力是文藝分析和意義闡發必不可少的理性思維能力”?!胺治觥薄⒁饬x“闡發”、“理性思維”很好地體現了批評家的特殊功能。他說:批評家“要思考作品為什么會使自己發生如此這般的情感反應,吸納入自己審美知覺中的各種形象化信息符號與時代生活和時代精神氣候有什么歷史關聯,承載了何種人生觀念與價值理念,他還要思考這些觀念和理念在作品產生的年代以及我們當下的時代究竟有什么社會意義,如此等等。這樣,文藝批評就進入到了理性分析的層面。這些理性分析工作其實就是對于作品的闡釋行為”[20]。此處觸及了兩個理論問題:為什么好作品有引人反復閱讀的藝術魅力?“究竟有什么社會意義”等問題。第一個問題凸顯了批評方法的重要作用:方法論使得藝術本體得到充分的展開,方法抵達后的闡釋會清晰回答藝術魅力何以久遠的問題。此前學界曾有過相關思考:“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旨在以優秀的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探尋文學作品藝術價值形成的原因和機制?!薄拔谋痉治鲂枰捎梅椒?,方法在文本分析中的功用是: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更具個性的藝術特征;運用的方法進入文本分析,能夠產生比較機制?!盵21]此說與譚好哲說的“為什么會使自己發生如此這般的情感反應”相通。區別僅在于從方法和批評家能力兩個不同角度切入而已。第二個問題是經過分析闡釋之后的價值判斷問題。探究文學作品藝術價值形成機制為分析性行為,批評的人文性質決定了分析行為勢必轉換到評價行為。分析轉換到評價行為依然需要方法論。三種能力的思想凸顯了感受力問題:鑒賞者和批評家都有審美感受階段,因為批評家責任而與一般讀者的感受終究會有不同。文學活動論認為,審美接受可分為一般讀者的欣賞性接受和批評家的批評性接受兩種。欣賞性接受更重感性,批評性接受更重理性,但審美則是它們的共同特征。從研究現狀來看,兩種審美感受問題被分到了文學閱讀和文學批評兩個研究領域去了,方法論視閾的感受力異同問題卻被忽略了。王一川教授注意到此問題,他就文學閱讀、文學批評和批評理論之區分時,將面對作品時的一般讀者和批評家均稱為“讀者”。差異性在于一般讀者是理解和體驗,批評家是評論。依此敘述邏輯,理解和體驗是評論之前必需的作為,批評家在閱讀和批評中體現特定的批評方式且能夠反思[22]。 譚好哲就此的看法是,鑒賞者可以滿足于鑒賞,批評家卻繼續前行,方法論研究必須關注這個問題。

    方法論的主體意識與解讀意識互為關聯。此階段的 “解讀”是方法論以及批評領域的高頻詞?!敖庾x”包括“讀”和“解”兩種行為而蘊含方法論和本體論的多方面元素。孫紹振教授是這階段兼具解讀理論建構和解讀實踐為一體的學者?!段膶W文本解讀學》是解讀理論之大集?!拔膶W文本解讀學的立體建構”是“形象的三維結構”,是他解讀理論的核心思想。三維結構也稱之為三個層次:意象、意脈、規范形式。“意象”是起點和抓手?!耙庀蟆奔幢韺拥囊庀笕郝洌ㄎ骞倏筛械男袨檫^程、心理活動和語言的邏輯連續性等),它是顯性的。情感價值滲透在意象中并將之同化后構成審美意象?!耙饷}”即意象群落的有機組合,作用在于以潛在的情志同化表層的意象……使表層的意象群落在形態和性質上和諧地貫通,孫紹振有時以“情志脈”稱之。意脈之貫通遵循著超越實用理性的情感邏輯,始終以“變”和“動”為特點。“規范形式”是人為創造并與“原生形式”相對應,是文本結構中最隱蔽、最深邃的層次。千年積累致使它穩定并且不斷重復,具有與內容分離的獨立性。孫紹振指出,規范形式數量極其有限,連同亞形式一起,也只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等不超過十種。規范形式凝聚了豐富的審美經驗,它能征服內容和強迫內容變異,具有衍生新內容的魔力。依我的理解,意象大致為作品本體論的范疇。“意脈”大致為批評主體運用方法過程的范疇。規范形式是綜合文學史、文體規約等外在制約條件的范疇?!叭龑哟巍彼枷肴诤狭宋膶W本體論和方法論以及外在制約等三方面,體現了方法論與本體論的對應原理。“意脈”的主體不明確是孫紹振此理論潛在的主要問題?!耙饷}”存在的問題在他的 “唯一性”思想中也存在?!拔ㄒ恍浴北欢ㄐ詾椤敖嬑膶W文本解讀學的根本原則”[23]。從全書對于“唯一性”獲得渠道的論述來看,“唯一性”的主體是批評家。批評家文本解讀所獲均為各自心中的哈姆雷特這點沒有問題,但是,批評者如何實現“唯一性”解讀的?對此他沒有理論性回答。原理性和邏輯性的方法作為知識,通過學習領會人人都可學會和運用,加之個人的感悟即可獲得解讀的唯一性,由此解讀主體求得唯一性,實則是解讀主體如何運用方法的問題。也就是孫紹振當以系統的方法論教會人們去獲得自己的“唯一性”。目前他的解讀實踐及其理論體現的獲得“唯一性”渠道僅在感悟。概言之,實現別有新意的解讀“唯一性”效果,必須有自覺的批評方法再加之感悟。孫紹振為此作出了努力,系統梳理、辨析乃至批評了西方文學理論,并有理論轉換成方法的探索,但是方法論的自覺和形成系統理論尚有空間。

    自覺運用方法實施具體文體批評,以實踐性探索默默地回應古代文論現代轉換問題,同時為系統的文本解讀方法論研究作準備,是這階段許多理論家的努力。以楊子彥的研究為例來看。細心考察梳理和品味“艷”與“麗”、“清”與“老”等中國古代文論范疇基礎上,她以“艷”與“麗”這對范疇解讀《紅牡丹》《安娜·卡列妮娜》《飄》等中俄美的三部長篇小說,發現了均有兩姝對立現象。林語堂筆下的牡丹、列·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妮娜,以及馬格麗泰· 密西爾筆下的郝思嘉等三位女主角都體現了“艷”的特點,與之對比的三位女性形象———素馨、吉娣、韓媚蘭等卻體現“麗”的特征。分析后她還發現,這些文本似乎都以對比性人物帶動情節安排和環境氛圍作為敘事模式。“艷”與“麗”的人物及情節設置凸顯了人文意義:在一般社會中,“麗”人淑女文雅大方、舉止得體受到更多肯定;傳統向現代轉換時期,新舊制度的轉變和文化沖突,“艷”女美艷反叛,張揚個性,行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卻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兩種不同的女性美,在社會各個時期都普遍存在,傳統向現代轉變時期,兩種美的對立更加鮮明和顯豁而已?!捌G”“麗”兩種美也可貫穿于同一人物。如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說《廊橋遺夢》女主角弗朗西絲卡。她還借助“清”與“老”針對另外幾部作品人物做了探索性分析[24]。盡管只字未提方法論建設,但楊子彥以批評實踐昭示了文學作品批評方法論建設的別樣邏輯和理路。

    文學本體論和方法論相結合為系統文學批評方法論,是此階段的重要研究方向。就我目前的閱讀經驗,認為杜寧的《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研究》值得考察。他消化了文學批評方法論同文學本體論相一致的基本原理之后說:“文學本體論是人們對于文學本原的認識或者說對文學本質的界說,文學批評的方法論是在一定本體論基礎上形成的一整套觀察、分析、解釋、評價文學作品的認識模式和價值標準。”[25]界說了文學批評方法論,他更有對于方法論和本體論兩者可能的詭異關系的警醒。梳理了西方文學批評方法和本體論關系的變化及發展后,他如是概括了其趨勢:“20世紀中期以后的文學本體論是沿著從文本中心向讀者中心轉移的路向發展的,摒棄作品客觀實體性存在的觀點,強調讀者的參與對于作品的生成功能,主張文學的價值判斷具有歷史可變性,承認社會意識形態對閱讀范式的構建和制控是上述理論的共同特征?!盵26]“文學本體論的‘轉型’導致的是批評方法論的主體意識的覺醒。” 隨后作者明確提出:“文學批評的實踐已經證明:有什么樣的批評方法,就能生成什么樣的閱讀文本?!盵27]這即他意識到的“詭異關系”。他由此選取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研究作為學術創新的突破口。他的方法論研究對應的是西方當代的現代主義詩歌,方法論目標是歷史文本向當代文化語境的融入后的解讀,他將“‘新批評’作為一個區分新舊方法的參照系 ” [28] 。該著辯證地考慮了文本內部和外部的批評方法并作了相應的設置。前三章分別為作者維度的創作主體的意識形態研究,文本維度的詩歌文本的形式技巧研究,以及讀者維度的接受主體的閱讀策略研究等??梢娨姥宋膶W活動論的思想資源,但作家創作、作品文本以及讀者接受等三環節互相關聯地置于方法論覆蓋之下。雖說較多汲取新批評理論資源,卻避免了方法在文本內部打轉的弊病。他介紹和分析了文本之外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批評資源,體現了方法論分布在文本內外各方面的自覺意識和理論建構思路。

    在理論轉換為方法和范式創新方面也做了可貴的探索。作者自覺意識到,西方20世紀60年代以后,作為理論資源的那些經典名著中,具體的批評范式作為知識點絕非是我們今天直接可用的批評方法,選取可用部分轉化成文學批評方法論是他要做的重要工作。他對選取的西方新范式采取了三個步驟。第一步為理論回溯,即從著名思想家的經典著作中挖掘關聯文學的知識點;第二步為方法論解析,即將這些知識點過渡為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和具體方法;第三步為方法驗證,即通過一篇范文對概括出來的批評方法做一次實證演示。杜寧以實際的學術探索回應了陳鳴樹此前所說:“不能單從知識論角度攝取,作為方法的知識如果不與目的性和對象的客觀性切合,僅僅只是一種死的知識?!?[29] 我以為,這是接續此前理論轉換方法的研究成果延展開來的重要實績。我們以第二章“文本的維度:詩歌文本的形式技巧研究”具體看看三個步驟。他梳理和介紹五種“理論資源”即“新的范式的母體”[30]。分別為: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雅各布森的“隱喻”與“轉喻”、羅蘭·巴爾特的“詩歌寫作”、弗洛伊德的意識領域劃分和夢的工作以及榮格的“原型”理論和批評方法。在每種理論資源中都提煉若干適用批評的關鍵詞。如對于榮格的“原型”理論和批評方法,他提煉了集體無意識、原型、直覺思維、自主情結、原始意象是藝術的本源等關鍵詞。隨后進入“方法論研究”?!袄碚撘c強化”部分,濃縮和強調五種理論資源順序的內容?!胺椒ㄕ撘饬x”部分則對將五種理論資源予以方法論解析,分別為:二元對立的方法論解析、雅各布森的“隱喻”和“轉喻”的方法論解析、羅蘭·巴爾特的“詩歌寫作”的方法論解析、精神分析方法與詩歌形式技巧、直覺思維與意識流文體等。方法驗證部分,他設計撰寫了《詩歌文本中的通感技巧研究》和《詩歌文本中的”意識流”技巧研究》,隨后進入過程的演示。概言之,將作為理論資源的“新的范式的母體”轉換成的方法,依然沿用“母體”中的概念,不過轉換成了方法而已。他特別提出,對于若干方法屬性的概念,根據批評具體對象的特點,選擇性地單獨運用或者交叉運用。全書的敘述和展示過程貫穿了方法對應性原理以及適用性原理,體現了方法是藝術本體展開的精髓。進步和突破如前所述,失在西方理論依然作為唯一資源。中國自己文論中術語、概念和命題,尚未被很好地借鑒和有機融合。詩歌為批評對象的批評方法論,如果對應中西方所有詩歌,目前的普遍適用性特點尚不充分。

    文學作品批評方法論建設方向之中也包括本人的文學作品文本分析理論與實踐。以小說本體和方法論兩極用力為基本思路。理論探索和文本分析實踐同時推進。關鍵概念有“文本”、“文本存在方式”以及“文本分析”等。確定了“文學文本多層次結構問題”是文本分析的“一個有價值的邏輯起點”[31]。提出了“確定層次性存在,可以采取各種方法分析不同層次,并且在文學作品的各層次間進行對話和交往,形成批評話語的間性。也就是意味著拓寬了文本分析方法介入的空間”。于是“提出方法的結合和轉換,這是走綜合的路子?!瓘姆椒ㄕ撚^點看,走向綜合。……所謂綜合,并不是有這樣一個專門的方法,而是在研究中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綜合是一個總的傾向”[32]。

    我國文學研究方法論建設僅第一階段有大致的結束時間,第二、三階段則沒有清晰明確的結束與開始的時間。所謂三階段先后承續關系的同時亦有三方面涵義的關系。目前,第二、三方面依然各自深入發展,第一階段依然持續地發生著影響。

    結語

    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多層性涵義很豐富。可分別以實然和應然兩類予以概括。以實然來說,中國文學研究方法論發展歷程,呈現了涵義的多層次性。涵義之一,方法論發展最初即討論的一般方法論、文藝學方法論和文藝內部的具體方法等的多層次性思想成果。其中的一般方法論即馬克思唯物史觀和辯證法,也可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理性思維,它給予中間層和最底層方法以靈魂和思維規定。涵義之二,針對“文學文本多層次結構”的屬性,方法運用的多層次性及其組合。以應然來說,科技高速發展影響到文學創作與鑒賞,出現了審美新體驗和新想象,同時也激發了文學樣式和結構方式不斷出新。僅以敘事性文學來看,敘述的結構、視角,以及敘述者與敘事時間等都有諸多變化。文學發展成了主導方面,要求方法論建設歷史性地展開和發展。與文學發展相適應的批評方法論研究任務提上了日程。依照歷史螺旋型發展規律,目前的文學研究方法論建設,適應不同對象及其豐富現象的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多層次性將為必然,此即應然性的多層次性。當然,發展至一定階段,方法的多層次性也將向方法論的基本原理等研究提出挑戰,概言之,正題-反題-合題是文學研究方法論建設的辯證發展之趨勢。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其辯證法作為精髓則貫穿螺旋型發展之始終。

    注釋

    [1] 夏中義:《反映論與“1985”方法論年——以黃海澄、林興宅、劉再復為人物表》,《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第3期。

    [2] 朱立元、劉陽軍:《1985: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年的文化記憶》,《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1期。

    [3] 陳鳴樹:《論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向》,《學術月刊》1992年第6期。

    [4][5][6][7][8][29]陳鳴樹:《文藝學方法論》(第二版),第29-30頁,第35頁,第52頁,第53頁,第1頁,第2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9][10] 《文藝學美學方法論》,胡經之、王岳川主編,第20-21頁,第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1] 胡經之:《文藝學方法的多樣和統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文藝學方法論講演集》,第40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12] 譚帆:《中國小說史研究之檢討》,第156-15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13][14][15][16][17] 李建中、李小蘭:《批評文體論綱》,第1頁,第2頁,第10頁,第13頁,第15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8][19]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導言”、第8頁,“導言”、第7頁,中華書局2002年版。

    [20] 譚好哲:《感受力、闡釋力、判斷力——論文藝批評的主體能力》,《中國文學批評》2023年第3期。

    [21][31] 劉俐俐:《經典文學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質、地位、路徑和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22] 《批評理論與實踐教程》,王一川主編,第5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 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第7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4]楊子彥:《“艷”與“麗”:傳統向現代轉變時期女性的兩種美——以〈紅牡丹〉〈安娜·卡列尼娜〉〈飄〉為中心》,《北方論叢》2023年第5期。

    [25][26][27][28][30] 杜寧:《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研究》,第1頁,第4頁,第4頁,第4頁,第2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32] 劉俐俐:《一個有價值的邏輯起點——文學文本多層次結構問題》,《南開學報》2005年第2期 。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五月婷| 亚洲&#228;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视频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黑人无码精品又粗又大又长 |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普通话对白精品| 国产精品jvid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你懂的|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热99re久久国超精品首页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 久久国产精品只做精品|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不卡| 9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下载|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