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內面的人”及其限度與作家“自己的人物” ——丁玲未刊小說手稿《杜秀蘭》雜談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4年第4期 | 何吉賢  2024年08月16日16:15

    內容提要:丁玲未刊手稿《杜秀蘭》在創作時段上處于《糧秣主任》和《杜晚香》之間,具備相當的完成度,《杜晚香》的整理和發表,填補了丁玲當代時期從1953年到1977年二十四年間的創作空白,無論是對于丁玲個人的創作史,還是對于理解當代語境下成熟作家在創作中的調試、改變或延續和堅持所包含的文學史意涵,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抖判闾m》在主題表現、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文本特征上,體現了丁玲呼應新的時代條件要求而做出的改變,但在文本內部的風格特征,尤其是人物內心心理的表現和刻畫上,又表現了丁玲一貫的藝術風格。“新人”塑造、新的時代要求與“新文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作家個人創作特色和藝術慣性所構成的張力關系,在《杜秀蘭》文本中有富有癥候性的體現,使文本出現了某種導向自我沖突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丁玲一直堅持的基于創作主體的“生活論”又最終使《杜秀蘭》回歸了屬于丁玲的“自己的人物”,作品也因此打上了深刻的丁玲的文學印記。

    關鍵詞: 丁玲 《杜秀蘭》 心理描寫 人物塑造

    關于丁玲的小說《杜秀蘭》,之前曾聽王增如和李向東老師談過,是殘稿,未發表,根據王、李兩位老師的閱讀感受和判斷,他們認為此稿(文學)價值不高。由于手稿放在現代文學館,一直無緣得睹“廬山真面目”。也因為之前聽說過這個未刊手稿,知道王、李兩位老師的初步判斷,所以此次閱讀的時候,會帶著一些預設性的問題,諸如,丁玲為什么沒能最終寫完這篇小說?這篇小說的完成度如何?如何判定這一未刊手稿的(文學)價值?我知道這種閱讀期待和問題預設會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限制,于是我又嘗試拋開或抑制上述預設性的問題,或其他關于文學或文學史的前在知識——當然,完全拋開或抑制這些已有的知識導致的影響和限制是不可能的。我的嘗試是在兩個方向上努力,即試圖一方面將《杜秀蘭》放在丁玲自己的創作脈絡里,看看這個小說體現了丁玲的創作在時代轉變的語境下有怎樣的變化和延續,以此來考察這個小說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品?怎樣來理解這個作品?這大概是一個歷時性的縱向的角度。另一方面,也試圖將《杜秀蘭》放在丁玲創作時的歷史背景中,并將其與同時代其他作家的同類創作進行對照比較。這種梳理和比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將既有的有關文學和文學史知識“相對化”,換一個更抽象一點的說法,是將小說文本“從文本的位置上解放出來”1。

    進入新中國后——確切地說,是在寫完長篇《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之后,丁玲寫作(完成或發表)的虛構性文學作品寥寥無幾,除了心心念念卻最終未能完成的《桑干河》的續集《在嚴寒的日子里》外,唯二只有《糧秣主任》(1953年)和《杜晚香》?!抖磐硐恪烦蹩?979年第7期的《人民文學》,但它的寫作(乃至發表)卻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發表本署作日期“一九六五年始作,一九七七年重作”。關于此文的文體歸屬,丁玲本人的說法及入集的情況并不一致,評論者和研究者也多有歧議。而《糧秣主任》初刊1953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和1953年12月號《人民文學》時,有副標題“官廳水庫散記之一”,初收《丁玲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時所據為《人民日報》初刊本,但刪去了副標題,收入《丁玲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時,也將其歸為短篇小說,同樣刪去了副標題。一直以來,《糧秣主任》在文類上的歸屬都有爭議,或歸為“報告”或“散文”,或歸為小說,也都自有其理由。且不論此二文在小說或散文的文類屬性上一直充滿爭議?,F在,小說《杜秀蘭》手稿的發現,則填補了從《糧秣主任》到《杜晚香》歷時二十四年的創作空白。不僅可考察丁玲創作和思想變化中的一些不變的因素,也許還可由這篇并“不那么成功”的未完成之作中,探討一些當代文學中普遍出現的共同問題。

    丁玲1953年11月創作和發表的《糧秣主任》基于作者同月到官廳水庫的兩次下鄉體驗,雖是急就章,但滿篇是“生活”的細節。敘述者“老丁”的視角很穩定:人物、風景、事件等都是通過敘事者的視角展開。敘事者的內心感受,周圍山川景物、人物風俗、舊物新事引發的情愫像一抹濃得化不開的底色,鋪展在作者一次行色匆匆的夜訪中。這使得作品盡管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并不時出現政治性的說教,但由于這抹濃濃的人事和情感的牽連,也顯得自然和具有說服力。作品著力塑造“老糧秣”李洛英這樣一位在革命戰爭時期曾歷經磨難、做出貢獻的基層干部,在新社會的工業化建設中,作為官廳村人,堅守在水庫工地上,做著平凡的工作。除了革命戰爭年代所塑造的軍民一體、“老區”革命經驗在新社會的延續和轉化等問題,作品也展示了新一代農民(杜新、李洛英的兒子李治國等)在新社會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的新面貌。應該說,這種基于寫作者個人經驗、偏重于人物塑造的“報告式”寫法,丁玲在延安時期就已得心應手2。

    到了《杜晚香》,人物塑造的“報告式”寫法一仍其舊,但主觀的介入從表面上撤出,改用第三人稱的“上帝視角”,更具貫穿性,更具體,卻也更抽象。作品人物杜晚香從八歲一出場開始,即如西北塬上“壓不住,凍不垮,干不死的春天”3里的小草一樣,頑強地在陽光下“抬起頭來,挺起身軀”;“像一枝紅杏”,怒放在亂石墻后。杜晚香歷經童年的苦難、嫁為人婦后的辛勞、土改工作中的“啟蒙”和變化、“飛向”北大荒打開新的世界、落下新家、找到新的位置、成為農場勞模的成長經歷,在這整個過程中,作品人物不是沒有“成長”,但環境的變化,新的角色的落實,無不都是杜晚香頑強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外化,杜晚香這株旱地中的小草、石墻后的紅杏,總會迎來挺立和綻放的時刻,當然,主體張揚的契機和方向,都會通向某種更宏大的主體、更廣闊的世界、更超驗的目標?!抖磐硐恪钒l表之時,作者丁玲已75歲高齡,這既是一篇久違文壇的老作家的“復出”之作,從結果看,也是丁玲創作和生命歷程的鏡像性投射,在這篇作品中,作者與人物高度融為一體。

    那么,在這樣的一個(“虛構”作品的)創作脈絡中,怎樣來看初作于1955年底1956年初4的《杜秀蘭》呢?

    丁玲未刊手稿《杜秀蘭》在創作時段上處于《糧秣主任》和《杜晚香》之間,具備相當的完成度,《杜秀蘭》的整理和出版,填補了丁玲當代時期從1953年到1977年二十四年間的創作空白,無論是對于丁玲個人的創作史,還是對于理解當代語境下成熟作家在創作中的調試、改變或延續和堅持所包含的文學史意涵,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抖判闾m》在主題表現、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文本特征上,體現了丁玲呼應新的時代條件要求而做出的改變,但在文本內部的風格特征,尤其是人物內心心理的表現和刻畫上,又表現了丁玲一貫的藝術風格。

    《杜秀蘭》也是一篇著力于人物塑造的小說。從主題上看,它力圖表現195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從初級社向高級社轉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尤其是如何克服傳統小農觀念在集體化過程中的阻礙,同時,新一代接受過初步教育的年輕人的出路何在,他(她)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確立自己的位置?5反過來,新的建設(農業集體化和農村工業化)又給新一代的年輕人提出了什么要求?

    《杜秀蘭》是一篇未完成的手稿,但現有的手稿已經過了丁玲修訂,具備了相當的完成度。無論是主題表現、人物塑造,以及語言和敘事風格的個人延續,都已大致成形或有足夠體現。但正因為是未完成稿,也留下了一些粗陋和罅隙之處,會給閱讀帶來某種程度的不適。給今天的讀者帶來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小說中大量出現的、直白的政治話語,由于缺少過渡性的因素,如生活細節、體現人物性格的行動等的鋪墊,顯得頗為干枯和生硬?!抖磐硐恪返淖詈笠还潱磐硐阕鳛檗r場標兵在文化宮給全場職工做報告,整節也是長篇大論的政治性話語,但丁玲在敘述中大部分策略性地使用了第三人稱的轉述,只在關鍵幾句話使用了直接引語,再加上前面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生活細節的展示已做足鋪墊,政治話語的宣示就沒有那么突兀了6?!抖判闾m》的政治話語多表現在小說中大量出現的對話里,這可能削弱了小說的藝術表現力。

    《杜秀蘭》以人物塑造為目的,在敘事特征上,令人矚目地出現了大量心理描寫和呈現。讀《杜秀蘭》,讀者很容易感受到杜秀蘭這個人物就是“丁玲式”的人物,年輕女性,內心豐富、倔強而又隨時向一個更高遠的方向敞開。從杜秀蘭出場眺望西山,想象未來,到跟同學王日新暢談理想,思想再度活躍,飛往遠方;在家里因為入團申請書事跟爹生氣后,“一個人站到院子中去梳辮子。晨風跟著梳子在她的發上滑走,她的手一上一下,梳通了她的長發,也梳走了適間引來的一些不快?!?“她現在的心情又是多么的穩靜?。【拖裼旰蟮那宄恳粯印?;老師和校長勸她留村,滔滔不絕,作為回應,杜秀蘭的話很少,大多是內心的波瀾和自我說服;決定留村后,一度面臨的是爹的“罵她,氣她,諷刺她,用冷言冷語敲打她”,以及村里人背后的議論,學校里找不到伴兒,“我要一個人走回去”;參加生產隊勞動后,身體的酸痛和不適與融入一個新集體的歡愉構成了敘事的主要內容??梢哉f,內心活動、心理活動的外化,構成了每一節敘事推動和每一個轉變的核心內容。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說中,這是比較少見的;對丁玲而言,尤其是在經過《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那種偏重于客觀敘述、類似于傳統小說的不同人物和故事的扁平式串聯的寫法后,這種以表現“內面的人”的豐富內心和深度心理為特征的敘事方式的出現就顯得很突兀了。丁玲是在1920年代后期出現的“后五四”時代的代表性作家,早期作品具有強烈的心理刻畫特征。不過,杜秀蘭作為一個有深度內心的人物的出現,也并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丁玲向五四新文學傳統或個人風格的回歸。

    小說文本中,讀者感覺最突兀的可能就是杜秀蘭在林老師和校長的勸說下——所用的都是一些有關國家大局和未來遠景、個人前途和國家全局的權衡之類的大道理,對于像杜秀蘭這樣有深度內心和頑強自我的人來說,怎么能在短短的“說教”后,就能被順利說服呢?當然,在小說文本中,在杜秀蘭礙于“情面”(“杜秀蘭心里覺得很慚愧,她原是一個最聽話的學生,平日對級任老師懷著無比的尊敬和熱愛”)和對老師的信任(“林老師和校長絕不會錯的,他們的話總是對的”),表面是似乎被說服了,但后文中還是經歷了一個比較曲折的“自我說服”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完成經過了人物的自我孤立的階段,但更大程度上是通過行動、比較和人物關系的重新連結達成的。如果說,心理描述、“內面的人”的呈現是五四新文學傳統的延續,那么,這里出現的轉變中的突兀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體現了五四新文學傳統中心理描寫的邊界和限度,對此,從文本的表現看,作者是有自覺的。而轉變的突兀和生硬,并由此導致的敘事風格整體上的罅隙,可能也不能僅僅從敘事的角度進行解釋,而需要從作者經驗的累積和思想轉變的角度尋求其答案。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對“文友”胡也頻(當然也包括丁玲)的“左轉”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則促成這人轉變的,實在還只是一種南方人單純勇往的熱情,并非出于理智的抉擇。不過由于過分相信革命的進展,為一束不可為據的‘軍事報告與農工革命實力統計’所惑迷,為‘明日光明’的憧憬所動搖,徹底的社會革命公式把他弄得稍稍糊涂罷了。”8丁玲在回憶胡也頻的文章中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她談到1930年初胡也頻到濟南山東省立高中去教書后,她去探親,發現胡也頻變化很大,“成天宣傳馬列主義,宣傳唯物史觀……被群眾所包圍、所信仰……我問他:‘你都懂得嗎?’他答道:‘為什么不懂得?我覺得要懂得馬克思也很簡單,首先是要你相信他,同他站在一個立場?!敃r我的確是不懂得他的,一直到許久的后來,我才明白他的話,我才明白他為什么一下子就能這樣,這的確同他的出身,他的生活,他的品格有很大的關系。”91980年為回應早年朋友沈從文在將近半個世紀前的這一質疑時,丁玲再次重復了這一細節10。

    胡也頻犧牲約半年后,丁玲寫了詩《給我愛的》:“……太陽把你的顏色染紅了,(紅得這般可愛?。?……你是不像那些年輕人的,/你沒有想到晴天里的白云,/也沒有想到叢林里的鳥聲,/還有那些流泉在巖石上琮琮琤琤?!?你絕不會像那些年輕的人的:/只有蒼白的面頰,/懶惰的心情,/享受著玩弄著那些單調、無聊的舊套。/只有一種信仰,固定著你的心,/所有的時間和心神,你都分配在一個目標里的各種事上了。/所以你從不管我的眼睛,或是我的心,/因為你是不會介意著這個的……/我們不是詩人,/我們不會講到月亮,也不講夜鶯,/和那些所謂愛情;/我們只講一種信仰,它固定著我們的心。/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不是像那些流云泉水容易的玩藝。/須要頭腦,須要毅力,/一切的理論與實際,都包括在這里了……”11丁玲極少寫詩,此首罕見詩作,大概也是情到濃時不吐不快。相較同時代人沈從文的理解,丁玲的解釋顯然在個人理性思考(當然也包含利益權衡)、自我說服式的現代“理性主義”途徑之外,提供了另一條超越理性主義知識,包含更為復雜的情感、經驗和認同、信仰因素的個人轉變之途?!抖判闾m》沒有用富有質感的方式表現這一過程,但如把杜秀蘭的轉變放在這一脈絡里理解,則閱讀的感受力會不一樣。

    《杜秀蘭》寫于1955年底,是年7月,毛澤東發表了《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年底,又親自主持編輯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推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到來。對丁玲個人而言,她正經歷了是年8—9月的“丁陳反黨小集團”批判,她是在等候組織處理期間,來到京郊農村體驗生活,開始寫作這一小說的。小說的創作以及最終的未能完成,應該與上述背景有關。

    《杜秀蘭》所處理的主題,在同時代的中國當代文學中并不少見。趙樹理在195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三里灣》中通過三對年輕人的婚戀和擇業,涉及了農村青年在集體化過程中的出路和知識的位置問題。1957年11月,趙樹理還身體力行,給自己女兒趙廣建寫了《愿你決心做一個勞動者》的公開信12,鼓勵高中畢業的女兒到山西農村老家落戶,參加實際農業生產勞動。

    同類主題的當代文學作品中,較為著名的可能要屬馬烽的《韓梅梅》13。該小說“1954年6月作于京郊”,當時馬烽正在中央文學講習所(第一屆學員,并兼任副秘書長、黨支部書記)、作協創作組工作,與丁玲交往密切14?!俄n梅梅》講述了一位十七歲的高小畢業生韓梅梅,考中學未中,回家務農,最后在農業社的養豬場里找到了自己位置,發揮了知識的作用?!俄n梅梅》在形式上由四封信構成,分別對應著韓梅梅留村參加勞動后的四個不同階段,語言上保留了北方口語白話的特色,敘述集中于回鄉知識女青年的視角,敘述者只是客觀引入(主要是開頭和結尾),沒有主觀介入,所以盡管用了書信體,但故事性強,不做心理刻畫,敘事流暢。

    可列入這一主題系列的另一篇作品是周立波的《臘妹子》15。這篇作品也講述一位高小畢業的鄉村姑娘臘妹子,沒考上中學,回村參加勞動,因一手彈弓打麻雀的絕技,在“除四害”運動中脫穎而出,最后成長為農業社的會計,社里的干部。臘妹子是一個頗具地方和鄉野特色的“辣妹子”,在塑造臘妹子這一形象時,周立波動用了方言土語、地方風俗、風景描寫等藝術手法,將臘妹子這一潑辣辣的湖南鄉村小姑娘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周立波寫作《臘妹子》期間,正是如唐弢所說,作家“淳樸、簡練、平實、雋永”“從絢爛到平淡”的個人風格形成的時期,《臘妹子》也因這一個人風格的印記而沖淡了時代背景帶來的限制。

    《杜秀蘭》當然也應放在這一橫向的作品系列比較中加以理解。馬烽在介紹《韓梅梅》的寫作經驗時曾談到“一點感想”,他說:“作品寫不好就抱怨是‘趕任務’的過錯,以前我也有過這種想法。事實上作品寫不好問題不在于趕任務,主要原因還是作者自己思想水平不高和缺乏生活所致?!蝿铡⒉皇菑奶煜碌粝聛淼?,而是依據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從現實生活中總結提煉出來的。”16農村知識青年的出路、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是這一系列作品共同的背景,或試圖完成的“任務”,但決定一個作品成敗的關鍵,還是作者的“生活”和藝術修養。在上述經驗總結中,馬烽也談到:“我為什么能夠根據報社所規定的內容寫出《韓梅梅》這篇小說呢?因為我以前有意無意的接觸過這一類的問題,腦子里有這樣一些人物的影子。但為什么這篇小說寫的不夠好,人物不是那么活靈活現呢?因為我對這樣一些人不十分熟悉,生活的底子不豐厚?!?7

    1950年代上半期,丁玲公開號召“到群眾中去落戶”,并撰寫和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深入生活”的文章和講話,丁玲的“生活論”是立足于創作主體的“創作論”18,其核心是“人物論”19,即“培養出自己的人物”。1955年2月,丁玲在一次講話中談到:“創作,根本的問題是要寫出人來,要寫行動里面的人,要從很多行動里去塑造人物。要這樣,我們就必得有一批我們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人物?!?0這些人物與作者有長期的生活關系,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這樣,作家就能將在不同地方見到的人貫通起來,形成作家“自己的人物”。

    從這一角度而言,創作任務要求和動蕩的個人經歷背景下寫出的未完成之作《杜秀蘭》仍然是丁玲“自己的人物”。

    注釋:

    1 此處使用了汪暉的說法,見《對象的解放與對現代的質詢》,《開放時代》2008年第2期。

    2 從這一角度而言,將《糧秣主任》在文類上歸為“報告”或“散文”也自有其理由。

    3 此處引文據丁玲《杜晚香》,《丁玲全集》(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同段引文不再另注。

    4 關于《杜秀蘭》的寫作時間,據《丁玲年譜長編》,“1955年冬……著手寫短篇小說《杜秀蘭》(未完稿)”;“1956年1月10日……修改短篇小說《杜秀蘭》第一章”。見王增如、李向東編著《丁玲年譜長編》(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349頁。

    5 據丁玲在《〈白刃小說選〉序》中回憶,1955年冬她同白刃一起在北京西郊海淀區的一個村子里體驗生活,“我們一道采訪,同在一隊頑固的老農家里做思想工作,同在一群男女青年中勞動,一同聽取鄉干部介紹情況,同模范人物談經驗?!贝藫抖×崮曜V長編》(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頁。他們在這次體驗生活中所處理的主要問題,也是《杜秀蘭》所表現的主題。

    6 丁玲在《〈“牛棚”小品〉刊出的故事》中提到,《杜晚香》最初給一家刊物(即《人民文學》),刊物編輯提出,要對小說結尾進行刪削,但丁玲拒絕。劉心武在代表《十月》雜志拿到稿子后,給丁玲寫信,認為“后面那段話是一錘定音,無論如何不能刪”。參看王增如、李向東《丁玲年譜長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541頁。

    7 《杜秀蘭》的引文據冷嘉整理的手稿整理稿《杜秀蘭》,下不另注。

    8 沈從文:《記丁玲女士》(第14節),此處引自《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頁。

    9 丁玲:《一個真實的人的一生——記胡也頻》,此文為開明書店1951年版《胡也頻選集》的序言。此據《丁玲全集》(第9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頁。

    10 丁玲:《也頻與革命》,《詩刊》1980年第3期。

    11丁玲:《給我愛的》,初刊1931年9月《北斗》創刊號,此據《丁玲全集》(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319頁。

    12初刊1957年11月11日《山西日報》,收入《趙樹理全集》(第5卷),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13《韓梅梅》初刊《中國青年報》1954年6月29日,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年初版。

    14關于馬烽此階段與丁玲的互動及其創作《韓梅梅》的想法,可參看馬烽《堅持為工農兵的方向》,《文藝報》1952年第10期;《關于〈韓梅梅〉的復信》,《文藝學習》1955年第7期。

    15《臘妹子》寫于1957年10月,與同年12月定稿的《山鄉巨變》正篇的創作時間基本同期。

    16 17《關于〈韓梅梅〉的復信》,《文藝學習》1955年第7期。此處引自高捷等編《馬烽、西戎研究資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68頁。

    18何吉賢:《“從延安走來的人”——丁玲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生及其當代闡釋》,《文藝理論與批評》2022年第3期。

    19程凱:《“培養出現實的同時也是自己的人物”——以〈夜〉為起點的追蹤》,“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以丁玲為中心”會議論文集,2023年9月上海師范大學。

    20丁玲:《生活、思想與人物》,初刊《人民文學》1955年第3期,此據《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1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精品福利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杨幂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精品高潮呻吟99av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app|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