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塑造的詩學機制——以《青春之歌》為中心的考察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4年第4期 | 龍永干  2024年08月16日16:14

    內容提要:《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學中革命史書寫的重要作品,它在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塑造上形成了特有的詩學機制。作者的生活經驗是《青春之歌》的本事,但敘述者按照時代語境和精神氣候的要求對人物、事件和情境本事進行了應有的擇取和改造。主流意識形態中知識分子成長認知理論規約了故事情節的基本走向,但敘述者為了獲得充分表現知識分子革命取向的審美張力,對傳統文化心理進行了應有的激活和召喚。作品中愛情追求、民族救亡和階級斗爭等讓“革命”書寫呈現出樣態和屬性的豐富性。民族革命場域的建構,讓“白骨頭”的林道靜獲得了革命合法性身份;而在對學生運動的回溯和對“革命+戀愛”模式的改造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具有了獨特的美學特質,知識分子作為革命歷史主體也實現了文學認同。

    關鍵詞:楊沫 《青春之歌》 革命知識分子 詩學機制

    對“紅色經典”的重讀,是當下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作為“十七年”文學中少見的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更是成為了人們的關注焦點。人們或以林道靜人生的蛻變為基礎,闡釋知識分子成長的必然路向1;或矚目革命發展的風起云涌,闡發“現代歷史對于人的塑造”的價值和意義2;或對其改編或修改的微妙變化進行考察,接橥時代語境和不同媒介的交互影響3……這些認識有效推進了《青春之歌》的理解,但在知識分子題材創作寥若晨星的1950年代,《青春之歌》之所以能橫空出世,且長期為無數讀者所喜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獨特的詩學機制也應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從時代語境與本事改造、成長認知與傳統依托、革命書寫和自我認同等維度,試圖對其詩學機制予以探討,以圖推進對這一紅色經典的理解。

    一、時代語境與本事改造

    “革命”是“十七年”文學的元話語,也是“十七年”文學的重要母題。時代進入到新的紀元,文學“放聲歌唱”,不斷將筆對準當下建設的同時,也對革命歷史進行了熱忱而富有意味的回望?!稇鸲返矫魈臁贰躲~墻鐵壁》《風云初記》《保衛延安》《鐵道游擊隊》《紅日》《林海雪原》《紅旗譜》《戰斗的青春》《三家巷》等作品,無不是以“革命”為中心,以文學的方式表現既定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為新的社會、新的政權的真理性作出說明”4。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戰斗中成長起來的作家的自覺追求。作為戰斗中成長起來的作家,親身經歷的革命生活和斗爭實踐,是他們創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也寄托了深厚的信念與情感。曲波以其剿匪經歷為素材,寫出了《林海雪原》;吳強以其戰斗生活為藍本,創作了《紅日》;羅廣斌和楊益言以獄中斗爭經歷為基礎,為后世留下了《紅巖》……要深入把握這些作品,不僅要對文本進行細讀,還要將文本中的故事與本事進行對照,既探本求源,又據事類義;既深入觀照本事和故事差異,又深入闡發其審美轉換的指向和意圖。對于《青春之歌》的理解也應如此。

    楊沫曾說《青春之歌》有著強烈的自傳色彩。將楊沫的回憶性文章和老鬼的《母親楊沫》中所記載的內容與《青春之歌》對讀,可以清晰地見到楊沫所說的“林道靜參加革命前的生活經歷基本上是我的經歷”5的情狀。楊沫的苦難童年、被母親逼婚、北戴河尋親、香河縣立小學從教、與張中行的交集、對路楊的愛慕、和馬建民的結合等等都可視為《青春之歌》的本事和原型。6要讓自我人生經歷成為革命追求過程,自然不能直接將生活搬入作品中,而應對其進行應有的改造和創化?!白詡鞯淖髡咭环矫嬉M可能回溯其孩提時代的經歷,另一方面亦要為包含未來的可能性發展劃定路線圖。自傳是對過去的校正性干預,而不僅僅是逝去事件的編年史。”7也就是說,在見到楊沫生活經歷與《青春之歌》題材近似的時候,還應見到本事和故事的變化和不同,這是從生活到文學虛構的必然路徑。這里涉及本事與故事之間的改造和再現機制,更關聯著作品的審美意蘊和主題內涵的生成。

    在對本事進行改造和再現而形成故事的過程中,對于時代、社會、人生等的本質認識,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革命”是1950年代的主流話語,在楊沫那里更是她苦樂哀榮、百感交集的生活和生命。為了表現“革命”這一時代本質,楊沫不僅是懷著赤忱和熱愛去表現激情燃燒的歲月,更是懷著對黨的感恩和對青春的致敬去表現過往的生活。《青春之歌》中“這許許多多的共產黨員,雖然面貌不同,但是,思想行為的光明偉大卻是一致的。他們在我心里逐漸形成了清晰的人物形象,是生活的深切感受促使我寫出盧嘉川、林紅、江華這些布爾什維克來”8。“通過林道靜寫出我個人的切身感受,說明個人奮斗毫無出路;只有跟著黨走,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必然勝利,一個人才有開闊的胸襟和巨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說,楊沫創作《青春之歌》不僅是書寫共產黨人悲壯的革命史,也是在敘述個人的成長史,在這里,個人與革命獲得了同步建構。“不同的‘本質’認定,與敘事采取怎樣的故事策略存在決定性的關聯。”10為了表現革命時代的精神本質,她對自我的經驗進行了再現,并在敘述中對人物、事件、情境等本事等進行了“有意味”地增刪損益和轉變再造。

    首先,是家庭矛盾的社會化轉變?!肚啻褐琛分械牧值漓o雖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但其童年非常不幸。她的母親是貧農的女兒秀妮,勤勞善良,淳樸漂亮,被下鄉收租的地主林伯唐強暴,生下林道靜后更是被殘忍地趕出家門,最終跳水自殺。失去母親呵護的林道靜則在繼母徐鳳英的虐待和折磨下度過了噩夢般的童年。楊沫的童年遭遇與林道靜近似,但又有所不同。楊沫的母親丁鳳儀并非貧農,而是出身書香門第,且曾接受新式教育,她俊美出眾,懂詩能文。她的父親楊震華也并不是一個惡霸地主,而是一個頭腦靈活、善于經營的有為之士。他早年畢業于京師大學堂商科,創辦過新華商業專門學校和國內第一所私立大學——北京新華大學,為國家培養過許多金融人才。但楊震華和丁鳳儀的婚姻生活很糟糕,并累及年幼的子女11。痛苦與怨恨中,丁鳳儀常向楊沫兄妹施暴來釋放和轉移痛苦。這種童年不幸是父母齟齬給兒女帶來的不幸,若果將這種本事寫入作品,雖然也能引發人們的同情,揭示人性的丑惡,但它只能是個體家庭的偶發狀態,難將其推演到普遍性的階級矛盾層面,也難與“革命”的時代語境和精神氣候形成強度呼應。但《青春之歌》將丁鳳儀轉換成了繼母地主婆徐鳳英。陡然間,這種轉換不僅激活了人們無意識深處對繼母的憤恨心理,而且高度呼應了革命年代的精神氣候,將家庭倫理沖突轉化為社會問題,鮮明地將地主與農民的階級沖突進行同構。將楊震華轉化為林伯唐,同樣利于人們從階級意識中去認識殘忍淫亂的地主形象,為林道靜對舊式家庭、階級出身的反叛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其次,是對愛情進行的革命化處理。據楊沫的《我一生中的三個愛人》12回憶和老鬼的《母親楊沫》記載,楊沫的情感之路很是曲折。楊沫的第一個愛人是張中行。他雖然不積極革命,但并非是一頭扎入故紙堆中的書呆子,更不是一個蠅營狗茍攀附權貴的勢利小人。他是一個知是非善惡、有節操追求的文化人。大處的國家民族立場,小處的日常生活情趣,無不承載著他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情懷和精神。但在《青春之歌》中,楊沫將其塑造成了于永澤這一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形象。雖然他曾經救起過投海自盡的林道靜,也讓她擁有過甜蜜溫柔的愛情,但很快其庸俗狹隘、自私淺薄的弊病在激進的時代洪流和社會革命面前便顯得蒼白而空洞。最終,林道靜為了追求更為豐富充實,也更具意義的人生而和他分手,投入革命者的懷抱。這種塑造和處置,既潛隱著楊沫對張中行的怨懟和不滿,也有著敘寫林道靜從個人主義向共產主義提升和發展的需要。于是,個體的情愛矛盾在革命者成長的話語場域中變為了人生路向和階級立場的分水嶺,私人生活在進入公眾視域后具有了更為豐富和充實的社會價值和意識形態意義。

    從作家個人經歷層面來說,楊沫后愛上了革命者路揚,但并未與其結合,而是和另一革命者馬建民結婚。情感復雜,旁人難于置喙。但楊沫卻在一定程度上將這些情感生活寫入了《青春之歌》。具體來看,則是林道靜與盧嘉川和江華的愛情。愛情,向來是文學表現的母題,它所承載的不僅是男女之間的身心體驗,也顯現著時代社會的復雜存在。如果說楊沫與張中行的關系是《青春之歌》中林道靜人生走向的轉折點的話,那么楊沫對林道靜和江華的愛情描寫,則是愛情和革命的直接融合。對盧嘉川的愛慕中,林道靜走向了革命;在革命的血與淚的斗爭中,她對盧嘉川的情感也愈發堅貞和熱烈。盧嘉川犧牲后,林道靜與江華相識。是革命的嚴酷生活,讓兩人同聲相應互相扶持;也是革命的崇高信念,讓兩人同氣相求情深意篤。愛情中革命生活的融入,讓愛情突破了狹小的疆域,具有了更為高遠超拔的人生境界和意義指向。李揚曾認為,《青春之歌》之所以能夠成為“十七年”文學中的重要經典,“既不是因為它是一部政治寓言,也不是因為它是一部言情小說,而是因為它既是政治小說又是情愛小說,或者說,是因為它是一部情愛小說的方式講述的政治故事”13。這種認識是敏銳的。青春之歌,不僅是兒女情長,更要激情昂揚,信念高遠。

    再有,就是革命愛情化的改造。楊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她自小就懷著匡時濟世、打抱不平的武俠夢,長大成人后,更是在新文學的熏陶、進步青年的感染、革命理論的教導下走向了革命。1936年,年僅22歲的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捌咂呤伦儭焙?,她趕往河北深澤與丈夫馬建民團聚,并加入到了深澤縣的抗日斗爭之中。在冀中近十年的斗爭生活中,她主要從事宣傳工作。戰爭的殘酷、戰友的堅毅、犧牲的悲壯,讓她刻骨銘心。14她是一個革命者,但也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曲折的人生經歷,多愁善感的心理,讓她在表現革命的同時,也從未擱置或遮蔽愛情的存在。梁斌在談及《紅旗譜》的內容構成時說:“書是這樣長,都是寫的階級斗爭,主題思想是站得住的,但是要讓讀者從頭到尾讀下去,就得加強生活的部分,于是安排了運濤和春蘭、江濤和嚴萍的愛情故事,擴充了生活內容?!?5與這種將愛情作為革命的補充,視為實現閱讀效果的裝置不同,《青春之歌》中的愛情并非是附屬性的存在,而是與革命相對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讓嚴峻沉重的革命具有了生活氣息,更讓革命在崇高悲壯的同時有著動人和美麗的色彩。當然,這種革命的處理,可能重陷“革命+愛情”的泥淖,也可能影響人物革命動機的純粹。因為“革命+戀愛”小說往往就有著愛情具體細微而革命簡單粗糙的弊病。正因敘事結構的近似,有論者就認為《青春之歌》雖然“在努力建構階級/革命作為人物的性格與敘事的動力機制,但這一動力機制是與愛欲糾纏在一起的,在具體的敘事中,愛欲還經常起到主導作用”16。這種認識十分敏銳,但多少有著如“普羅小說”那樣將革命和愛情置于對立的偏狹。

    普羅小說常將“革命”和“戀愛”置于對立的兩極,無論是淑君(《野祭》)、云生(《兩個女性》)的因愛情失落而走向革命,還是韋護(《韋護》)、美琳(《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一)》)為革命而告別愛人……愛情與革命始終處于矛盾沖突中,而且還有著將政治欲望化或欲望政治化的危險17。但在《青春之歌》中,革命與愛情不僅不對立,而是兩相生發雙向奔赴的。林道靜對盧嘉川的愛戀、與江華的結合,都因革命而生,也因革命而深;他們的革命人生也因愛情的加入而變得更加豐富美麗,可親可感。其次,《青春之歌》雖有著革命愛情化的處理,但它與一般普羅小說中的“戀愛”書寫不同,它在表現愛情的動人時,也保持著對革命的嚴肅性和崇高性的表現。普羅小說中,在“為革命而犧牲戀愛”“革命決定了戀愛”“革命產生了戀愛”18等作品中,愛情總是充滿魅惑的存在。如《沖出云圍的月亮》中王曼英借身體對敵人進行的報復、與愛人李尚志的纏綿,《韋護》中麗嘉和韋護在小屋中忘乎所以的男歡女愛……愛欲書寫的恣肆讓革命的純粹性和崇高性變得曖昧不清。為了規避政治的欲望化而保證政治的道德化,《青春之歌》避免了身體和性的介入,但也并不抽象化和概念化,而是將筆觸深入到了人物精神和心靈的深處,已以凈化的“愛”提升神圣性,寫出了它的美麗和詩性。林道靜對盧嘉川的深情凝視和無限思念,與江華的相濡以沫攜手共進,無不深情款款感人肺腑。愛情在革命中有了崇高性,革命在愛情中也有了美好性。可以說,正是愛情的書寫,讓知識分子的革命與一般的階級斗爭不同,具有了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詩性品質。

    可以說,楊沫自身的生活經歷成就了《青春之歌》,也是火熱的精神氣候激活了她的創作靈感。她以生活為藍本,寫出了青春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更呼應了時代的激情和熱烈。最終,它與《紅日》《紅旗譜》《紅巖》等作品一道成為了“革命歷史”的經典,也為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范本。

    二、成長認知與傳統依托

    中國近現代社會的變革是由覺醒的知識分子所啟蒙和倡導的,但隨著工人、農民力量的不斷壯大,知識分子的中心地位逐漸旁落,其文學形象也顯得黯淡。但知識分子依然是中國革命力量中重要的一部分,有著其他階層和人群無法取代的價值和意義。如何表現他們的革命性,有效地寫出他們的成長過程,重塑他們的進步形象,是新中國成立后文學創作亟需解決的詩學問題。

    早在1939年5月,毛澤東就在《五四運動》中就知識分子的成長明確指出:“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9周揚更是對以知識分子生活為中心的創作進行了具體論述,認為“寫知識分子離開人民的斗爭,沉溺于自己小圈子內的生活及個人情感的世界,這樣的主題就顯得渺小與沒有意義了”20。政治領袖和理論權威的論述顯然對《青春之歌》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成長道路、人生取向等可說是上述認識的審美具化。為了深入表現林道靜走向革命的抉擇,楊沫一面有意將其出身和處境與苦難民眾進行同構,一面努力讓她與工農民眾的生活進行深度交集有機結合;一面為她設置接近革命理論和革命引路人的機緣,一面將她放置在嚴峻斗爭中進行必要的考驗和檢視。可以說,《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成長敘述,是知識分子成長認知的文學再現,也是時代語境中知識分子形象塑造的一種自覺調整。

    《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從個人主義到民主主義、共產主義的蛻變,形象生動地闡釋了知識分子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領下,經歷種種鍛煉和考驗,積極與工農結合,才能真正成長的主題。但文學創作過程很是復雜,主體意向與文本實存,時代要求和人物形象之間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間距和罅隙。1958年1月《青春之歌》初版即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有人對其進行批評?;蛘J為林道靜情愛生活的敘寫過多,或認為人物的革命生活太過單薄。茅盾在肯定作品成功的同時也指出:“如果作者布置一些合情合理,不違反當時實際需要和可能的情節,讓林道靜實行了和工農的結合,那自然更好?!?1為了讓作品內容更為充實,也更符合形象成長的規律,楊沫于1960年推出新的版本。新版《青春之歌》增加了林道靜在深澤縣與農民結合的八章和在北大領導學生運動的三章。此種改動,讓小說在內容上充實了許多,也讓人物的性格發展和主題的表達更趨合理和自然。這也就是楊沫所說的“這些變動的基本意圖是用圍繞林道靜這個主要人物,有使她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變成無產階級戰士的發展過程更加令人信服,更有堅定的基礎”22。雖然整體上看,調整后的文本還有著人物與生活的隔膜,斗爭復雜性表現不足等毛病,但在知識分子形象塑造上依然顯現出了一些獨特的新變化。

    首先,是知識分子由啟蒙者向受教者的轉向。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向來以“經師”和“人師”自居,是價值和德性的高標。近現代社會變革中,知識分子更是引領覺醒時潮,發出啟蒙先聲的風旗。正因如此,他們總給人以先覺者的孤高之狀,內心也集聚著“要救群眾,而反被群眾所迫害”23的悲憤之感。但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并未陷入自我中心的場域,而是將自己置于學生的位置,在盧嘉川、江華面前表現出強烈的向師性。在他們的引領下,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積極錘煉革命意志。其次,是從思悟者向實踐者的蛻變。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魏晉時期的清談玄言;從東林黨人的結社議政,到五四時期的學說紛起。知識分子常給人眼高手低、言高于行的感覺,但林道靜總是在行動中抗爭,在實踐中成長。堅確踐行著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24的取向。再有,也正是基于上述轉變,林道靜從根本上改變了現代知識分子“零余人”“孤獨者”的形象,有著共產黨人“正直、樸素、剛強、嚴肅”的氣質,也具有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青春氣息。

    林道靜在不斷的改造中朝著無產階級戰士形象努力進發,但貼近文本來看,總能見到她的意向和言行、心性和黨性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罅隙和區隔。譬如她受盧嘉川的影響而向往革命時,浪漫的青春想象有著蹈虛的可能;去深澤縣培育革命爝火,卻有著無法融入土地的隔膜。即使如此,今天讀來,《青春之歌》依然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和共情性。這來自青春生命進取的熱情,也源自人物情感心理和價值取向上所蘊蓄的傳統文化心理和精神內涵。于是,成長認知在給人物成長以時代性導引的同時,傳統人文也給形象以更為深厚的心理基礎和精神依托,給罅隙和隔膜以縫合和融通的便利與有機化約的可能。

    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雖然多樣豐富,但儒家的入世有為,堅貞愛國,真誠樸實,剛健弘毅,執著求索等始終是其核心所在。新文化運動雖然曾對儒家禮教進行過激烈的批判和顛覆,但傳統人文的精神心理結構和審美意識在國民心中卻未曾改變,這在《青春之歌》中同樣有著集中的表現。首先,對理想和真理的執著追求,向來是仁人志士的根本價值所在?!墩撜Z》中“士志于道”“君子學以致其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君子謀道不謀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對傳統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進行了原初性設置,以身殉道,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等更是傳統知識分子為價值理想犧牲和獻身的寫照。林道靜突破小我藩籬的不斷超越,在各種苦難中的堅毅前行,歷經折磨依然矢志不渝的堅貞,對革命信念和人生理念的執著……無不與傳統知識分子那種“志于道”的精神有著高度一致,甚至可說是給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賦予了新的時代色彩。其次,傳統文化極為重視德性和品節。“得于性而內在具足,再無所待于外,在儒家成為圣,在道家則成為真,在佛家則成為佛。三宗教法各異,但就其德的一觀念而言,則仍是相通合一,不見其有異?!?5而在德性品質中,政治節操是最為根本和最為重要的品質,是忠/奸,正/邪,君子/小人的分水嶺。如果說對后母逼婚的反抗,是林道靜個性解放人格獨立追求的話,那么后來她對名利誘惑的峻拒,深陷囹圄時的堅毅,多樣困境中的矢志不渝,可說是其德性品質和政治節操的全面表現。這是革命信念的堅守,更是傳統“君子”人格和“大丈夫”精神的加持。在她的人生命運中,外在的是個人成長的種種考驗和檢視,內在精魂所在則是孟子所說的“居天下之廣居,位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6的根本氣象。再次,盧嘉川、林道靜等人“不名一文,心憂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義之所在,天下赴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和擔當意識,無不與儒家的家國意識有著密切的關聯,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奮。還有,“英雄救美”“才子佳人”式的情節和人物設置;北戴河畔林道靜面對浩瀚大海的感悟,宋家高墻上仰望夜空時的沉思,雪夜等待江華夜歸時對自然聲息的明敏等,這些場景所構建的種種境界,無不在讀者心中喚醒傳統的詩性體驗……

    可以說,對革命戰士成長認知理論的接受,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認同,再加上作者個人身份的影響,林道靜被賦予了許多新的時代質素和因子,但在她身上依然可以直覺到傳統人文的豐富存在。這種傳統人文因素與成長認知的概念性和理性化不同,它是彌散性和融滲性的,也是潛在性和沉積性的。當先行性的成長認知理論與現實生活產生矛盾,或形象塑造規律與文本生活生發有所離散時,讀者的審美心理就會啟動縫補和黏合機制,讓上述罅隙和隔閡獲得調和與縫合;或者說在敘述的離散時,讀者心中既定的審美意識能自發形成某種補救機制,進行消弭或化約。也就是說,在讀者的意識中林道靜不僅僅是革命知識分子,也是散發著傳統神韻的知識分子,兩者相向而彼此呼應,讓讀者產生了極富意味的共情之感。

    三、革命書寫與自我認同

    “革命”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和思想進程中的高頻詞語,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不同的話語主體那里有著傳統和現代、廣義和狹義的區分,也有著能指和所指、內涵和外延的差異,在橫向的空間傳播和縱向的時間演進上它都會劃出一道長長的“觀念之弧”27。要貼切地理解《青春之歌》中的“革命”,要對其所指和動機進行分析,也要對其屬性和功能進行把握。

    首先,解放區文學以來的革命敘事中,革命所指多為狹義的階級斗爭。它或是以農民與地主的矛盾為主體,如《暴風驟雨》《紅旗譜》等;或是以敵我軍事斗爭為基本內容,如《林海雪原》《紅日》等。與之不同,《青春之歌》的敘述者雖有意將革命引向“階級斗爭”的范疇,但文本中“革命”所指要寬泛得多,也要豐富得多。它既指反抗舊式包辦婚姻的自由戀愛,也指為民族獨立呼號的抗日救亡運動,還指為新生政權積極斗爭的政治斗爭。也就是說,《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不是一般意義的階級斗爭,而是匯集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所經歷的種種革命,是倫理革命、民族革命和階級革命的多樣集合。

    其次,就革命動機來看,趙玉林(《暴風驟雨》)、鐵鎖(《李家莊的變遷》)、朱老忠(《紅旗譜》)等人的革命,多是為了維護屬我的權益,目標所在是從統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下獲得解放。相較而言,林道靜的革命動機要復雜一些,且呈現出發展性特征。她有時是為了自我婚戀的自主,有時是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有時是為了生命的超越,有時則是為了崇高信念?!白杂傻膶嵸|內容是參與公共事務,獲準進入公共領域。如果革命僅以保障公民權利作為唯一目標,那它的目的就不是自由,而是解放,也就是從濫用權利,對歷史悠久且根深蒂固的權利肆意踐踏的政府手中解放出來。”28以此觀之,趙玉林、鐵鎖、朱老忠等人的追求與林道靜的稍有差異,其進程也有所區別。前者由經濟而政治,后者則是由倫理而政治;前者是更注重自我利益,而后者更注重公共事務??梢哉f,前者的革命從屬于一般意義上的階級斗爭,而后者歸于更為開放和廣義的社會范疇。從某種程度上看,林道靜的追求不僅更為全面和豐富,而且有一種特有的“自由的魅力”。

    《青春之歌》中的“革命”獨具魅力,林道靜的人生也因此與眾不同。這種種獨特性的生成有賴于作者獨特的生活經歷和革命認知,也依托于富有意味的表現機制和情節構設。這種機制在文本顯在層是人物命運和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潛隱層則是革命書寫和作者自我認同的互文律動。從情節的因果鏈來看,林道靜的婚戀自由與階級斗爭似乎并無太多關聯,但敘述者卻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寫入了作品。這與作者以自我人生閱歷為材源的取向有關,也與作者的革命認知與人生體驗相連。前面已經論述,楊沫在《青春之歌》中所要表現的是“個人奮斗毫無出路,只有跟著黨走,堅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一個人才有開闊的胸襟和巨大的生命力”29的認識。為了讓這一認識得到充分體現,也讓人物的思想發展更具完整性和過程性,作為革命史前史的個人奮斗經歷自然不能缺位。童年生活的不幸、失學失業的煎熬、走投無路的痛苦等,是楊沫最為深切的“個人的生活經歷”30。在表現個體走向革命的必然時,她也想與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在純粹關系中共享這段生活的意義。也即是說,在林道靜的成長書寫中,楊沫的自我認同心理產生了積極作用。它讓作品帶有了鮮明的自傳色彩,也讓作品具有了強烈的代入感。為個性解放、婚戀自由的掙扎,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經驗;孤獨無助、迷惘彷徨中的求索,是走向革命道路時浹骨淪髓的體驗??偠灾瑸榱藢⒆约旱倪^去和現在整合,讓既往的我和當下的我以穩定感和延續感,作為創作主體的楊沫自然會對自我的過去給以應有的交代。

    或許歷史發展的壯曲中難于析出隱微的個體聲音,但個體認同的離散則會讓文學失去鮮活的生命和靈動的個性。自我認同并不是讓人物形象固守私人經驗的界域,而是要讓其融入火熱時代生活中不斷鍛造、不斷淬煉。首要之務無他,就是實現階級屬性區隔的超越獲得革命合法性身份。“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31因先在性的“白骨頭”,林道靜難于直接獲得革命的合法性身份。為此,敘述者需要設置一個更為寬泛和開放的革命場域,來允許她的進入。于是,在林道靜成為共產主義戰士之前,出現了為民族獨立而斗爭的民主主義戰士形象。作為人生新鏡像的盧嘉川、李孟瑜、許寧等領導的革命,要務是抗日救亡運動,而不是階級斗爭。在他們革命追求的召喚下,林道靜與他們一道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的口號;走出家庭、走上街頭激情宣講團結御辱、一致對外的抗日政策;為建立廣泛的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而呼號吶喊流血犧牲……“茍利社稷,生死以之”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血性,“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情懷和擔當意志,讓林道靜深切體認到要突破小我,生命才有更大的值域;“要找個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32,在民族革命的統一戰線中,民族主義提供了一種均質化的個體之間凝聚所需要的合法性身份。對敵/我、反動/革命的劃分不再是以階級屬性為基準,而是以愛國/賣國、抗戰/投降為準則。人不分男女,地不分南北,只要抗日御侮,追求民族獨立,都是“革命者”。“民族被想象為一個共同體,因為盡管在每個民族內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與剝削”,但是作為一個共同體,“總是被設想為一種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的愛”33。林道靜雖有著“白骨頭”,但她是一個中國人,一個主張抗日救亡的炎黃子孫,在抗日民族統一陣線中,她有著毋庸置疑的“革命”身份。就在民族革命斗爭中,林道靜人生意義匱乏的緊張消除了,個體經驗的根柢轉向了火熱激情的時代生活,自我認同也在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獲得了深厚的土壤。

    民族革命是林道靜由個人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過渡區,也是其個人追求和革命蛻變同步生發的裝置區。在獲得民族革命合法性身份后,林道靜并未就此止步,而是進而深入到了階級斗爭領域:與盧嘉川、江華一道開展各種革命活動,全面揭露國民黨的卑劣和兇殘,到深澤縣與工農結合傳播革命的火種;進入北京大學等組織學生運動對抗反動政府……至此,通過融入大眾,融入集體的行為,她的革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由為民族獨立而斗爭進入到了為新的人民政權而斗爭的革命?!爸挥邪l生了新開端意義上的變遷,并且暴力被用來建構一種全然不同的政府形式,締造一個全新的政治體,從壓迫中解放以構建自由為起碼目標,那才稱得上是革命。”34在殘酷的斗爭和嚴峻的考驗中,林道靜浴火重生成長為了共產主義戰士。

    受時代語境影響,“十七年”文學中知識分子敘事明顯減少,“‘知識分子’為中心人物始終是個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35,“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是人們避之不及的標簽。在林道靜向著共產主義戰士發展的途程中,她雖然在不斷地反思與改造自我,但她從未視知識分子身份為去之而后快的負累和痼疾,而是以之為自我的重要存在,在不斷蛻變中提升自我。她加入的團體是學生組織,她引領的隊伍是學生團隊;她革命的主要方式不是斗爭地主或軍事對抗,而是組織學生運動。這種情狀的出現,既是楊沫對人物知識分子身份預設所致,也是她對知識分子作為革命主體的認同和肯定。在作品中,它還表現為對學生運動歷史回溯和當下書寫的結合。

    近現代以來,青年知識分子作為社會政治力量的集體亮相當是五四運動。隨后,學生運動成為了青年知識分子參與時代革命和社會解放的基本方式,也成為了他們自我認同的集體無意識?!肚啻褐琛匪鶎戨m然只有從“九·一八”到“一·二九”短短的四年,但它卻是學生運動的集大成者。作品采取回溯和匯流的方式,將五四以來的學生運動進行了再現式整合。小說由開篇部分盧嘉川、江華組織的“北京大學南下示威團”到最后林道靜等人組織北京學生開展“一二·九”和“一二·一六”運動,學生運動成為推動林道靜成長的重要生活內容,也是小說意蘊和內涵的基本依托。而就學生運動的形態來看,它有紀念性的游行大會,如“三·一八”慘案的紀念游行大會,李大釗出殯紀念游行,“五·一”紀念游行;有戰斗性的學生活動,如盧嘉川等人為吁求抗日救亡而組織的南下示威團,林道靜在深澤縣組織師生反對校長的戰斗,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組織發動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愛國抗日運動……它們不僅是當下的活動,還是學生運動歷史的反身性的再現?!白晕依斫夥挠诟鼮閺V泛、更為基本的目標,即建構或重構連貫及有益的身份認同感?!?6這種回溯反顧和現實再現,既拓展了學生運動的歷史時空,也夯實了楊沫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基石。

    余 論

    楊沫以自我經歷為基礎創作的《青春之歌》,以時代語境對愛情本事等進行改造、借助傳統文化尋找內涵依托、通過革命實現自我認同等,形成了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塑造的獨特機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詩學機制并非僅僅存在《青春之歌》中,它也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存在于同時代其他革命敘事之中。有的是吉光片羽,有的是雪泥鴻爪,但無不給革命敘事添加了豐富的意蘊和靈動的詩意。“愛情”,原本是知識分子人生中慣有的“小資情調”,但在革命敘事中它卻轉換成其他方式出現。有如《青春之歌》將其變為革命與不革命的抉擇場,《林海雪原》中少劍波對白茹的愛意卻變為了詩意的戰友情,《紅旗譜》中運濤與春蘭的柔情則更多地演繹為革命者之間互相扶持的同志義。在塑造革命者英勇無畏、舍生取義的崇高形象時,敘述者也總是賦予他們鮮明的傳統文化的底蘊與精魂,或是堅貞不屈的品質,或是執著求索的意志。《青春之歌》中林道靜身上那種“士志于道”的意志,與共產主義精神一道,成為了她人格心理的根基。這種情形也出現在《紅日》《紅旗譜》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江姐在遭受種種折磨與摧殘時依然堅貞頑強、堅韌不拔的品質,可說是傳統知識分子“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大丈夫”精神的典型再現?!都t旗譜》中,江濤對于革命的向往,既是受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啟蒙,也是受傳統知識分子民胞物與、拯時濟世情懷的影響與推動。還有,《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命運是在寫出她成長的歷史,也是敘述者在新的歷史建構中確證知識分子的價值與意義。這種取向在《紅日》《林海雪原》《紅巖》中也有著近似的表現,只不過是將知識分子的特質與精魂寄托于革命者而已。《紅日》中軍長沈振新身上就有著書生的意味。他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同時,有著閱讀與下棋的雅好。無論怎樣精簡行禮,書籍卻是他難以舍棄的珍愛之物?!读趾Q┰分械纳賱Σㄊ且鈿怙L發的儒將,他會在戰爭間隙書寫日記,與人討論文學名著,甚或是吟詩作賦,通體散發著詩人的浪漫氣質?!都t巖》中的江姐,是一名信念堅定、意志堅強的革命者,也是一名舉止文雅,心性明慧的現代女性知識分子……總而言之,雖然紅色經典旨在建構革命歷史敘事,但它們卻以獨特的詩學機制讓知識分子形象與農民、工人、戰士形象一同重新進入大眾視野,確認了知識分子在新的歷史與世界建構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和意義。

    注釋:

    1 13李楊:《“人在歷史中成長”——〈青春之歌〉與“新文學”的現代性問題》,《文學評論》2009年第3期。

    2 李麗華、李俏梅:《“靈魂的改造”與“身體”的改造——從〈青春之歌〉看身體的現代性進程》,《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7期。

    3 王杰:《文學敘事與電影敘事的縫合與裂隙——以〈青春之歌〉電影改編、小說修改為考察中心》,《文學評論》2018年第1期。

    4 35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32頁。

    5 8 9 29 30楊沫:《什么力量鼓舞我寫〈青春之歌〉》,《楊沫文集》(第5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69、370、370、370頁。

    6 11 12老鬼:《我的母親楊沫》,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7 36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8、71頁。

    10 張均:《轉換與運用:本事批評與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

    14楊沫、徐然:《青藍園》,學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328頁。

    15梁斌:《漫談〈紅旗譜〉的創作》,《人民文學》1959年第6期。

    16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63頁。

    17賀桂梅:《性/政治的轉換與張力——早期普羅小說中的“革命+戀愛”模式解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5期。

    18茅盾:《“革命”與“戀愛”的公式》,《茅盾全集》(第20卷),黃山書社2014年版,第389—390頁。

    19毛澤東:《五四運動》,《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頁。

    20周揚:《新的人民的文藝》,《周揚文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14頁。

    21茅盾:《怎樣評價〈青春之歌〉》,《中國青年》1959年第4期。

    22楊沫:《再版后記》,《青春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23魯迅:《兩地書·四》,《魯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頁。

    24[德]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頁。

    25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60頁。

    26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28頁。

    27張旭鵬:《“革命”的內涵與變形:一項全球思想史的考察》,《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28 34[美]漢娜·阿倫特:《論革命》,陳周旺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1頁。

    31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頁。

    32楊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97頁。

    3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

    [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

    四虎8848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自慰|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青春草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H片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 久久久久久极精品久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免费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熟女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午夜| 777午夜精品久久av蜜臀|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一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