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里的中國故事
圖為第三十五屆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海報
陽光、海灘、紀錄片……6月24日至27日,第三十五屆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在法國海濱城市拉羅謝爾舉行,一大批題材各異、風格多樣的中國紀錄片集結亮相,其中中法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明的榮光》《從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等作為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獻禮,格外引人注目。
講述中國故事
展現中國價值
本屆紀錄片節上,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送展的紀錄片在題材和類型方面均十分豐富,從人文、科技、自然等領域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價值。例如《敦煌:行走色彩之端》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富學、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韓衛盟及專職畫家雷蕾等6位敦煌學研究者,從諸多敦煌壁畫中選取人物形象這一題材,由學者通過臨摹、修復、復原、展陳等方式,展現敦煌藝術的色彩之美。再如《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動物在中國》,其制作團隊歷時近4年,深入密林、高山、雪原,觀察和記錄野生動物種群的隱秘生活,真實呈現野生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多年來為恢復并建立瀕危野生動物生態圈所做的種種努力。又如《從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邀請中法兩國多位廚師,深入蔬果、海鮮等6類食品核心產地,尋訪食物的種植和生產故事,記錄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過程,既展現出中法兩國的飲食文化,也探討了食物可持續發展與食品安全問題。此外,《神話般的貨幣故事》則探訪全球與貨幣相關的重要考古遺址和文化遺存,追溯人類從金銀貴金屬使用、金銀銅幣鑄造、紙幣發明到虛擬貨幣出現的演變歷程,講述貨幣為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為觀眾深入思考當代貨幣體系和金融環境提供獨特視角。
科技類紀錄片并不單純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更展示出科學家研究的價值與方向。例如紀錄片《神奇的真菌世界》囊括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真菌種類,立足于最新科研成果,講述真菌在漫長歷史時空中的發展歷程。該片同時深入中國幾大真菌集中區域,探尋這片土地上的神秘真菌世界和真菌物種所擁有的奇妙力量,呈現中國真菌研究領域科學家們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出的科研努力。又如《三星堆——古老的城市》基于2021年中國三星堆遺址三至八號坑新一輪考古發掘令人驚嘆的成果,與數千年前同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文明遺跡相比較,展示新一輪考古對現代科技手段和模擬實驗考古學研究方法的精細化運用,試圖揭開三星堆文明神秘的面紗,探尋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
再如紀錄片《生命如何影響生命》關注中國前沿生命科學,聯合國內多個頂尖實驗室,如全球首次應用堿基編輯療法治愈血紅蛋白病的上??萍即髮W陳佳教授團隊、建立更加快速高效的人體細胞化學重編程體系的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團隊、研發肉桂酰菌素的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冰教授課題組等,聚焦科學家團隊及其關注的難題,帶領觀眾跟隨科學家的思考,認識生命科學的相關現象與機制,記錄下中國科學家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醫療應用和服務的努力過程與突出成就。
記錄文化交流
折射文明之光
近年來,中國人文類紀錄片堅持扎根中華文明沃土,立足世界文明宏闊視野,不斷改進國際傳播觀念和手段,探索中國故事的獨特敘事,在世界紀錄片版圖中彰顯中華文化自信。一方面,中國人文類紀錄片延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展現了中國悠久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資源優勢;另一方面,人文歷史紀錄片跨文化傳播難度較大,以央視紀錄頻道為代表的中國紀錄片制作傳播平臺主動迎接挑戰,堅持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中國價值、全球視野的創作理念。國際視野和他者視角的融入,使中國人文類紀錄片體現出對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人類共通情感的探尋,呈現出開放包容、多元和諧的中國精神。其中,中外合拍紀錄片日益受到全球觀眾好評。
紀錄片《文明的榮光》跟蹤記錄了中國故宮博物院與法國凡爾賽宮聯合舉辦的中法兩國文物與館藏大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17世紀時歐洲掀起“中國熱”,至18世紀席卷整個歐洲大陸。1688年8月7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寫下一封致中國康熙皇帝的信。336年后的今天,影片聚焦這封當年未能送達的信,同時以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文物為媒,將這段中法人文交流故事娓娓道來。
中德合拍紀錄片《時間,千年之旅》借由“時間”這一概念,嘗試穿越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討論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與測量,以及當下人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主創團隊與合作方邀請來自中、德、法、英等國哲學、歷史學、天體物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對時間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梳理人類對時間的發現、感知和測量如何隨時代變遷、如何形成不同解讀,展現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時機時勢”等東方文明思想。
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紀錄片為不同國家民眾打開一扇相互了解、交流互鑒、增進友誼的窗口。中國優秀紀錄片正呈現中國璀璨厚重的歷史文化、高速發展的經濟與科技、鮮活有趣的日常生活,傳遞中國主流價值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生動詮釋著“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智慧”。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本文圖片均為金夢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