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喚醒文學批評的活力和生命力
文學研究期刊是推動文學批評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當代作家評論》自1984年創刊以來,始終與當代文學批評休戚與共,推動或參與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思潮、文學現象、文學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尤其是當代作家作品的經典化。可以說,《當代作家評論》已經與當代文學深度融合,它的總體性目標就是不斷推動文學批評的發展。為此,《當代作家評論》開設了一系列特色欄目,并得到學界的一致認同。但是,這一總體性目標的設立和闡釋需要隨著歷史語境和文學訴求的變化而不斷調試。近年來,當代文學批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要素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當代作家評論》也對此做出了及時而有效的回應。
從2022年開始,雜志開設“東北文藝復興”專欄。此專欄的設立一方面基于國家全面振興東北戰略的頂層設計,東北文藝及其研究必須為此提供文化支撐和思想動力。這是當下東北現實境況對《當代作家評論》提出的要求,也是《當代作家評論》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是東北文藝在近幾年的火熱,引起了學界的集體關注,其中囊括了文學與新媒體、當代文學的地方性與中國性和世界性、文學與經濟改革等諸多學術議題,且呈現出明顯的跨學科特征。因此,《當代作家評論》以“東北文藝復興”為討論核心,對東北當代歷史及其文學寫作傳統,以及東北與中國乃至在世界中的復雜關系進行了整體反思,并由此引向一個根底性問題:何為“當代”以及文學如何講述“當代”。在此基礎上,“東北文藝復興”專欄調整為“新東北·新南方”專欄,繼續討論地方性寫作潮流的現狀和未來。難能可貴是,“新東北文學”和“新南方寫作”入選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這從一個側面證明《當代作家評論》推動的新東北文學和新南方寫作已經成為一個文學思潮和學術事件。
除了引領學術話題,助力當代作家成長也是《當代作家評論》的重要傳統和推動文學批評發展的重要路徑。從2023年開始,《當代作家評論》開設“中國當代小說理論建構”專欄,主要目的是對有整體性、系統性和自主性小說觀的當代作家的小說理論進行闡釋,以此構建中國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在文學批評界尚屬首次,具有開創意義。而且,專欄在刊發相關文章時,一篇為作家對自我小說理論的自述、一篇為批評家針對作家小說理論中的某一關鍵要素的評述、一篇為批評家對作家小說理論的整體闡釋。這就形成從一位作家到一個要素,再到一個整體的有機聯系。更為重要的是,專欄把聚焦點集中到青年作家和青年批評家群體上,讓他們的小說理論及其解釋得以清晰地呈現出來。專欄開設至今,已取得學界的認同,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同時,多位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獲獎作家參與其中,與青年作家和批評家就此話題展開對話。一批青年作家和批評家從中獲益,得以成長。
《當代作家評論》作為國內唯一以作家作品評論為主要內容的文學研究期刊,深知文學批評家對推動文學批評發展的重要性,文學批評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文學批評新人的涌現,但也體會到其中存在的種種局限和壁壘,尤其是仍有一些秉持文學批評理想和文學批評才華的青年人被諸多因素鉗制,無法走向文學批評前臺。因此,文學批評新人的培養需要勇于突破各種局限,真正喚醒文學批評的活力和生命力。這是文學研究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當代作家評論》近期推出“新時代文學批評新人培育計劃”,每年在海內外遴選5—10名年齡在40周歲以內的文學批評新人,而且不注重學歷背景、學術經歷和學界人脈,提倡獨立性和個人性的文風,真正挖掘出有批評才華的青年人,充實到文學批評隊伍中。這一舉措剛剛推出就引發了學界強烈反響,一些文學批評大家紛紛表達贊譽,認為這是有擔當、有責任和有勇氣的行為。同時,一些青年學者踴躍報名,僅僅一個星期的時間報名人數近50余人,其中包括一些已經得到學界認同的青年文學批評家。這既在雜志的預料之中,也在預料之外,足以說明學界對文學批評新人的強烈渴求。實際上,《當代作家評論》在此之前就已經為中文專業的在讀博士生開通投稿綠色通道,積極刊發博士生的文章。
文學批評的發展要適“事”而發,更要適“時”而動。前者針對的是文學場域包含的全部內容,后者則指向文學批評發生的時代環境。具體而言,數字時代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文學研究期刊作為刊發和傳播文學批評的主要載體也要順勢而為,實現數字化轉型。《當代作家評論》在此方面做出積極嘗試,主動謀求數字化發展,開設了“云上風華”欄目,定期要求作家、評論家和讀者相聚云端,共同討論文學話題。首期討論了陳彥的長篇小說《星空與半棵樹》,并以短視頻的方式在網絡傳播,取得良好效果。同時,《當代作家評論》還在微信、小紅書等新媒體上開設視頻公眾號,定期發布學術工作坊視頻、作家創作談、批評家說等內容。《當代作家評論》聯合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重寫和再寫文學史”工作坊的視頻內容近期也將在微信視頻號和小紅書上發布。總之,我們嘗試通過數字化發展,為文學批評的大眾化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法。
上述舉措屬于《當代作家評論》為推動文學批評發展提供的創新之路,但“創新”的前提一定是“守正”,必須堅守和延續雜志的傳統。《當代作家評論》是以當代作家作品評論為主體的雜志,因此要始終維護好這塊陣地和這一品牌,但也要為其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為此,《當代作家評論》更為強調作家作品的“新”,一是作家的面孔要新,主要指被文壇忽略或初入文壇,但展現出強勁的文學創作實力的作家;二是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要新,主要指敘述內容要有突破、表述形式要獨特;三是作品要反映新時代的文化思想訴求,主要是作品的精神形態和價值觀念要新;四是要在文學經典中發現新內容、新思想和新審美。基于此,《當代作家評論》長期開設“當代文學觀察”“當代文學再評價”“當代作家作品評論”專欄,并取得良好反響。“當代文學觀察”欄目曾以組稿的形式討論“當代文學的當代性”問題,同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全部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這充分表明《當代作家評論》在推動文學批評發展道路上的探索是有效的。
《當代作家評論》作為文學研究期刊的一份子,為推動文學批評發展所做出的諸多探索只是其他文學研究期刊為此共同努力的一個微小縮影。我們能做的就是時刻牢記文學批評的初心,堅實走好每一步,為文學批評的繁榮貢獻力量。
(作者系《當代作家評論》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