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書展這場重磅活動,談論“文學·城市·閱讀·AI·未來”
“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曾說,讀書這件事從來是買得多,讀得慢,但是不要緊,只要把這些書買回家,放在你身后的書架上,仿佛有一群廣闊生活的保證人站在你的身后,這就是書籍的感召和力量。”8月14日傍晚,首屆“書香上海·東方閱讀盛典”尾聲登臺的中國作協副主席邱華棟說,“在上海書展這樣一個重要的場合,我們要不斷推動讀書的熱潮。”
首屆“書香上海·東方閱讀盛典”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新華社新華出版社、上海書展辦公室主辦,東方讀書會、新華薦書協辦,與上海書展原有品牌“書香中國”閱讀論壇結合,邀請鄔書林、邱華棟、鮑鵬山、陸銘、喬宇等五位出版、文學、教育、經濟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專家學者以“文學·城市·閱讀·AI·未來”為主題帶來演講,通過跨學科碰撞交流,探討閱讀與未來的無限可能。活動現場預告了首屆“新華薦書·東方書單”、“年度十大東方讀書人”評選方案,舉辦了圖書捐贈儀式。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說,和其他民族相比,閱讀對我們顯得尤其重要。中國發明了印刷術,世界上最早用出版推動社會進步的國度就是中國。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閱讀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核心價值始終如一。它不僅是獲取信息的手段,更是理解世界、塑造自我、傳遞文明的重要途徑。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助理喬宇引用莫言的一段話“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會給文學插上新的翅膀”,“大模型、AI技術的想象力、對情感的理解能力,包括知識的準確性,尚存在局限性,我們更多地應該把其當成工具使用,不是當成替代品。堅持閱讀、思考,對知識的追求和理解是AI永遠不能代替的。”
“創新有四個特征:未知性、累計性、偶然性、集聚性。”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說,“創新的發生,需要人與人見面,進行知識的傳播、交流、互動。知識的碰撞在什么樣的空間產生?十分重要的就是城市的第三空間。上海書展、書香上海·東方閱讀盛典就是這樣一個公共的第三空間。”
上海文史館館員鮑鵬山用“永恒閱讀”概括自己的觀點,“在閱讀的過程中,保護理性,提升理智,‘永恒閱讀’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改善生活,而是為了改善生命,讓我們永遠保持人類的本質,使人可以稱之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