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書寫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
    分享到:
    來源:文藝報 | 王覓 康春華  2024年08月14日08:20

    圖為中國現代文學館“邁進新時代的中國文學”主題展。該主題展著重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懷下,廣大作家齊心協力、砥礪奮進,迎來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新局面。王玥 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如何理解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如何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引導廣大作家、藝術家創作出更多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優秀作品?對此,本報特邀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明泉、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圍繞相關話題進行深入解讀。

    提升文化創造力,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供源頭活水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永續發展。《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李明泉認為,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位”,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一道,共同推進和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性、協調性、系統性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能夠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斷提供智力支持,通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切實提升文化創造力,方能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充沛的“源頭活水”。在張頤武看來,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撐。“文化作用于人的心靈,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對全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就是讓文化方面的體制機制更為有效,增強文化的正向影響力,讓‘文以化人’真正得以實現,讓人民群眾更好地共享文化成果,讓世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和魅力。”

    劉大先談到,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與情感需求,更是新信息技術革命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增強文化軟實力、海外影響力的需要。文學從屬于整體性文化事業,在其中能夠充分有效地發揮深度思考、情感凝聚、精神啟迪、價值塑造與傳遞等功能。文學的作用并非立竿見影般直接,而是潤物細無聲,能夠持久地影響世道人心,并且能夠為創意產業提供智力支持、內容生產和美學創造。因此,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文學承接歷史輝煌、譜寫時代新篇的使命和要求。

    增強文化自信,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地位

    《決定》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李明泉認為,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美學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就是要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制高點上,辯證統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構建形成和合共生、通達兼濟、融會貫通、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中和之美”。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張頤武認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正是要煥發文化的新活力,將文化自信落到實處,讓文化發展真正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要讓文學的機制更適應文學發展的需求和規律,讓文學人才更多地涌現,為文學創作、出版、傳播和批評的整個過程提供更好條件和更多保障,從而更好地促進文學健康發展,讓文學更好地發揮社會功能,為人們提供更豐富和更充實的精神滋養。”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產物。劉大先談到,中國當代文化是對既有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就是要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地位,必然要不斷豐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和自覺自信,即立足于本土的歷史與現實,揚棄古今中外的文學遺產,不斷開拓以中華文化為本位、人民需求為旨歸、中華美學為特征、中國價值為目標的發展路徑。

    優化文化供給機制,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決定》指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就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優質文化服務和產品不斷涌現的體制機制,更好地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當前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由“夠不夠”轉向“好不好”。對此,李明泉認為,要不斷增強文化供給側的產能、產量、產值,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改革而言,《決定》提出的“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的要求,是“登原攀峰”的必由之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繁榮文藝創作,必須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同時要關注新文藝群體、新文藝組織健康發展;在抓作品和抓環境方面,既要創造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奔涌的條件,又要營造作家藝術家扎根生活、安心創作的社會氛圍;既要增強支持精品力作的政策供給能力,又要建立把千千萬萬文藝從業者、愛好者凝聚起來的有效機制,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展現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進程,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文學藝術精品。

    張頤武表示,面對信息技術深刻改變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的時代潮流,社會對于文學依然有著廣泛而深沉的需求。廣大作家和文藝工作者一方面要根據文學發展的新情況、新形態不斷回應文學發展的新問題,比如文學如何在網絡時代更好地發展,如何讓文學和其他文化類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讓創作發展適應時代需求、更加活躍繁榮,從而推動文學精品不斷涌現。“文學作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產品,既能通過閱讀讓人們提升精神境界,也能為其他文化形態提供重要的資源。文學界既需要為促進創作的發展提供更多條件,也需要繁榮文學批評和推動理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學的整體發展在與時代同步的同時,追求更高的精神和美學價值,不斷向高峰邁進。”

    “最根本的是眼里有人民、胸中有家國、心里有標尺。”劉大先談到,作家要意識到文學的雙重性質,一方面它是文化產品,具有產業的實質及各種創意開發的潛質;另一方面它也是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有著繪制形象、形塑認同的意義。讓文學真正在社會中發揮影響力,就需要考慮到對受眾的普及與提高,不僅要滿足文娛消遣的功能,以獲得廣泛傳播面,還要著眼于深層次的陶冶情操、濡染教化之功,以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確立自主自強的文化自信,有著明確的價值理念作為支撐,從而在原創性和活力上從“高原”走向“高峰”。

    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學的生動面貌

    作為一種跨越國界、聯通人心的交流方式,文學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形象和情感載體,更是提升中國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決定》指出,“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如何讓新時代文學在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方面發揮獨特作用,是擺在作家和文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李明泉認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學應向著人類更先進的方向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更深處探尋,向著新時代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更生動處開掘,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更精彩、更壯闊、更瑰麗的地方,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創新敘事語言和表達方式,塑造更多為世界所熟知的中華文化形象。要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傳媒技術,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切實發揮“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的審美效應,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的篇章。

    “讓中國文學所取得的成就、所達到的高度為世界所理解和認知,為跨文化交流作出貢獻,這是中國文學自身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在張頤武看來,未來需要更多跨文化傳播的努力,通過對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理論的傳播和交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也要通過跨文化的對話和溝通,讓中國文學界與各國讀者進行更廣泛的交流,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國文學的生動面貌。

    文學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向世界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劉大先對此歸納出“可感性、可讀性、可譯性”三個方面。他談到,文學與其他表述不同,具有天然的“可感性”,只有貼近生活、靠近真實、不卑不亢、既有想象又不脫離實際的中國形象才能贏得廣泛的認可。“可讀性”則指向于閱讀的本能,要在語意、修辭、框架等方面做到喜聞樂見的形象化,通過書面語言的聲音化、情節故事的日常化處理,讓作品具有通俗性、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形象把含混、不確定及抽象事物與理念的“不可見性”變得“可見”,從而便于讀者對事物進行準確把握。“可譯性”意味著中國故事在個案、具體和獨特性中寓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在不同語言與文化傳統中也可以被理解和接受,才能產生超越一時一地時空局限的影響力。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色噜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香蕉v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金莲|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大牛影视|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久热这里只精品99re8久|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一区国产传媒国产精品|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四库影院永久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99热这里有精品|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91精品新入口| 国产91精品新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