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覺醒 ——從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的創作談起
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文藝工作的時代使命和人民立場,為新時代文藝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事關文藝創作的根本性、方向性問題的又一重要講話,講話承前啟后,意義深遠。10年來,首都舞蹈界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造了一批反映人民心聲、展現時代精神的舞蹈作品。其中由北京舞蹈學院和國家大劇院聯合創排的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以延安時期的文藝工作者為主角,表現他們在波瀾壯闊的歷史中的成長,作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的開幕大戲演出。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總結這部劇的創作,我們對首都文藝事業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如何再創輝煌又有了新的思考。
追尋革命年代文藝的春天
新時代,文藝的發展邁入了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期。這是文藝創作的繁榮期,是一個文化自覺、藝術追求與人民需求結合更加緊密的文藝的春天。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以下簡稱《春天》)力圖通過追溯歷史,帶領觀眾重回革命圣地延安,探尋那個年代藝術家的改變和成長,追尋楊家嶺的春之氣息,呈現我們這個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沉淀與對未來的思索。楊家嶺的春天是火熱革命年代里的春天,它的內在力量穿越時光,讓我們與當年的文藝工作者共享一個文藝的時空——如何實現藝術創作觀念的轉變,喚起藝術工作者的內在自覺,是文藝創作的永恒課題。
該劇核心是表現藝術家內心的蛻變。音樂家、舞蹈家與老媽媽同甘共苦,深刻領悟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真諦,創作出更加生動的作品;文學家用筆墨記錄下楊家嶺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時代故事,讓民主之花在楊家嶺的熱土上綻放;版畫家在戰火硝煙中創作,堅持用信仰和生命將革命精神鑄成一幅幅永恒的藝術珍品……我們以藝術的方式展現了藝術家從“小我”的情感表達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我”的情懷抒發的轉變。我們常說藝術家需要天賦,然而藝術家同樣需要成長和歷練,如何通過藝術作品傳達高尚的價值觀,讓藝術作品引發人民大眾的共鳴,恰恰需要藝術家對自我的喚醒,這是文藝自覺最核心的內容。延安時期獨特的時代背景和精神氣質構筑了一個火熱的熔爐,用最濃烈的方式“鍛造”了藝術家的精神世界,給予我們以深刻啟示。當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肩負民族復興的偉業,我們也必須努力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覺追尋新時代文藝事業的春天,書寫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輝煌篇章。
展現人民藝術的無窮生命力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在《春天》中,我們通過“厚土”“破曉”“永生”3個篇章講述了藝術家融入人民的過程。他們在《講話》精神指引下,以文藝為“武器”去戰斗。他們用手中的紙筆、刻刀,用自己的音樂、舞蹈去創作、去表演,在人民的傳頌中走向文藝精神的永生。在該劇創作初期,我們的團隊多次前往延安實地采風,與當地專家和民間藝人深入交流,了解延安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在革命紀念地和文藝紀念館重溫延安的輝煌歷史,與革命前輩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這一過程,我們慢慢塑造出一個個富有生命力和情感深度的舞蹈人物形象。他們沒有具體的名字,而是代表著那個時期的所有藝術家。他們不是孤芳自賞的群體,而是身處于人民之中。環繞他們的或是田野間辛勤勞作的老媽媽,是智慧勤勞的紡織婦女,是豁達的老村長,是戰場上英勇無畏的小戰士……通過這些人物關系建構,讓劇中人和劇外的我們都深刻感受到了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繁榮的建設時期,人民始終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始終是文藝作品的主角。
《春天》在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演出之后又重回楊家嶺,在延安大劇院接受了觀眾的檢驗。北京舞蹈學院的青年藝術家和學生們用他們的青春洋溢展現了舞蹈藝術的勃勃生機,延安觀眾也用熱烈的掌聲表達了對這部作品的喜愛與肯定。相信這樣生動的場景,也將在青年舞蹈工作者的心里埋下一粒種子,讓他們在自己的藝術人生中也走向文藝為人民的自覺。
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精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這也說明,我們強調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并不是要排斥學習和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春天》的創作以延安時期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貌為背景,大量運用了陜北民歌、嗩吶、說書、皮影、剪紙等傳統藝術元素,從中提煉出舞臺畫面,使觀眾感受到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以“破曉”這一幕為例,惠兒是一名紡織女工,她接受了新思想,拒絕父親安排的包辦婚姻,文學家也被卷入了家長里短的矛盾爭執中。編導們為此特意創作了一場夢境中的“皮影戲”。文學家和矛盾雙方化身為皮影戲中的人物,以詼諧夸張的模仿皮影的舞蹈動態,表現青年人追求美好的心愿以及與舊觀念斗爭的勇氣。這場戲受到了觀眾一致好評,傳統藝術的創新表達引發了當代觀眾強烈共鳴,說明傳統文化經過創新創造就能產生更強的現實影響和社會價值。
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該劇進一步結合現代審美與創作思維,在思想和形式上力求與當代接軌。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創作靈感和選材來自延安時期的木刻版畫。版畫這一藝術形式由魯迅先生引進和倡導,本身帶有濃郁的西方藝術風格。線條清晰、構圖新穎的西方木刻版畫,經過與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融合,反映了民族危亡、群情激奮的時代面貌,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在世界版畫領域展現出新的中國藝術的價值。版畫融匯中西的藝術道路也啟發著《春天》的創作。版畫風格的舞美成為該劇一大亮點,版畫特有的簡潔而富有力量感的線條,刻畫出人民的勞動、生活及戰斗場景,成為舞美設計的重要元素。舞蹈通過動作細節,將版畫中的故事和情感進一步具象化,使觀眾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積蓄的力量。舞蹈大開大合的肢體形態和大場面的群舞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與版畫的意境相融合,體現出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兩種藝術形式的巧妙融合與互補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共鳴,形成了“以舞入畫,以畫入舞”的舞臺表達。
無論是延安時期還是今天,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和借鑒都使中國文藝不局限于某種單一的文化背景而呈現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也要有吸收外來文化、面向世界的自信,在創新創造中融匯古今中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世界影響的藝術精品。
《春天》的創作,是對延安文藝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是對新時代文藝創作繁榮發展的生動注解,展現了新時代舞蹈工作者的擔當與追求。從延安文藝到新時代文藝,我們看到,深沉勃發的文藝力量來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激發文藝工作者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民族復興注入新的活力。廣大舞蹈工作者作為文藝界的重要力量,肩負著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使命。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應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信念,積極投身于偉大的文藝實踐中,堅定文化自信。唯有此,我們才能不斷推出更多優秀的舞蹈作品,以文藝滋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作者許銳系北京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北京評協副主席;畢琬喬系北京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