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宏闊的歷史視野、深遠的戰略考量,深刻闡釋了文藝的重大使命,創造性地回答了事關文藝繁榮發展的一系列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文藝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又讀總書記的講話,澡雪精神、疏瀹五藏。講話是指導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有序繼承和發展。講話還是一篇獨具中國古典神韻的美文,體現了總書記對于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自覺追求,即興圈點、機趣生動、入木三分,具有鮮明的中國文藝理論言說風格,信手拈來的遣詞造句、豐富用典,示范性地表現了中國氣派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講話更是一篇意味無窮的“道之文”,“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講話之“道”似簡實繁,從“文藝是什么”“文藝為什么人”“文藝該怎么辦”等多個層次展開,依次回答了文藝領域的諸多根本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體悟人情、感懷世態,心中有人民,筆下才有乾坤。藝術家要把個體的人放入眼里、貼近心里,“小寫”時向著精妙幽微處鉆研,“大寫”時朝著寬廣縱深處努力。在我的創作歷程中,寫過“一個人”執守人生的平凡與崇高(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寫過“一座碑”鐫刻英雄的犧牲與不朽(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寫過“一艘船”輝映先賢的浪漫與激情(民族歌劇《紅船》);寫過“一本日記”記下的醫護的生死時速(民族歌劇《天使日記》);還寫過“一封信”寄托的隔海的掛念與遙想(民族歌劇《僑批》)。著眼于人民中的“一份子”,讓我能落筆于生活中的小切面,從小處深扎進生活、探究細節,再向高遠處攀升精神、寄寓風骨。
郭沫若曾評說杜甫,他的偉大在于“對于人民的災難有著深切的同情,對于國家的命運有著真摯的關心,盡管自己多么困苦,他是踏踏實實地在憂國憂民”,“杜甫是一刻也不曾忘記國家、人民和政治的”。李白縱使“飄然有超世之心”,也“以最深厚的同情心敘述勞動人民和他們的悲哀的命運”。白居易因詩中表達了“對農民的關切”而備受推崇。“人民性”是詩家深沉的自覺與真誠。《尚書》言“天工,人其代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本思想是千年中華文化的赤誠執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在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時,最觸動我的不是設計者梁思成、林徽因,不是創作者吳作人、劉開渠、傅天仇、張松鶴,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曲陽石匠。他們過去雕刻王侯將相,如今雕刻“人民英雄紀念碑”,石碑與石匠之間的精神共振深深觸動著我,是恢宏偉岸的人民精神鑄造起高大挺拔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我創作的另一部河北梆子作品《密云十姐妹》也聚焦于人民的崇高精神與偉大創造。1958年9月1日,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性工程啟幕,密云水庫建設宏圖徐徐展開。回望這一光輝的時代偉業,我跟隨劇組深入生活、駐扎一線,進村采風采訪,力求與時代照面、與人民貼心。我們的目光聚焦到了“密云十姐妹”身上,這些十八九歲的芳華少女粗衫襤褸,經風雨、沐日曬,主動融入改造世界的建設熱潮,混在男人們中間喊著響亮的號子,推小車、掄風鉆、夯地基、搬土坯,與20余萬建設大軍共同筑就了青山綠水、長堤碧波。從塑造“這一個”王秀蘭,到描摹“這一群”激情、韌性、堅強、果敢的姐妹們,從熱火朝天的上世紀50年代到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大潮撲面而來的90年代,從“建水庫”到“守水庫”,密云水庫青山綠水繞京城的如歌歲月嵌入了時代、理想與生活,交織了澎湃洶涌的歷史與變革,牽引起跨越60余載的崢嶸春秋。這部劇的創作就是在女性主體精神的噴薄中,鼓舞逆流而上的斗志,實現人民精神的極大張揚與揮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歲月崢嶸,神州大地風雷涌動;時代繁花,光榮與夢想澎湃激蕩。新中國經天緯地掀起的建設新高潮,偉大人民雄姿英發描繪的嶄新藍圖都是文藝創作者取之不竭的寶貴源泉。時光流轉與空間變換從不曾影響中華文明血脈的汩汩流淌,華夏精神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有待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豐富表達。
國家京劇院作為國有文藝院團,時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多年來,劇院一直堅持“三并舉”的劇目方針,并提出改編經典名劇、經典名著的“兩改”創作思路,在以優秀新編歷史劇、傳統經典劇目展示中華文化自信自強的同時,努力聚焦人民生活、書寫時代史詩,近年來,劇院以作家、劇作家陳彥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主角》為藍本,改編創作了同名現代京劇。作品以一代名伶憶秦娥40年的人生起落、命運沉浮、情感經歷、生命啟悟引發觀眾思考,鼓勵人們在各自的人生舞臺上自覺精進成為主角。此外,我們還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的藝術使命,努力以藝術作品闡釋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如我們的新編歷史劇《納土歸宋》,選取五代十國末期吳越王錢俶順應歷史、尊奉正朔、自獻封疆、納土歸宋的歷史故事,表現維護國家統一、秉承民本思想、追尋和平安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主題,體現了國家京劇院以歷史主動精神,探尋中華民族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的創作追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建設雄安新區的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國有文藝院團的導向性、示范性、代表性作用,劇院還注重加強央地聯動,與石家莊市京劇團合作推出了京劇現代戲《雄安人家》,將雄安新區的建設者、原住民等的個體情感命運與新區的崛起發展和京津冀協同戰略及偉大時代的奮進脈搏緊密連接起來,塑造出一批鮮明的新時代奮斗者群像。新編歷史劇《故土新歸》則聚焦新疆的一段恢宏歷史,展現了名臣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壯舉,表現了中華民族以仁治疆、以民固本,追求長治久安的融合與發展,劇作在收復國土的各方較量與人物情感的跌宕中,描繪出時代風云的浩蕩,彰顯出中華兒女的昂揚斗志。
時時回眸凝目,縱觀歷史文化長河乃知來路之艱辛。層出不窮、色彩斑斕的個體創作與集體智慧集中于優秀劇目創作,10年來,我們堅持以作品表達拼搏競進的民族意志和永遠拔節向上的精神力量。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國家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論作為創作個體還是國家院團,我們推出的作品都是文化自立的實踐與文化自信的彰顯,我們珍惜、保護和利用自己的文化遺產去實現對偉大人民史詩的謳歌。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藝創作者任重道遠。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乃至文藝院團的價值也要看作品。創作者只有將目光投向祖國的山川大地,在火熱的生活中汲取營養、積累經驗,以高遠的視野、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寫出人的精神力量、集體的命運與時代的光輝,才能創作出經得起人民和時間檢驗的優秀作品,為民族復興偉業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國家京劇院院長、中國劇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