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木也:孩子的本性和天地萬物是相通的
我的媽媽不識字,她從沒有上過一天學。
如今我唯一保存下來的寫有她名字的紙張,是醫生堅持要她親筆簽字的治療知情同意書。我記得當時她像個孩子那樣捏著筆,一筆一地畫寫下自己的名字,寫得歪歪扭扭,支離破碎,這是她一生中留下的最后三個字。
——兒童文學作家 木也
然而,木也卻為不識字的媽媽寫了一本書,書名叫作《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全書由24封信組成,從第一封信“我決定要躲起來”,到最后一封信“那些東西都到哪里去了”,從天真的字母、帶翅膀的聲音,到萬物的心跳,作者以孩童的口吻向媽媽講述自己眼中充滿詩意的自然、世界與人生。
木也出生于廣東普寧,曾就讀于暨南大學和中山大學。作為一名新銳兒童文學作家,她的作品天真爛漫,清新靈動,有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鈴的韻味。她出版有《看見鹿》《飛鳥物語》《讀一首童謠,讓時光倒流》等兒童文學作品,譯有《萬物在歌唱:世界經典童謠精選》《這是我寫給世界的信:狄金森給孩子的詩》《全世界是一個舞臺:莎士比亞給孩子的詩》等書籍。曾攬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接力杯金波幼兒文學獎、小十月文學獎等國內知名兒童文學獎項。
《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是第二屆接力杯金波兒童文學獎銅獎作品。這是木也寫給媽媽的愛的告白書,母女之間純粹無暇的愛,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對世間萬物清澈的愛,是這些信箋的主題。
木也說:“在她(媽媽)的一生中,我們太少表達彼此的愛,太少深深地擁抱對方,可在這些信里,愛這個字藏在所有我提及的事物里?!?/p>
在木也看來,兒童文學會“選擇”具有童心的寫作者,兒童的視角就是“萬物與我同一”。在書中,小主人公的朋友是小鳥、蝴蝶、蜜蜂、鯨魚、海浪、星空、花朵、陽光……木也說:“孩子純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讓他們可以進入飛鳥蟲魚、花草樹木的世界,和它們嬉戲玩鬧。孩子的本性和天地萬物是相通的。”
萬物駁雜深邃的生命氣息,也經由色彩和筆觸而飄落到了書頁上。
《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由插畫師、圖畫書作者友雅擔綱設計。書封上是一片開滿鮮花的草地,一只憨憨的小熊貓在草地上收集陽光,它的手中拿著盛滿陽光的玻璃瓶,友雅說:“陽光在手中,愛在心里。”
書封打開,原來是一只大大的信封,信封里裝著給媽媽的信,這些紙頁被綠色的絲帶系在一起。友雅告訴南都記者,在繪制風格上,她采用了“彩色鉛筆風格,細膩的筆觸,概括的形態,溫柔明亮的顏色,配合作者的文風和主人公細膩、純真、豐富的內心世界”。
活潑傳神的圖畫,與文字相得益彰,讓人讀來愛不釋手。友雅說:“好的視覺呈現不是為了吸引孩子,而是從小培養他們的審美,啟發他們愛美的心,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發現愛,找到愛,體會愛。發現美,找到美,體會美?!?/p>
而木也表示,《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不僅是寫給孩子們的,也是寫給成年人的。她說:“我希望一個個孩子倚在自己小小的床上,和媽媽一起念著這一封封信,孩子的眼睛里裝著媽媽,媽媽的眼睛里裝著孩子。我希望一個個大人讀著這一封封信,回想起一生中經歷過的珍貴時刻,找回那顆純真之心?!?/p>
Q. 01
請談談您創作《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這部童書的緣起。
木也:人有兩次獲得生命的時刻,一次是呱呱墜地,一次是懂得了愛。第一次是由不得我們的,而第二次是我們由此才成了自己。寫下這本書,最初是為了留住記憶,抵抗遺忘與失去。
我和媽媽走過的每一步,至今仍在心里發出回響。我希望可以回到童年,重新變成一個孩子,再把所有的感受都和她經歷一遍。在她的一生中,我們太少表達彼此的愛,太少深深地擁抱對方,可在這些信里,愛這個字藏在所有我提及的事物里。
寫下這本書,還因為一個帶翅膀的聲音落在了我的身上。它飄啊飄,一路留下了許多印記。我想和更多的孩子與大人一起走上這條路,因為我相信,只有循著愛的召喚往前走,那才是一條最好的路。
可是,愛究竟是什么?它看不見摸不著觸不到。我無法摘下一朵玫瑰的香氣,可當蝴蝶在花朵里沉醉,我就看到香氣了。我也無法給愛下一個定義,它和花香一樣。于是在這本書里,我讓一個孩子在一封封給媽媽的信中,敞開自己內心的世界。我想讀過的人自然便能明白,填滿孩子內心最純粹的愛是什么模樣。
所有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都是要用心才能看見的,它們有萬千種形態,心是唯一的土壤。而愛就是種子,只要我們愿意去相信它,守護它,它便會一直郁郁蔥蔥地生長,從一粒種子變成一片森林。
Q. 02
在這部童書中有24封寫給媽媽的信,您怎么確定每一封信件的內容?24封信之間有什么內在的關聯?
木也:這本書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孩子生活與內心世界的萬花筒。
有的信講述孩子天真可愛的發現,有的是孩子對成人世界的想象和好奇,有的是孩子對友情的理解以及和不同的人做朋友的秘密,有的是孩子懵懂內心里小小的孤獨與哀愁,還有的信訴說著孩子如何去珍惜擁有與面對失去。
每封信里唯一相同的是,一字一句都凝結著孩子對媽媽純粹的愛,以及媽媽永遠注視著的溫柔目光。
這一封封信,我希望它們像透明的露珠那樣,映照出孩子單純而有趣的生活與幻想。因為我知道,童年的這些感受是人一生里最初的閃耀,足以照亮和撫慰后面那么漫長的路。
書中的這二十四封信也是一個孩子的所見所思由淺到深的過程。這是一個孩子從渴望愛、對媽媽完全的依戀,到發現愛、學會愛、給予愛的過程。
這也是孩子從對丑丑的東西懷有偏見,到去發現它們的可愛之處,還有希望為所有事物留下記錄的過程。是孩子從看見身邊的人與物開始,變成他能夠感受到夢、靈魂、愛這些看不見的事物。是孩子從自我快樂的小天地里,慢慢發現生活中也有黑暗和苦難,他要提起花籃去叫賣陽光的蛻變。這也是孩子在經歷了失去與告別后,逐漸懂得生命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到枝頭的領悟。
串聯起這一封封信的,除了孩子與媽媽之間愛的紐帶之外,正是孩子對于愛的學習和感受。只有懂得了愛,萬物才會開始住進孩子的眼睛里。只有孩子擁有了愛的能力,他才有可能擁有幸福,并去創造更多美好的事物。
Q. 03
《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的目標讀者群體有哪些?您希望這本書帶給他們什么?
木也: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學是不分給孩子還是大人閱讀的,因為愛與美是生命永恒的主題。所以我期盼著1—99歲的孩子和大人都能讀一讀這本書。
每個人活在這世間,都曾是孩子,每個人也都有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的媽媽。
我希望一個個孩子倚在自己小小的床上,和媽媽一起念著這一封封信,孩子的眼睛里裝著媽媽,媽媽的眼睛里裝著孩子。我希望一個個大人讀著這一封封信,回想起一生中經歷過的珍貴時刻,找回那顆純真之心。
我希望捧起這本小書的每位讀者都能感受到這本書變成一個擁抱,變成一條流淌的河,變成一片潔白的羽毛,給予他們溫暖,給予他們清涼,給予他們柔軟。當他們讀完后心想:這就是愛吧。然后他們愿意把這種感受傳遞下去。
Q. 04
在您的人生當中,曾給媽媽寫過信嗎?假如現在的您要給媽媽寫一封信,會寫什么呢?
木也:我的媽媽不識字,她從沒有上過一天學。她唯一能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還有“小”,那是我教她寫的我的小名。
如今我唯一保存下來的寫有她名字的紙張,是醫生堅持要她親筆簽字的治療知情同意書。我記得當時她像個孩子那樣捏著筆,一筆一畫地寫下自己的名字,寫得歪歪扭扭,支離破碎,這是她一生中留下的最后三個字。
她無法讀我寫給她的任何一封信,但我知道我曾寫下來的,還有那些不曾說出口的,一字一句她全都聽到了。這一生里,她給了我最寶貴的東西,她給我生存的乳汁,也給了我生活的甜蜜。假如沒有媽媽對我全然無私的愛,這一生我會多么貧窮。
她也教會了我比文字更重要的東西。
從我記事起,我便習慣了媽媽按照家鄉潮汕的風俗,拜祭神明的身影。但是直到十二年前的除夕夜,我才第一次無意中聽到了她在拜祭時的禱告:“神明保佑,四方平安?!彪m然神明并不存在,我也不信這些,但“四方平安”這四個字在我腦子里嗡地發出巨響,那一刻像是有一道光照進我的心里,也照在正跪在地上的媽媽身上。我知道了,在媽媽不識字的心里,她依然可以裝著這個天地。
也許她不知道這句話有多么大的力量,她只是在表達一種最樸素的愿望。四方平安,她祝福的是她所有認識的人,也是她所有不認識的人與遠方。
她在努力地過著日子,生活給她這一生多少磨難啊,可她仍祈求著讓這世間少些災難,多些平安。
一個最普通的人的心里也是可以裝著天地眾生的。這是那一天,我從媽媽的禱告里懂得的。
Q. 05
您是怎么走上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您的文字詩意、空靈,充滿童趣的想象,這樣的寫作風格是如何形成的?您受到過哪些文學前輩的影響?
木也:是小鳥把我帶到兒童文學和詩歌的世界里的,因為它們同樣純粹、天真。
回想起來已是十年前了,那個傍晚我經過一處小湖,一只戴著小黑帽、掛著紅耳環的小鳥從我身邊掠過。她銜著一枚小紅果,飛過落滿夕陽的湖面。
唧唧啾啾,吃完了紅果子的她歪著小腦袋開始唱歌。我欣然提筆,寫下一首和她一樣稚嫩而單純的小詩。
有的作家風格是刀子,有的是棉花,有的如裂帛,有的是金石。面對生活里的黑暗和殘酷,有的人用刀劍一樣的語言和它對抗。有的人用花和星星,用柔軟,對所有的痛苦都報之以歌。
我對那些穿過生與死,只給它們冷冷一瞥的騎士心存敬意,然而當面對樹林里分出來的這兩條路,我選擇要走的是花朵和星星的道路。
我想,我們的心都有一根弦,只有合適的琴弓才會讓它發出聲響。當我們遇到那些文字的時候,靈魂會為之一顫,我們很快就能認出彼此。對我而言,這樣的作家,是李白和東坡,是曹雪芹和莎士比亞,是安徒生和圣??颂K佩里,是希梅內斯和博爾赫斯,是狄金森和金子美鈴……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里,都陪我走過或長或短的旅途。我一直在這些巨大靈魂的庇護下,因為有他們的存在,無數幽暗時刻我依然能感受到被祝福。
在文學的星空里,這些偉大的靈魂如同星辰在照耀,而我像螢火蟲一樣,為自己也能給這長夜添一點微光而覺得幸福。
Q. 06
作為一個童書作者,是否需要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天真的心?您會經常用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嗎?這種視角有什么不同?
木也:就像《小王子》發出的那句提醒一樣:孩子們!當心猴面包樹??!我也時常會在內心提醒自己:嘿,你可千萬不要變成一個“蘑菇”啊!
誰也無法避免,“終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所有愛過的東西?!碑斈愕男牟辉诤⒆踊蛘呷绾⒆右粯痈蓛艉唵蔚氖挛锷?,就必定會離他們越來越遠。
我發現,兒童文學會像選擇“靈魂的伴侶”那樣選擇寫作者,它要求你必須一直保持那顆童心,若不然它就會把門緊緊關閉。許多東西都可以作偽,唯獨兒童文學不可以。
是有這樣一直保持著童心的人的,就像我接觸過的金波老師,他已九十歲,然而他這一生都活在詩與童話的純凈世界里,一直保持著天真之心。還有許多兒童文學作家前輩,也都是寫了一輩子,用各自的方式創造著。
對我來說,兒童的視角就是萬物與我同一。孩子純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讓他們可以進入飛鳥蟲魚、花草樹木的世界,和它們嬉戲玩鬧。孩子的本性和天地萬物是相通的。
比如把一座金山放在一只蟲子面前,它的腳步絲毫不會放緩,它會繞過去,還覺得這堆東西太擋路了。一只雄癩蛤蟆只會夸獎另一只雌癩蛤蟆真美麗。一個國王擁有再多的權力,也無法命令一只夜鶯給他歌唱。
成人眼中的金錢、外貌、權力……在這些小動物和孩子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東西。孩子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舉動,全都由最真實的內心出發。他們是憑直覺來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而大人卻往往帶著利益是非的判斷。許多時候,這些“一無所知”的孩子比有許多知識的大人更有智慧。
孩子還會讓每一件事物都褪去附加的累贅,讓它們 “成為自己”,比如在孩子眼中,洞是用來挖的,欄桿是用來滑來滑去的,樹是用來繞著圈兒跑的,柵欄是用來鉆進鉆出的,小水洼就是用來撲通跳的。一切尋常的事物,都會被他們賦予不一樣的色彩。在一朵小花上有一個小人國,在一處小水洼里有一個大海,在一粒沙子里有一個沙漠。
學一學兒童的視角,可以讓我們多體驗幾次不同的生命,比如像法布爾那樣以一只蜜蜂的方式活過,像希梅內斯那樣以一頭驢子的方式活過,像夏目漱石那樣以一只貓的方式活過……
也許有一天,當你走到一條路的盡頭,一堵墻出現在那里,你感到那么絕望??蓪τ谖浵亖碚f,對于藤蔓來說,眼前其實還有一條垂直向上的路。
在生活中,我們也許不時會有這樣的時刻,以為無路可走了,可也許換一只昆蟲的視角來看,一只鳥的視角來看,路一直都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