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車進站》到《午夜巴黎》:“浪漫之都”巴黎的光影往事
當地時間7月26日,第33屆夏季奧運會在法國巴黎盛大開幕。法國是電影的誕生地,巴黎又常被稱為“電影之都”,自然而然,開幕式上的電影元素俯拾即是。從短片內容到現場場景,能看到多處對影史上著名法國導演及其作品的致敬,從黑白電影到彩色動漫,巴黎這座城市與電影跨越百年的深厚淵源,在這場開幕式中被重新演繹,綻放光彩。
奧運光影中的巴黎記憶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2024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眾多法國電影元素點綴其間。開幕式開頭短片里,法國足球運動員齊達內來到熱鬧的巴黎市區,車流行駛在圓形廣場上的畫面,致敬了法國喜劇導演雅克·塔蒂1967年拍攝的《玩樂時間》。話題討論度最高的三人奔跑場景,致敬法國新浪潮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1962年拍攝的《祖與占》,在巴黎街頭奔跑的鏡頭帶來了自由、浪漫的“法國印象”,法國新浪潮的經典與叛逆迎面而來。
伴隨在巴黎大皇宮響起的《馬賽曲》,十座女性雕像在塞納河畔緩緩升起,其中出現了愛麗絲·蓋伊的名字,她是法國電影先驅,1896年,她執導的電影《甘藍仙子》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敘事電影。
當扮演“刺客信條”的跑酷火炬手進入奧賽博物館后,一輛火車作為轉場鏡頭沖破了光影與現實的隔閡。這個場景致敬了電影發明者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利用“活動攝影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批電影,這一年成為世界電影的誕生年。
火炬手避開火車,穿越到戶外塞納河,手持奧運火炬點燃了熱氣球,這個場景致敬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長篇小說《八十天環游世界》及其改編電影。飛入太空的熱氣球又帶出右眼被火箭擊中的月亮,意在致敬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1902年拍攝的《月球旅行記》,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跟著熱氣球,又看到孤獨的小王子,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埃克斯佩里在1942年寫成的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小王子》,它的經典文本也被多次搬上銀幕。
接著鏡頭給到水下世界,看到一群動漫《神偷奶爸》里的小黃人,法國導演皮埃爾·柯芬是《神偷奶爸》的導演之一,開幕式復現了《蒙娜麗莎》被盜事件,最終謎底揭開,竊賊正是小黃人,法國經典畫作與經典動漫IP的夢幻聯動,彰顯出了法國文化的多元與浪漫。
塞納河畔的月光女騎士形象引人注目,這借鑒了影片《101夜》中騎馬的法國女英雄圣女貞德。《101夜》是1995年為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而創作的一部紀錄片,這部影片也被稱為瓦爾達個人化的影像電影史。
取景地里的巴黎風情
除了奧運開幕式上表現的經典影片,還有許多經典影片以及近年來上映的電影,也都與巴黎有關。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1956年,由讓·德拉努瓦執導的法國電影《巴黎圣母院》上映,電影以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為中心展開多個愛情故事。2012年,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傳記片《雨果》,盡數展現巴黎圣母院的恢弘莊嚴。“愛在”三部曲第二部《愛在日落黃昏時》中女主角塞琳娜經典發問:“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沒想到,2019年巴黎圣母院發生了火災,三年后導演阿諾以此為背景拍攝了電影《燃燒的巴黎圣母院》,再現了這場震驚世界的災難及其背后的故事。
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盧浮宮被譽為“萬寶之宮”。2006年朗·霍華德導演的懸疑片《達·芬奇密碼》,講述了一樁盧浮宮博物館的謀殺案,蘭登和索菲在博物館內的調查和推理過程都在盧浮宮內拍攝。2001年,薩羅米拍攝的《盧浮魅影》講述了盧浮宮中的鬼魂進入人類身體后,在博物館偷盜古埃及寶物的故事。此外,《徐悲鴻》《臉》等電影也曾在盧浮宮內取景。
紅磨坊位于蒙馬特高地腳下,標志性建筑是屋頂上四扇閃爍紅光的大葉輪風車。2001年,巴茲·魯赫曼執導的著名歌舞電影《紅磨坊》就拍攝于此。
“香榭麗舍”大街被譽為“巴黎最美麗的街道”,《午夜巴黎》《情定巴黎》《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等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莎士比亞書店是位于巴黎五區的一家獨立書店,這是文藝片導演尤其鐘愛的取景地點之一,《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巴黎》等都曾在此地取景。
2001年熱內執導的電影《天使愛美麗》中,巴黎圣母院、雙風車咖啡館、地鐵阿貝斯站、圣馬丁運河、圣心大教堂、巴黎東站等逐一出現,這些巴黎地標讓電影融入地道的法式風情。巴黎奧運開幕式短片中,曾在《天使愛美麗》中飾演水果店員的賈梅爾·杜布茲,手持火炬與運動員齊達內同框。
浪漫之都的雋永戀曲
“浪漫之都”巴黎是一座充滿風情與魅力的城市,無論是黑白錄像還是現代電影,都能看到愛情故事與法國電影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以愛情為主線的電影,還是借助愛情故事探討更為深刻話題的電影,都曾在巴黎留下獨有的痕跡。
提起愛情片,最經典的老電影當數1956年由讓·德拉努瓦執導的電影《巴黎圣母院》,電影主要講述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和吉卜賽女孩的愛情故事。1991年,由萊奧·卡拉克斯執導,朱麗葉·比諾什和德尼·拉旺主演的愛情文藝片《新橋戀人》以巴黎的新橋為背景,展示了愛的復雜性和多面性。1995年,勞倫斯·卡斯丹執導的愛情片《情定巴黎》,講述了一位美國女子在巴黎意外獲得一份工作的同時,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愛情的故事,巴黎的浪漫氛圍和經典地標為這部電影錦上添花。
此外還有1972年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1989年蕭潮順執導,張國榮、張曼玉、鐘楚紅主演的愛情電影《日落巴黎》等電影,也都以巴黎為背景講述了不同的愛情故事。
進入21世紀,發生在巴黎的浪漫愛情故事依舊層出不窮。2003年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愛情片《戲夢巴黎》上映。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的“愛在”三部曲的第二部《愛在日落黃昏時》于2004年上映。
2011年,伍迪·艾倫執導的《午夜巴黎》里,男主角吉爾攜未婚妻伊內茲來巴黎度假,卻在一系列奇幻的經歷中迷上了巴黎的“黃金時代”,與歷史上的文學巨匠和藝術大師相遇,并對一位名叫阿德里亞娜的女子產生了情愫。
由讓·雅克·阿諾和王菁聯合執導,鄧超和伊能靜主演的愛情片《巴黎寶貝》、由皮埃爾·沙爾瓦多利執導的法國喜劇愛情片《真愛無價》、由約翰·杜根執導的愛情戰爭片《巴黎煙云》等,也都是以巴黎為背景的愛情電影。
洞穿人性的名著改編
電影的出現為人們閱讀名著經典提供了新的載體,法國眾多文學藝術作品為電影改編提供了豐富的空間,法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導演打開法國名著,嘗試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原著的經典情節和深刻主題。除了前文介紹過的《巴黎圣母院》,還有許多法國作家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它們以原著的深厚內涵為底色,將人們熟知的故事搬上銀幕,讓偉大的故事以光影的形式流傳與保存。
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被譽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1958年,法國導演勒沙努瓦將其改編為電影,電影展現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2012年,導演湯姆·霍伯將其改編成同名音樂電影,再現冉·阿讓的經歷,貫穿始終的音樂元素為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聽體驗。
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亞歷山大·大仲馬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在1961年被搬上大銀幕。大仲馬之子小仲馬的著作《茶花女》,也在1936年被喬治·庫克拍攝成電影,圍繞著巴黎風塵女郎瑪格麗特與阿爾芒之間的愛情展開一系列故事。
福樓拜的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也于1991年被改編成電影,電影由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核心成員克勞德·夏布洛爾執導,伊莎貝爾·于佩爾主演,講述了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艾瑪·包法利夫人追求愛情和幸福,卻最終走向毀滅的故事,展現了愛瑪的悲劇命運和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