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毒藥Hebenon到底是什么
莎劇《哈姆雷特》中老國王中毒而死,觀眾和讀者都很想知道,這毒藥到底是什么?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場中,老國王的鬼魂告訴王子哈姆雷特自己被弟弟克勞狄斯用毒藥害死的整個過程:當我按照每天午后的慣例,在花園里睡覺的時候,你的叔父趁我不備,悄悄溜了進來,拿著一個盛著毒草汁的小瓶,把一種使人麻痹的藥水注入我的耳腔之內,那藥性發作起來,會像水銀一樣很快地流過全身的大小血管,像酸液滴進牛乳一般把淡薄而健全的血液凝結起來;它一進入我的身體,我全身光滑的皮膚上便立刻發生無數皰疹,像害著癩病似的滿布著可憎的鱗片。這樣,我在睡夢之中,被一個兄弟同時奪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朱生豪譯、吳興華校,《哈姆雷特》,第2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一個盛著毒草汁的小瓶”原文是with juice of cursed hebenon in a vial。這里的hebenon到底是什么?查《牛津英語大詞典》,這個字還有其他兩種拼寫法:hebon,hebona,詞典解釋說:莎士比亞和克里斯托弗·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給含有毒汁的某種植物所作的命名。(Names given by Shakespeare and Marlowe to some substance having a poisonous juice.)
關于這個字,莎學界歷來說法不一。根據我手頭所有的《哈姆雷特》英文注釋本,大致有這樣一些解釋:Grey認為這個字應該寫作henebon或者henbane,具有麻醉作用,用多了會中毒。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所著《自然史》早在1601年就出版了英譯本,譯者是P.Holland,莎士比亞對此很熟悉。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說用這種植物的籽榨出油注入耳朵會損傷人的理智。Douce與Singer均認為這個字是ebony,即烏木,但被Moberly所否定,他認為烏木的果實往往可以食用,不適合用來制作毒藥;不過henbane倒是一種強烈的麻醉性毒藥,但它被灌進耳朵后并不會出現“癩病似”的癥狀。E.K.Chambers指出,根據一位名叫Brinsley Nicholson醫生的研究,這個字是yew,即紫杉,當時人認為它能使人的血液凝結,從而產生皮膚上的惡癩,即“可憎的鱗片”。Thompson and Taylor指出,這種毒殺方法沒有真正的效驗。G.R.Hibbard認為莎士比亞使用這個字極有可能借用了馬婁《馬耳他的猶太人》一劇中the blood of Hydra,Lerna’s bane,/The juice of hebon,and Cocytus’breath.(3.4.97-98)。Rylands認為莎士比亞也許指的是henbane或者ebony或者yew。Spencer則認為莎士比亞和他同時代的人都不確定這是種什么毒藥,他推測極有可能是henbane,他還進一步指出從耳朵里灌入毒藥是傳說中意大利人的方式,但根據醫學權威人士的說法這種方法并不能奏效。還有一些莎學家只說這是一種有毒植物,比如David Crystal則只是簡單地說明hebenon是一種有毒植物(身份不明):a kind of poisonous plant(of uncertain identity)。
那么,這個字譯成中文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來看看《哈姆雷特》的幾家漢譯情況:除了上述朱生豪譯為“毒草汁”外,孫大雨譯為“紫杉汁”(他把hebenon理解為yew),梁實秋譯為“毒汁”,林同濟譯為“烏木汁”(他把hebenon理解為ebony),卞之琳也譯為“烏木汁”,黃國彬譯為“天仙子毒汁”(他把hebenon理解為henbane),王宏印譯為“毒藥汁”。
根據上述莎學家們的考證,我認為《哈姆雷特》原文各種版本中的這個字,無論是寫作hebenon還是hebon或者hebona和henebon,解釋成ebony烏木,yew紫杉,或者poisonous plant毒草,都不夠確切,比較能讓人接受的是henbane天仙子,因為它具有麻醉作用,過量使用會導致中毒。查《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天仙子”條可知:天仙子原產英國,野生于荒地和垃圾堆上,其籽含有麻醉成分,可用來制作麻醉劑,臨床上用量不易掌握。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收有這個字,除了“天仙子”釋義外,還用了一個植物學專門術語“莨菪”。《現代漢語詞典》里對“莨菪”的解釋是:有毒,全草入藥。
清代官員、科學家吳其濬所著《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一書(當代作家汪曾祺對此書評價甚高,在寫于1983年的短篇小說《星期天》中,人物“我”“看《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這是一本很有趣的著作,文筆極好。我對這本書一直很有感情,因為它曾經在喧囂歷碌的上海,陪伴我度過許多閑適安靜的辰光”。他還在一篇文章中說:“吳其濬是個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讀書人?!保┲袑Α拜馆小庇性敿毥忉專抻谄?,擇其要點以說明:“一名天仙子,其毒有甚,古方以治癲狂?!f時白蓮教以藥飲所掠民,使之殺人為快。與李時珍所記妖僧迷人事相類,疑即雜用此藥。”無疑,“莨菪”是一種麻醉性毒草。吳其濬還引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記載,“莨菪”可以用來為孕婦催生:“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生子),召意(淳于意),意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又舉南朝宋雷敩所著《雷公炮炙論》所說“莨菪”有大毒,舉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所言:“莨菪葉圓有光,誤食令人狂亂,狀如中風。”針對文獻中對“莨菪”藥性的不同記載,吳其濬評論道:“觀淳于意以莨菪藥令人乳,則斷非發狂之藥無疑?!彼€對古書中所記的藥方用“莨菪”入藥,發出疑問并評論道:“諸方或丸或煎,豈有病雖大毒亦能受耶?然吾不敢信也。”最后,吳其濬根據《山西通志》描述了“莨菪”的產地、形狀、性能:“莨菪子始生海濱川谷及雍州,今寧武多有之。莖高二三尺,葉似地黃、王不留行、紅藍等,花紫色,莖有白毛,結實如小石榴,最有毒。服之令人狂浪,故名莨菪。按太原山中亦多產……花罷即結實,其子微甜,小兒誤食輒瘋?!笨磥恚昧恕拜馆小焙筮€會令人發瘋。不過,吳其濬說即使人服用后發了瘋似也不要緊,“俗亦不甚怪,經一兩月藥性解,則瘋已如平人云”。
汪曾祺曾經說過:“中國的許多筆記是學者散文?!薄吨参锩麑崍D考長編》就是以植物學內容為主,觸類旁通廣泛涉獵的一部學者散文筆記,讀來頗為有趣。其實,我們如果靜下心來逐字逐句地細讀《哈姆雷特》,這同樣也是很有趣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