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差點當了海軍
1898年5月,魯迅最初考取江南水師學堂試習生,“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這所學校1913年更名為海軍軍官學校,1915年又改名為海軍雷電學校。魯迅自己講過這個故事:“我也曾學過海軍,現在知道的人是很少了,一般人都以為我僅學過醫學,校名雷電,實習時卻只能在內艙機器間中,后來知道只有福建人才可在艙面甲板上工作,外省人一律只好管理機器間。照這樣子下去,等到船沉了還鉆在里面不知道呢!所以我就不干了。”
在科舉制度時代,讀書考取功名才是正路,而讀洋學堂學習洋務會被社會上的人們認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因此會被人奚落排斥。1897年在紹興由徐樹蘭開辦的“紹郡中西學堂”,其中有洋文與算學課程,就成了全城的笑柄。魯迅在《俄文譯本序及作者自敘傳略》中寫道:“S城人的臉已經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總得尋別一類人們去,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
魯迅毅然離家,投入學習現代科學的學堂。在這學堂里,魯迅初次知道世界上還有格致(含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外語學的是英語,漢文作文的題目也與軍事有關,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論》《潁考叔論》《云從龍風從虎論》《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論》等。
魯迅年輕時身體很靈巧的。南京水師學堂院子里有一個埋在地上的桅桿,很高。魯迅很喜愛那桅桿,在《瑣記》中曾講過:“并非如‘東鄰’的‘支那通’所說,因為它‘挺然翹然’,又是什么的象征。乃是因為它高,烏鴉喜鵲,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盤上。人如果爬到頂,便可以近看獅子山,遠眺莫愁湖。”魯迅在那里讀書時,喜歡爬上去,他說在桅桿上面可以順便看一看四處的風景,人在上面還可以做各種造型,比如“鳳凰展翅”之類,即使掉下來也不要緊,因為下面有一個大網接著。魯迅在礦路學堂時還喜歡騎馬,曾因騎馬跌傷過,但最終他學會了跑馬。表現出魯迅從來就有一種堅韌的性格。
魯迅回憶在水師學堂讀書時的情形:剛進學校時只能做三班生,待遇是臥室里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兩塊,而頭二班學生待遇是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塊。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決非只有一本‘潑賴媽’和四本《左傳》的三班生所敢正視;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總不能走出他之前”。魯迅稱他們為“螃蟹式的名公巨卿”。魯迅在教育部工作時,“竟在教育部的破腳躺椅上,發見了這姿勢,然而這位老爺卻并非雷電學堂出身的,可見螃蟹態度,在中國也頗普遍”。這種螃蟹態度,魯迅描述得真是形象而深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