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光華:以現實+科技的“硬核”敘寫家國情懷
近年來網絡作家銀月光華先后創作了《大國盾構夢》《智能覺醒》《大國藍途》等多部網絡文學作品,《大國盾構夢》獲第一屆七貓中文網現實題材征文大賽最佳IP潛力獎。《智能覺醒》入選2022年上海市作家協會現實題材重點創作項目(網絡文學)。《大國藍途》入選2023年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獲第三屆七貓中文網現實題材征文大賽“金七貓”獎。他的小說突破了以往“行業文”“年代文”的類型限制,敘寫中國高新科技的開拓與發展,將人物命運融入時代變革之中,探索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寫作。通過嘉賓之間的對話,讓讀者了解他如何在“現實+科技”的賽道上深耕,塑造中國幾代科學家的形象,創作出有家國情懷與讀者共情的“硬核”小說。
銀月光華創作的網絡文學作品《大國盾構夢》《智能覺醒》《大國藍途》,突破了以往“行業文”“年代文”的類型限制,敘寫中國高新科技的開拓與發展,將人物命運融入時代變革之中,探索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寫作。制圖:張繼
體現人物個性魅力與時代氣息
記者:《大國藍途》生動展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水下機器人研發的奮進歷程:從機器人研發項目上馬、對外交流引進技術,到人才培養自主研發、積極創新的全過程,構建了人物成長與時代發展,現實新貌與歷史沿革相互滲透的宏大文學場域。小說直面現實題材,展現時代跨度。你在創作之前作了哪些準備,寫作過程中的難點是什么?
答:創作《大國藍途》之前,我曾寫過關于機器人和AI的創業故事,為這部作品打下了基礎,包括《大國盾構夢》《智能覺醒》都有賴于前作的積累。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從中國知網下載過很多專業論文。小說寫作過程中,技術問題較難。這部小說能夠成功最大的仰仗就是科技工作者始終如一的堅持,敢為天下先的奮斗精神,以國家強大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兩代科學家的事跡足夠感人,我再藝術加工就是非常好看的故事。
記者:《大國藍途》塑造了幾代中國科學家、科技人才的人物群像,你塑造的人物有原型嗎?每一代科研人員面臨著不同的時代境遇,經歷著不同的人生之路,又有著同樣科技報國的情懷。你如何塑造不同代際的科研人員?在這些作品中,你自己較為滿意的人物是誰?
答:小說中的兩代科學家都有人物原型,第一代科學家自上世紀70年代就為中國機器人事業奔走,他們遭遇很多困難和坎坷,在改革開放后的出國訪問中,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心里立下趕超先進水平的誓言。十五年后,中國第一代工業機器人上線生產,此后開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第二代科學家的原型曾經留學德國,當他在德國的項目結束后,就主動回國參與科研,在最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成果。這些情節在小說中都有體現,還有很多生活化的細節也參考了原型人物的愛好。我對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并不陌生,大部分時間是親歷的,以人物原型為基礎,敘寫他們在時代發展中的奮斗故事,這樣的人物形象就會生動。通過深入生活,我多有感悟,科研人員并不是刻板的個性、格式化的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大國盾構夢》里的嚴開明是軍人出身,堅毅果敢無所畏懼;《大國藍途》里的康承業是知識分子出身,有眼界有格局,但也有知識分子的局限性;《智能覺醒》中的江倫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眺望世界的新一代,他有乘風破浪的勇氣,但也有他的迷茫。人物是小說的靈魂,我塑造過很多科研人員形象,根據人物不同的時代、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現個人魅力的同時,體現時代氣息。我是一名退伍兵,更喜歡擁有軍人氣質的嚴開明,《大國盾構夢》成書較早,代入我的個人情緒較多。
“我的創作生涯與上海不可分割”
記者:請談談《智能覺醒》的寫作緣起?你創作了多部現實題材科技行業的“硬核”小說,你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平衡現實與想象的關系;科技含量、科學依據與人物塑造、故事吸引力的關系?
答:我寫作的故事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本書的完結可能是另一本書的開始,我也從事科幻題材的創作,從科技到科幻可以形成更完整的小說世界,包括幾本書中同時出現的“東南交通大學”、江倫的ASS公司、智能盾構和水下機器人。每一本書的創作,也是我個人的成長,知識越積累越多,運用起來也越嫻熟,這才是我不斷深耕機器人、人工智能和科幻小說的原因。
記者:你用了多長時間完成對線上《智能覺醒》的修改?作了哪些重要修改?你如何看AI寫作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如何理解網絡小說的“網感”與線下出版作品的差異?如何考慮將現實題材與網絡小說的“網感”寫法結合起來?
答:《智能覺醒》是我修改得最多的作品,全篇幾乎被我重寫,整個故事除了內核保留之外,我將人物性格、人物關系都作了重新梳理,修改時間僅用一個多月,我平均每天改寫一萬余字,因為出版任務急,也因為AI應用使我的修改速度加快。目前AI寫作還缺乏創造力,文字生硬,但不妨礙人與AI的相互補充來推進寫作。AI還不能代替人去寫作,但可以極大地幫助寫作者。未來AI寫作會不斷進化,所以保持創新性是寫作者唯一能把握的技能。將網絡小說改成線下作品,在現實題材領域差異不大,我在魯院學習期間與同學們探討過現實題材如何與網絡小說結合,其實現實題材小說也是存在“爽感”的。所謂“網感”是對網絡梗和現代流行元素的融入,融入好了,“網感”自然就出來了,網絡作品在出版過程中,出版社編輯對一些作者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會提出修改意見,網絡作家可以吸收建議,將線上文字與線下文本兩者有機結合。
記者:《智能覺醒》入選上海市作家協會現實題材重點創作項目(網絡文學),小說以上海臨港為故事背景。你的家鄉在遼寧沈陽鐵西區,你對上海的高新技術發展很了解,你對上海城市文化、上海城市形象、上海人,有怎樣的理解?今后還會創作以上海發展為背景的小說嗎?
答:我參觀上海張江高科后,引發靈感創作了《智能覺醒》和《大國藍途》。我曾實地走訪過臨港,對高新區有了直觀的印象,書中多次出現“滴水湖”場景,我也多次描寫臨港風光,幾年前上海臨港就已經實現了無人公交和無人貨運。我對上海有著很深的印象,我曾經在上海做過七個月的調研,走訪過上海的馬路、弄堂、科創園區,這是一座令人著迷的城市,上海以獨特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吸引著不同地域的人來到這座城市。我的創作生涯與上海不可分割,不論過去還是未來。
記者:你的作品在七貓現實題材征文大賽中獲獎,隨著作品出版和廣受關注,對你的個人寫作有怎樣的影響?通過這些年來的潛心創作,你對作品的打磨和修改,感覺自己的寫作在哪些方面有了提高?你對提升現實題材創作水平、類型文學的精品化有著怎樣的思考?
答:獲得“金七貓”獎之后,我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修改《智能覺醒》時,我不敢有絲毫馬虎,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目前《大國藍途》出版在即,各項榮譽越來越多地聚焦到本書,我不能重復以前作品的套路,而對自己提出了跨越式提高的要求。我在修改《智能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過去寫作中存在很多問題,今后寫作力求在開篇便設計好完整的小說結構。提高現實題材的創作水平,推動精品化,我認為應該首先考慮讀者,所謂精品不是自詡的,必須是讀者喜聞樂見的,讓讀者在閱讀中輕松娛樂的同時,引發共情和思考。運用網絡文學的手法去描寫現實題材,能夠讓精品為更多讀者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