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蕩墨爾本:最科學的是航天,最浪漫的也是航天
不久前,《筑夢太空》入選2024年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科技科幻主題)。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認為,這部作品不僅反映了中國航天的成就和科技發展,也展示了科幻創作發展的新趨勢和動向。
飄蕩墨爾本畢業于廈門大學、墨爾本大學,傳播學博士,長期專注于現實題材創作。“為航天的每一次感動,都飽含了我為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的自豪。”圍繞《筑夢太空》的訪談中,這位閱文集團簽約作者暢言了她的創作初衷、思路和寫作追求。
記者:在深入探討你的作品《筑夢太空》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你以往的創作。你似乎偏愛從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職業領域汲取創作靈感,例如調香師、馬術等領域;同時,作品中也不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注。你個人興趣涉獵領域很廣泛,你是如何踏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并從現實題材轉向科幻文學創作的?
答:我成為網絡文學作者的過程,可以追溯到一個非常具體的日子——2017年元旦。那天,我立下了成為作者的志向。隨后的第二天,即1月2日,我購置了筆記本電腦,并在起點中文網注冊了作家賬號,從而開啟了我的寫作生涯。這一行動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將長期以來的寫作愿望付諸實踐。
早期作品多聚焦于一些小眾職業的故事,例如我的處女作《邂逅調香師》便是圍繞調香藝術展開,而《一刻鐘情》則講述了鐘表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故事。選擇這些小眾題材,部分原因是我熱衷于追劇,但發現電視劇中的職業選擇相對有限。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我盡可能地展現生活中更加多樣化的職業面貌。
展現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寫作的初衷之一。《極光之意》和《一刻鐘情》都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為背景。《極光之意》描繪的是中國木拱橋的傳統營造技藝,這一靈感來源于萬安橋被燒毀的新聞。然而,這并非我的首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小說。我身邊有一位鐘表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他的家族三代人都致力于鐘表的維修和收藏。自然而然地,從身邊的人物和故事中汲取靈感,創作了《一刻鐘情》。
至于轉向科幻題材的創作,《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等科幻電影的間接影響很大。我追著讀了《星際穿越》等不少相關科普讀物,書里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蟲洞等難以理解的科學概念,并涵蓋了影片中許多場景背后的科學知識。優秀的科幻電影往往有科學家的深度參與,它們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推導出許多超前的科學設定,尤其是將科學理論轉化為視覺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科普讀物的作者基普·索恩在電影上映三年后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中的“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概念,也讓我感到非常浪漫。
記者:你之前提到,科學家參與電影創作,為科幻作品提供了專業性。而讀者對你作品中的專業性評價常常是“硬核”。例如,在《筑夢太空》中,你提到出生在火星的人類由于重力條件與地球不同,會出現上半身更加粗壯、下半身更加細小的特征。類似這樣讓人增長見識的細節在書中隨處可見。請問你是如何為科幻創作進行知識儲備的?
答:很高興你注意到了這些細節。小說中還有另一個細節,即由于火星大氣中的塵埃散射掉了太陽光中的紅色光,導致從地球看火星呈現出紅色,而移民到火星的人類看到的太陽則是藍色的。這些小細節來源于我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科普知識,雖然這些知識在平時可能看似無用,但在寫作時它們自然而然地涌現了出來。
然而,僅憑日常積累是不夠的。為了創作科幻小說,要進行大量的采訪,包括航天領域的專家和深空探測實驗室的科學家。無論是年長的科研工作者還是年輕的學者,我都會詢問他們對未來世界的看法。我發現,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專注于自己的專業領域,很少對未來進行預測,但他們偶爾的一些見解依然能為我帶來靈感。例如,我曾詢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空探測實驗室的負責人,是否有一些科研項目非常困難,但外行人一聽就能理解。負責人回答說,可能是數字太陽系。我原以為數字太陽系是關于太陽系的圖形或數據資料庫,但在進一步詢問后,我了解到這是要建立一個預測太陽系內各個星球地殼運動、磁場變化及未來趨勢的模型,其運算量和工作量之大令人震撼。因此,在《筑夢太空》中,我構思了一個類似數字太陽系的概念,這是有現實科學依據的,只是在科幻的方式下提前實現了。我認為,新的作者若想走上科幻創作之路,不妨從研究或訪談中尋找科幻靈感和科學依據。
記者:科幻文學將數字太陽系等前沿科學研究領域介紹給了廣大讀者,發揮了很好的科普作用,這正是科幻文學的魅力之一。你之前提到了《星際穿越》,許多人認為在科幻的外衣下,這部電影的底色是父女親情之間的關系。而你的小說中也涉及了在橫跨不同星球的背景下,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這與你以往處理現實題材小說中的人物情感有何不同?
答:在科幻作品中,我同樣注重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在創作《筑夢太空》之前,我已經意識到自己所書寫的親情和愛情的感悟,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我個人的認知和觀念。因此,我面臨一個難題,即如何創作出新穎的內容。在一次與朋友的閑聊中,他提議:“何不嘗試寫一寫異星之戀,比如在不同星球間談戀愛?”
于是,在這部作品中,女主角的父母是一對異星戀人,一個駐守在月球,一個去了火星試驗基地。在這樣的設定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愛而不得、異地戀等情感糾葛,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當愛情跨越星球,那些距離和時間的障礙,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相信,無論是科幻還是現實題材,人物之間的細微情感都是打動讀者的關鍵。
記者:非常同意。我注意到《筑夢太空》中有不少對未來社會形態的設想,能否談談你在這方面的創作思路?
答:在我的科幻世界里,未來社會并非基于末日或逃離地球的設定,而是基于現在的地球很美好、未來的地球將更加美好。對于讀者討論的一些類似《楚門的世界》的科技倫理問題,我都相信科技發展將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決現有問題。總的來說,我持樂觀態度,相信科技將為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記者:從你的作品中,我們確實能感受到你的樂觀和積極向上,也能感受到你對中國航天的熱愛。你能否為今后投身網絡文學創作的新作者談談,如何從時代的變化、中國的進步、人民的呼聲中提煉主題,為讀者提供精品內容?
答: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有些宏大。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能夠遇到商業航天這樣的題材,并為之創作一個故事,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幸運。
在采訪這本書中男主角原型的時候,我問他:“你為什么喜歡航天?”他當時愣了大約15秒,然后反問我:“那你告訴我,誰不喜歡航天?”這一問,讓我愣的時間比他更久。我回想起自己在新聞畫面中聽到01(洞幺)指揮員喊點火時,會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我為什么會那么激動?為什么會那么心潮澎湃?
在我看來,最科學的是航天,最浪漫的也是航天。你越是接近它,就會越熱愛它,越會沉浸其中。幸運的是能生活在這個蒸蒸日上的國家,能夠親眼見證中國航天的發展。為航天的每一次感動,都飽含了我為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的自豪。
記者:對時代抱有熱情,筆下自然就能回應時代的呼喚。我注意到你的不少作品已經簽下了影視版權,能否談談你對文學與影視聯動的看法?以及你對未來的創作有何計劃?
答:我認為影視與網絡文學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對于網絡文學作品來說,影視化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于改編影視作品,我認為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應急于求成,我更愿意專注于創作本身。
對于下一步的寫作計劃,《筑夢太空》將是一個系列作品。我目前正在準備探訪相關單位,積累新的創作素材。在未來,我將繼續深入探訪各個領域,尋找更多可挖掘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