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軍事題材電影的創新與傳播
全媒體時代,隨著創作理念的更新和傳播方式的迭代,軍事題材電影也與時俱進,煥發出全新風貌,涌現出如《紅海行動》《守望相思樹》《長津湖》《狙擊手》《長空之王》《志愿軍:雄兵出擊》《維和防暴隊》等一批優秀作品。它們有的回望歷史,用當代視角挖掘崢嶸歲月里可歌可泣的光榮故事;有的關注現實,以嶄新手法描繪新時代軍事發展的壯觀圖景。這些充滿熱血、勇氣、智慧的中國軍人、中華兒女形象,通過移動融媒矩陣的多維傳播和塑造,獲得了線下線上觀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強烈共鳴和熱烈反響,為中國軍事文藝守正創新提供了有益啟示。
重申集體主義至上的價值觀
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重維度的影響,中西方文化傳統間的差異性之一體現在一種“人在集體中”的集體主義和由“征服-構造”作為基本邏輯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團結奮斗”從根本上說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凝聚問題,指向社會成員“個體意識”與“集體屬性”的和諧互動。軍事題材電影無疑是承載這一精神的優勢載體。在《狙擊手》中,導演張藝謀垂向深耕,以志愿軍戰士的行動串聯起故事脈絡。雖然每個戰士都個性鮮明,但他們都有保家衛國的信念。盡管影片聚焦“狙擊手”這一兵種,但見微知著,影片歌頌的是志愿軍全體官兵的價值與追求。片尾點名時全員戰士齊聲喊出“五班到”,正是集體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既是對歷史的精心回溯,也是對觀眾集體心理需求的滿足,更是對中國軍人精神品質的肯定和弘揚。如何處理組成群像中的個體戲份,是戰爭片在文本階段最需慎重研究的命題。《志愿軍:雄兵出擊》的獨到之處便是在龐大的敘事場面中抓住了珍貴細節,在細膩的情感中進行人文表達,既還原了真實英雄,又不落下無名戰士,給予全員集體高光。《志愿軍:雄兵出擊》編劇張珂回憶道,“陳凱歌導演非常重視人物,我們一開始不是聊的故事,而是人物,真正屬于那個時代飽含情感的人物,我們寫的就是戰火年代的多情之人”。此外,這部影片的新意還在于,它不僅落在“犧牲”精神,更重在危急時刻——人們由智慧與靈魂發出的異彩。因此,影片所實現的“全景式”呈現十分與眾不同:不僅僅是大場面、多戰斗的宏大視野,更是關于戰事與智謀、戰爭與人文、戰場與戰場之外的細膩勾勒,全格局地注目其他抗美援朝題材敘事未曾著墨之處——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它的故事新鮮、震撼、感人。
進入新時代,人民軍隊朝著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進發,開創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新局面。在火熱的軍隊建設中,處處蘊藏著豐富故事素材。致敬空軍英雄的電影《長空之王》清晰地把一個王牌試飛員的成長過程,一個天之驕子如何戰勝恐懼與自傲,同時深刻感受到“試飛大隊”這一跨越時代之集體的血脈傳承講得扣人心弦。電影《維和防暴隊》反映了中國維和警察在海外“被動執行巡邏任務”“主動參與拯救任務”及“出色完成護送任務”的維和過程,體現了個人與集體、家庭與國家、民族與世界之間的融合關系。電影《守望相思樹》更是鮮有地從兩代軍嫂的角度講了一個為愛堅守、信仰不變的故事,激勵無數官兵無私奉獻、戍邊衛國,更感動著和平年代的每一個觀眾。綜上所述,這些佳作皆是以人本主義為指引,傳達了集體主義至上的價值觀,拓寬了軍事、軍旅題材的創作思維,刷新了大眾對中國軍人的固有印象,蘊藏著軍事題材電影的光明前景。
以美為魂創作電影爆款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感性時代”的到來。包括文化產品充足乃至過剩已是我們生活中的事實,這意味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了更多選擇。而“更多”往往也意味著更多同質化的現象產生——當視頻海量化、信息同質化、內容雷同化,時代的理性過剩而美感不足,受眾的注意力就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這是一項全球危機,也是現在所有文藝群體尤其是電影工作者必須要嚴肅對待的事情,即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所說的“美是心靈作用于事物而產生的直覺”。那我們的作品能否在第一時間吸人眼球,滿足觀眾直覺、情感和期望呢?令人欣慰的是,《紅海行動》《長津湖》《長空之王》《志愿軍:雄兵出擊》《維和防暴隊》等都是當今我國電影工業一流美學作品的代表,它們為技藝融合時代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的影像表達與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電影工業美學是指電影制作過程中所運用的攝影、音樂、剪輯、美術設計等方面的藝術手段,它的核心在于將各種藝術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獨特審美效果的電影作品。全媒體時代,新技術對電影這一傳統創意領域影響再次加大。
《長空之王》 中所蘊含的尖端科技之美,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震撼與奇觀體驗——大銀幕上看殲-20真機的各種特寫,果然和新聞里的遠景還有博物館里的模型不一樣,每一寸都是力量與美感的終極體現。戰爭巨制《志愿軍:雄兵出擊》,一方面,頂級工業水準的技術成就了它作為一部戰爭大片的“形”;另一方面,正是穿插在大場面中的文戲所流淌出的柔軟之美,最終讓宏大敘事真正抵達觀眾。主打和平愛國情懷的《維和防暴隊》,既在大銀幕上再現了燃點十足的暴力美學動作場景,又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珍貴理念。東方哲學之美沁人心脾。以上這些有益嘗試承載著當代中國電影創作者珍貴的思想表達,也讓影片區別于流水線大片式的暴力美學轟炸,以內容為王,讓觀眾從電影中看到更真實的“中國式英雄”、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故事,以及大國崛起的精神氣度。
電影《狙擊手》沒有華麗炫目的特效,但是通過別出心裁的設計,利用視聽語言把看似不夠宏大的故事演繹得驚心動魄,讓人深刻感受到偉大戰爭的勝利是由無數個小的戰斗故事組成的,是由一個個平凡英雄共同演繹的。電影《守望相思樹》的創新之處在于——民族題材電影的英雄敘事模式實現了轉換和重建: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讓堅守信仰、不忘初心的時代價值有了平易近人的表達,讓民族精神可感可知。在真中求美,在美中求真,軍事題材電影擁有了更開闊的格局和更高遠的美學境界。
“二次創作”賦能軍事題材“破圈”
全媒體時代,“二次創作”是根植互聯網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是“互聯網精神”的集中體現:開放、平等、快速、共享。“二次創作”是指觀眾在觀看電影后,基于對電影內容的理解、情感共鳴或個人興趣,利用各種媒介和平臺,對電影進行再創作的行為。這種創作囊括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涵蓋影評、視頻剪輯、音樂創作等多個層面。當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來臨,全媒體時代更是提供了與現實隔絕的視聽場域,在這里,人們更可以盡情解構、戲仿、拼貼、演繹一切現實元素。觀眾或粉絲基于原有電影內容進行的再創作,已成為電影破圈、擴大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2023年9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官方賬號“中國軍號”首次舉辦觀影團活動,在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首映禮上,邀請觀影團觀眾,也是“中國軍號”的粉絲,與本片主創一起分享對影片的理解和感受。他們撰寫的影評通過全媒體發布,成為推動該片傳播的重要力量。
《長空之王》的熱映,一直伴隨著有關影片內容中“技術問題”的激烈爭辯。彼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防軍事頻道在B站上的官方賬號“央視軍事”適時地發了兩條視頻,一條是對功勛試飛員的采訪合輯《到底什么是試飛員?來聽聽他們說》,一條是《過于先進!國產新型航空發動機研制更多細節公開》。這兩條視頻累計觀看人次瞬間突破百萬,增加了電影的知識趣味性和破圈傳播度。
2016年12月10日,“紅藍融合”理念在空軍空降兵部隊孕育而生。紅藍融合(Red and Blue Fusion)即傳統+互聯網,“紅”是政治本色,是紅色基因,是光榮傳統的原色調,代表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藍”是時代特色,是信息網絡、科技發展的主色調,代表信息技術,是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科技支撐和源頭活水。2022年國慶節前夕,“‘紅藍融合’:傳統+互聯網”軍隊政治工作創新探索研究榮獲2022年全軍軍事理論成果獎一等獎。同年電影《守望相思樹》全國院線公映后,紅藍融合內蒙古中心即刻接棒在全區部隊開展“統帥視察十周年,強固北疆譜新篇”系列活動,安排所屬人員觀看電影《守望相思樹》,引導大家在沉浸式教育中受到感染熏陶,凝聚思想共識。同時,他們還利用《內蒙古日報》國防專版、《呼和浩特晚報》、內蒙古衛視“國防大北疆”欄目、“北疆忠誠衛士”微信公眾號、奔騰融媒和強軍網等“線上+線下”手段,推送各單位動態消息,宣傳各級開展活動情況。“紅藍融合”在持續拓展電影內容的同時,其自身理論實踐也得到了有效檢驗和完善。
隨著近期《維和防暴隊》的上映,我們又關注到技術發展對全民二次創作提供的階段便利。如AI、VR、XR等,全民二次創作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形式更加多樣。技術賦能帶動了相關產業如以電影IP為衍生的數字文旅線下沉浸式體驗項目的發展,電影的市場生命周期被延長,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也擁有了更新、更吸引人的學習平臺。
總之,展示好中國軍人形象,實現歷史記憶、價值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有效互動,是軍事題材電影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面對全媒體時代提供的機遇,我們電影工作者要站在創新前沿,用思想洞察力、藝術創造力、科學實踐力去推動創作與傳播的突破,在有關單位和部門的政策引導與支持下,大家一起合力推動軍事題材電影蓬勃發展、激發市場活力、建設電影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多力量。
(作者系北京聚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電影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