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孩子打造“專業”心理自助產品
■受訪人:邊玉芳(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嗨,別擔心”主編)
陳慧娜(湖南教育出版社家庭教育編輯部主任)
□采訪人:張聰聰(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
記者:“嗨,別擔心”青少年心理自助系列有怎樣的策劃緣起和過程?
陳慧娜:這套書今年6月上市,目前處于市場預熱階段。該套書沒有自帶流量,更不是快銷書,內容具有一定專業性,需要一段時間來沉淀口碑。
從一開始策劃,我就想做一套“心理學”含量足的產品,不要雞湯、說教,而是基于心理學專業的基本邏輯框架去做一套專業產品,以此和市面上大量的心理自助類產品區隔開。在保證專業性的前提下落腳到實操性。這也是這套書的最大特色,將專業的心理學理論融入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和場景中,充分引發青少年的共情、共鳴,并且書中系統引入認知行為療法(CBT)、接受與承諾療法(ACT)、正念、游戲治療等各種心理咨詢技術,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各種活動和練習,從而有效幫助青少年走出成長困境。
該套書從策劃到出版用時大概1年。因為一開始選題定位明確,我就把目光放在引進圖書上。經過大量書目閱讀、篩選,以及和專業老師、心理咨詢師的溝通,很快我把目光聚焦到美國New Harbinger公司最經典的青少年心理圖書系列Instant Help上。New Harbinger是美國一家專業的心理類圖書出版公司,Instant Help系列已出版近100個品種,由資深的一線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擔任作者,是專為青少年提供的針對各種成長問題的實用指南,很多書入選美國心理咨詢師推薦讀物。這家公司的版權代理都由大蘋果公司負責,所以我們快速和版代公司建立聯系,編輯團隊快速審讀了幾十種圖書,做了一輪初篩,推進版權洽談、聯系譯者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譯者溝通也特別順利。拿到版權的第一時間,我就想到找北京師范大學的邊玉芳教授來翻譯,她是心理學方向的教授、博導,一直以來特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做過一些國家課題,也出過像《讀懂孩子》這樣暢銷10年的市場書,既能保證翻譯的專業和準確,也能兼顧文本的可讀性。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聯系上邊老師,看完書稿后,邊老師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她是真的基于對內容的喜歡而快速接下這個活兒,并且自己提出要在半年內完成翻譯,讓這套書早日面世。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套書不到1年就上市了。
記者:該系列原版品種眾多,此次中文版引進的該系列共8冊,是基于哪些維度選出來的?
邊玉芳:這8冊書的主題應該說涵蓋了當下我國青少年最頻發、最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和挑戰,比如抑郁、焦慮、憤怒等情緒問題,社交困難、電子產品成癮、父母離婚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比較大的一些問題,以及自殘自傷等社會、家庭特別關注的問題。特別想提出的一點是,這套書用《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作為結尾,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接納,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這是對抗心理問題最核心的“藥方”,也是我們對孩子們最美好的期待。
記者:該套書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邊玉芳:目前國內專門寫給青少年的比較專業的心理自助類圖書比較少,這套書有點像給每個孩子配一個私人心理咨詢師,書中每個活動或者練習,就相當于一次心理咨詢,而且是性價比非常高的咨詢。另外,這套書我覺得可以作為學校心理教師的參考書目,現在我們國家政策要求每個學校要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但是具備專業資質的心理教師數量嚴重不夠,所以需要一些專業的培訓和閱讀來幫助他們提升專業水準,這套書就非常合適。
記者:團隊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提高文本適用性和可讀性,打造為解決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操作指南?
邊玉芳:這是一套workbook,就是操作手冊,本身就是非常具有實操性的內容。翻譯過程中,我們盡量做到通俗易懂,比如對一些長難句進行拆分,降低理解難度;另外,對于書中一些案例做了處理,讓其更符合我們國家青少年的生活場景,比如關于社交媒體的章節,我們把國外的一些例子改為國內的。另外,這套書中有很多留白,需要讀者去思考、回答,這些部分我們保留了下來。
記者:圍繞該套書,有哪些營銷策略?
陳慧娜:圍繞這套書,我們的營銷工作包括幾方面。首先,通過給一些專業的老師、心理教育工作者遞送樣書,形成一波專業的口碑效應。 其次,策劃直播活動,比如邀請邊玉芳老師在湖南教育社家校共育網進行專場直播,以及聯系外方作者做訪談;同時,在小紅書做新書招募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到這套書。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夠帶著這套書走進校園去做一些心理學的科普工作。
記者:心理自助童書熱度持續攀升,背后是孩子心理問題頻發的現狀和家長在該方面的焦慮。對此有何看法?
邊玉芳:我想給各位家長一個建議,家長也需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放下焦慮,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的成長。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問題,我們不要把各種問題看作洪水猛獸,而是把這些問題看作孩子成長的機會,多學習一些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