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際會奏響民族解放之歌 ——上海歌劇院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觀后
《義勇軍進行曲》劇照 曹家苗 攝
20世紀30年代,作為團結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凝聚中華民族的戰歌,由黨的左翼電影小組領導拍攝的抗戰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一經唱響即傳遍全中國,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曲的創作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又有哪些動人的故事?由孟衛東作曲、游暐之編劇、廖向紅導演、上海歌劇院創作演出的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為觀眾展現了當年左翼文化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暴,以筆為劍,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凝聚起愛國救亡的革命力量,最終創作出《義勇軍進行曲》這首經典歌曲的激情澎湃的歷史。7月5日至6日,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一幀幀充滿時代感的紀實畫面,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曲曲恢宏流暢的音樂,帶給觀眾極大的心靈震撼與感動。
以《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此前更常見的是以作曲家聶耳為中心的創作,對于歌詞作者、著名的戲劇家田漢反而較少提及。此番,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是以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全民抗戰的社會大背景為底色,以一·二八淞滬抗戰為切入時機,將黨的左翼電影小組成立、聶耳入黨、“三友式”錄音機研發成功、電影《風云兒女》曲折的創作歷程等歷史事件藝術地展現出來,揭示出歌曲《義勇軍進行曲》之所以成為彰顯民族精神的象征、成為鼓舞人民大眾推倒三座大山獲得獨立自由的“心中之歌”的深層原因。該劇最大的特點,是塑造了抗戰時期一批左翼文化革命者的群像,讓觀眾看到《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誕生是風云時代的推動,是民族解放訴求之下萬眾一心的成果。可以說,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部敵后抗戰文化歷史的音樂教科書。
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編劇游暐之在戲劇事件的選擇和安排上,上半場著重于時代背景和核心事件的鋪墊,下半場聚焦于電影《風云兒女》和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過程。整部劇兩幕六場外加序和尾聲,以時間為順序正向展開,輔以空間的立體跨越和“戲中戲”的處理手法,信息量雖大但節奏緊湊,既有群像戲塑造出時代風云感,又凸現了劇中各個人物的鮮明個性。編劇在劇情鋪陳中仍考慮到如何將角色人物塑造得更為豐滿立體,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突出了當年進步革命青年們在風云年代經歷戰火洗禮后思想上的成長。
劇中身陷囹圄的田漢與投入創作的聶耳隔空“對話”,聶耳唱起了詠嘆調《字字重千鈞》,而田漢在激奮的歌聲中慷慨激昂地念誦《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二者的交融將《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時聶耳與田漢心靈相通的精神契合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當聶耳被迫轉移海外,與獄中的田漢遙相思念,再一次隔空對唱《五月的風》,優美動人的劇詩和旋律將二人深厚的師生同志情誼和他們對祖國人民深摯的愛,濃墨重彩地表現出來,感人至深、令人難忘。
時空眾多、人物眾多的歌劇如何在舞臺上呈現,導演的眼光與功力是關鍵。廖向紅導演憑借她之前豐富的歌劇執導實踐經驗,運用眾多現代舞臺藝術手段,將這段歷史猶如電影鏡頭般精妙地展現出來。在舞臺調度上,導演把舞臺前區與后區分割成獨立的時空,前區主要表現劇中人物本身的行動,而后區則呈現與劇情相關的群體性場景,時而是烽火硝煙的戰爭畫面,時而是烘托氣氛推動情節的合唱,前后交融相得益彰。為了實現快速場景轉換,巧妙運用車臺,讓舞臺景置轉換自如,讓音樂和戲劇的推進更加流暢,達到多角度全方位地藝術展現一段歷史。
作曲家孟衛東近年來在歌劇創作上成果豐厚,他一直秉持“寫中國觀眾聽得懂的音樂,寫歌劇演員愛唱的音樂”的歌劇音樂創作理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時而激情四射,時而舒緩深情,旋律樸實流暢,可聽性很強。特別是劇中田漢的詠嘆調《鳳凰的再生》,用深情的筆法寫出了田漢對民族國家命運的思考;而聶耳被迫背井離鄉登船前的詠嘆調《等著我摯愛的祖國》,更是用動人的音符表達了聶耳別離祖國時的不舍之情。田漢、夏衍的二重唱《這是一條光明的路》以及聶耳的詠嘆調《深藏心中的夢想》,用激情的旋律將聶耳在田漢和夏衍的見證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從此立志為信仰而奮斗的真摯情感通過音樂盡情揮灑出來。劇中的混聲合唱《風云兒女》更是節奏鮮明激蕩人心,淳樸的旋律一下就能被觀眾記住,從而被深深感染,禁不住跟隨著節拍哼唱。
圍繞聶耳的人物塑造,劇中除了歌曲《義勇軍進行曲》,還完整出現了《畢業歌》與《鐵蹄下的歌女》,兩首歌曲的呈現不僅保持了原貌,甚至還原場景,在推動戲劇進程的同時,更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當年的歷史足跡。同時,作曲家在白山犧牲前的詠嘆調《忘不了》、曉月訴說身世的詠嘆調《回不去的北平城》、王人美的詠嘆調《演員的榮光》的創作中都融入了抗戰時期歌曲的元素,使人物更貼近那個時代。《長城萬里長》更是一首劇詩優美、旋律動聽和聲透徹的優秀的混聲合唱,音樂中融入了《長城謠》的元素,歌聲像一股暖流流淌到觀眾的心中。由上海歌劇院院長、指揮家許忠指揮的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精準地掌控了全劇音樂的節奏和力度,在人物歌唱時力求樂隊讓出空間給演員最好的發揮,使舞臺上每個角色都能盡情歌唱,讓唱詞清晰可辨,直達觀眾內心。
本劇中除了飾演田漢的男中音歌唱家孫礫是外請,其余角色都由上海歌劇院的年輕歌唱家擔綱。孫礫用沉穩、激昂、廣闊且溫暖的嗓音質感,在表演上認真處理每一個細節,塑造出作為抗戰時期革命文化運動的先鋒者和“老大哥”的鮮活形象,讓這個人物真實可信。其他人物的演出也非常到位,每位演員都力求在演唱中表現出人物的個性和特點;合唱隊收放自如的歌聲也為歌劇演出增添色彩。
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以歷史的視角、藝術的手法,再現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歷程,是一部藝術品質精良、思想精深的好作品。期待上海歌劇院在不斷的演出當中,對作品進一步精雕細琢,打造成唱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高峰之作。
(作者系中國音樂劇協會理事、《北京青年報》資深文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