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古文明在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下煥發光彩 ——紀錄片《中國》版權捐贈儀式暨“數字文博與智能傳播”圓桌座談會側記
7月5日下午,紀錄片《中國》版權捐贈儀式暨“數字文博與智能傳播”圓桌座談會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報告廳舉行?;顒蝇F場,湖南廣電將紀錄片《中國》第一季版權贈予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啟湖南、陜西兩省文化資源、學術交流、大眾傳播的相互賦能?;顒犹剿髁恕叭襟w+博物館”的多元藝術表達,積極探尋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紀錄片《中國》是湖南衛視、芒果TV與伯璟文化歷時8年,推出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第一季跨度從春秋到盛唐,以意識形態與國家制度為主線,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上“群星”閃耀的時刻,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
捐贈儀式上,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副臺長蔡懷軍,代表紀錄片出品方正式將紀錄片《中國》第一季4K版本,遞交到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手中。蔡懷軍表示,當前,新技術革命正在以澎湃的動力深刻地改寫著文化、藝術、媒體行業的面貌。我們期待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手藝人與芒果TV的手藝人一道,以AIGC技術為核心,以秦漢文化AI互動式數字展——《秦漢441年》為起點,創造像《史記》這樣的跨越千年,成為文化根脈的中華IP。我們期待通過核心專利技術,聯合推進文物數字化采集、儲存、展示、傳播,讓更多古文明在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下煥發光彩。雙方開展戰略合作,加入永久合伙人機制,打造內容工業體系的創作者社區,構建強強融合的超級數字文博生態。
捐贈儀式后,陜西歷史博物館將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展映、數字化展覽等多種方式,構建沉浸式觀覽場域的同時,將紀錄片《中國》第一季資源充分運用到科普教育和公眾服務中,讓公眾深入地了解中國優秀歷史文化故事。
同期舉行的圓桌座談中,專家學者圍繞“數字文博與智能傳播——‘文化+科技,全媒體+博物館,文化傳播+新時代’”主題,探討數字化時代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下的“博物館+”全新圖景,如何創新內容協作方式、運用數字技術,更好地激活文博資源,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與會專家看來,講好中國歷史故事,需要文博行業和媒體行業共同努力。湖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陳敘良認為,如何從浩瀚史海中提取與時代價值有關聯、適合傳播的文化內容,使其變成超級文化產品,內容創新是核心。內容創新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對知識的重新組合和提煉,賦予其生命力、價值觀、文化使命和獨特性。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步雁也有同感,她認為博物館的優勢在于做文物開發,而在市場推廣、宣發和講故事的能力上,希望通過與各方的強強聯合,不僅呈現文物本身的價值,還能通過科技手段解讀其背后的信息和文化,讓老百姓更好地接受和傳播。紀錄片《中國》《河西走廊》制作人李東珅談到,傳統的拍攝手法不再讓自己感到興奮,而與芒果數智合作,基于數字文博新技術以及博物館館藏訓練AI秦漢大模型,能夠成為激發創作靈感的生產工具,所有的應用者都可以來平臺進行自己的創作,也將真正打破制作和創作的門檻。數字時代下,新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博物館更好地保護和記錄珍貴的文物,還能夠降低用戶接觸和了解文物的門檻,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連接創作者與文物資源。湖南芒果數智藝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方菲分享了近期他們成功地對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的一件2000多年前的T型帛畫進行的數字化采集。此前傳統的激光掃描技術無法將其采集成一個模型。此次算法工程師利用表面神經核重建技術和人工智能模型,成功還原了文物的原貌,并在深圳文博會上以四倍大小的形式呈現給了觀眾。
據悉,芒果數智與陜西歷史博物館未來將在數字文博大平臺建立基于博物館館藏、展陳、教育研究等功能的內容創新協作,共同策劃打造秦漢AI影像大模型,并基于該模型推出《秦漢441年》數字特展,推出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