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更多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優秀作品 ——文學藝術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之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連日來,文學藝術界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廣大作家和文藝工作者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決策部署上來,更加自覺在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上見思想、見行動、見成效,推動新時代文藝工作更上一層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今后相當一段時間里,作家的首要任務是創作出更多更好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優秀作品。”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何建明表示,全會召開之際,他正在昆山采訪。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山緊緊圍繞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在此次創作中,令我更驚嘆的是,今天的昆山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區生產總值的‘百強’,而是社會全面發展,科技生產力和百姓生活全面現代化、高水平的縣級市。如果不是親身感受和調研,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小小的縣級市,竟然有如此強勁的經濟實力。”書寫“昆山”作品,讓何建明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認識到,只有追趕時代,用心用情用力地感受和體驗生活,才能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這是新時代文學創作中最具活力、最能產生社會影響的領域。
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吉林省作協主席金仁順表示,《決定》中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系統部署,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其中,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等新要求,既是新時代賦予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文學在記錄、反映廣闊的時代和社會生活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寫作者既要與時俱進,從時代的巨變中找到文學的靈感、文學的素材,從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變遷中延伸創作觸角、積蓄創作情感,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也要重視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夯實創作的根基。同時,還要有文化創新的世界眼光,在文明交流互鑒中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國文學獨特的思想和精神力量,讓世界感知一個生動立體、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堅持問題意識和人民至上,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優質的文化福利。”寧夏文聯主席、作協主席郭文斌談到,寧夏文聯今后將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證,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立足文藝文聯實際,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譜寫好寧夏的文藝新篇章。談到具體舉措,他舉例說,12年前創立的具有全公益性質的“尋找安詳小課堂”,通過集體讀書和打卡式讀書群,幫助眾多抑郁癥患者、問題青少年和睡眠障礙者等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文學滋潤人心,讓陽光、溫暖、詩情、喜悅充滿每個人的心房。
山西省文聯主席葛水平說,作為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重要部門,文聯工作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中,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準確把握文藝工作的時代主題和歷史使命,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要認真組織好全會精神的傳達學習,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真正做到胸懷“國之大者”,弘揚改革精神。要完善密切聯系文藝工作者機制,遵循文藝規律,堅持問題導向,建設服務型機關,讓文聯組織真正成為覆蓋面廣、凝聚力強、溫馨和諧的文藝工作者之家,使文聯工作跟上改革步伐。
“全會《決定》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既是奮進新征程的莊嚴政治宣示,也是奪取新勝利的有力政治動員。”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決定》強調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等,為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更好地遵循創作規律、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前進方向。接下來,廣東省作協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熱潮,制訂學習調研培訓方案、宣傳方案、重點工作推進方案等,引領廣大廣東作家在文學領域深化改革、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中實現新突破、書寫新篇章。
福建省作協主席陳毅達談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同時強調,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必須要進一步明確文學創作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進一步深化文學精品創作機制,更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努力地引導廣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特別是在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要進一步突出責任擔當,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主動融入大局,把文學創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時代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使文學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獨特的支撐作用。
面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的這份沉甸甸的改革藍圖,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韓子勇不由想起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那時他剛到正在籌建的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工作不久。設立國家藝術基金、改革文藝資助方式,正是推動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轉眼間,這一具有現代資助特色的新生事物,已走過10年歷程,碩果累累。結合對全會精神的初步學習和工作實際,特別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他談到,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創新文化傳承發展的體制機制大有可為。“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中國首創,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的重大工程,對文化自信、自立、自強,對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識,推動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至關重要。
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每一個都是恢宏的文化空間,每一個都包括多個省、市、自治區,都是連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要求在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上,推動體制機制上的合縱連橫,實現工作內容和工作領域的深度融合,堅持系統觀念、系統集成、系統推進,加強統籌協調、整體融合、統一高效,形成合唱合奏和大力出奇跡的效果。”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紀紅建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一項專題進行了全面部署,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放在顯要位置,為廣大報告文學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報告文學是時代的號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全會精神作出最好的理解與貫徹,就要面對時代巨變,保持時代敏感、歷史眼光、應變能力,不斷構建文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進人物內心、走進事件現場、走進真實生活,真切地感知、判斷、把握,把這個時代最令人感動的精神、最顯著的變化、最鮮明的特質表現出來。“報告文學是使命文學,也是行走的文學。未來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田野調查、實地勘察、現場采訪,行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場域,不斷提升文學創造創新能力,努力寫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文學作品,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新篇章。”
(本報記者徐健、王覓、路斐斐、康春華、劉鵬波、楊茹涵、王泓燁集體采寫,劉鵬波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