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和話童心——《金波別集》新書享讀會”在京舉辦 金波:筆下常帶感情,紙上鋪滿陽光
步入會場,一幅卡通手繪背景板映入眼簾,畫中的老人戴著一副眼鏡,手持羽毛筆,正在用心寫就一本充滿著童言童語的書,書上畫著一個插滿蠟燭的奶油蛋糕,以及幾個如天使般可愛的孩子。畫中的老人便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金波先生。7月21日,由東方出版中心主辦的“天地人和話童心——《金波別集》新書享讀會”在京舉行。再過幾日便是金波先生的90歲生日,整個會場也布置得格外溫馨,墻上掛滿了金波先生的工作照、生活照,其中有不少都是與孩子們在一起的美好瞬間。近幾年來很少出門的金波先生也早早來到會場,與前來參與新書享讀會和為他過生日的大朋友、小朋友們相談甚歡,整個會場充滿著歡樂、祥和的氛圍。
合影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黃志堅,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等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作協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原主任高洪波,中國作協書記處原書記、兒童文學評論家束沛德,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臧永清等出席會議并發言。享讀會現場,中小學師生代表也進行了深情分享。學者專家、老師學生等齊聚一堂,享讀文集,共話童心,氛圍熱烈。活動由東方出版中心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陳義望主持。
哲學意義上的詩人,踐行浪漫主義的精神
李敬澤回憶起評選“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時的一樁往事,當時已是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的金波曾通過時任中國作協黨組書記李冰遞給自己一封手寫信。信中說,“兒獎”是一個很好、很重要的獎項,但是自己就不參加了,希望把有限的獎項留給更多的中青年作家。由此可見金波對中國兒童文學后輩們的關懷與慈愛,以及作為一個兒童文學前輩作家的寬廣胸懷。
李敬澤認為《金波別集》是一部飽含童心的經典之作,也是一部兒童文學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作品中,金波先生對“天地人和”這一主題做了完美詮釋。他跨越年齡界限,突破童年“定義”,以優美高雅、細膩靈動的筆觸書寫童真、記錄美好,讓擁有不同閱讀喜好的小朋友都能夠在其中找到深深的情感共鳴。正是懷著對童心世界的無限敬畏和深情呵護,他才能貼近童心、獲得童心,繼而書寫童心,讓孩子們保有純真、以愛伴行、快樂成長。
黃志堅談到,金波先生所描寫的是天地萬物,“萬物與我唯一”。他將自己的一顆真心,放在天地間去感受,卻沒有沾染到歲月滌蕩的灰塵。金波先生是真正的“童語者”。《金波別集》通過別樣的策劃與編排,做出了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的新探索。作為出版領域的國家隊,中國出版集團在兒童文學出版中堅持發現童心,保護童心,傳遞真善美,推動童心、童趣、童真的閱讀分享,真正走近孩子、讀懂孩子,傳承光大書香。
曹文軒表示,《金波別集》觸發了他對于金波先生的詩與哲學關系的新思考。他認為,金波先生的詩歌和童話更多書寫形而上的、富有哲思的主題,充滿了關于生命、關于“我是誰”的追問,以及關于天地人和、關于時間和空間、關于靈魂的思考。他的世界,是一個萬物有靈的世界。金波先生與屠岸先生、錢理群先生的對談,卻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富有詩性,童心永在。
束沛德認為,金波向往“天人合一 和諧共生”,這是他在創作實踐當中用藝術手法鮮明表達的思想內涵。無論他采用了詩歌童話還是散文小說,也無論他吟唱的是清風、蝴蝶還是小鳥,他都滿懷深情地把愛的種子、和諧的種子、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心靈的深處,讓他們生根、發芽、開花。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原社長、叢書主編劉國輝談到,金波先生是純粹的兒童文學作家,是專業詩人,他的為文為人還充分體現出專業基礎上的原則性:文學創作原則堅持經典標準;生活原則堅持真善美;待人原則堅持愛和永恒;做事原則堅持不茍同流俗。在當今社會,這種原則稀有、難得、珍貴,天地人和中“和”為上,有原則正是“和”的最高境界。
回歸童年、養育童年,把童年還給兒童文學
錢理群談到,“童性”不止是天性,更集中了“人性”的本質,回歸童年就是回歸“人的生命的本真狀態”。兒童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天性,愛(真、善、美)的天性,好奇心、直覺、想象力和玩的天性背后的“自由自在”,經過發展和提升后,應該能夠成為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理想形態的重要方面。兒童文學絕不只是人的童年時期的讀物,而應該是直通未來的。即便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之時,回歸童年的討論仍然有著重要價值。《金波別集》的目的則是喚起童年、回歸童年、重新認識童年、享受童年。
高洪波分享了他與金波先生交往的一件趣事。金波先生曾經帶著大家去丁香園里面尋找過五瓣丁香。后來當高洪波把找到的三瓣丁香、八瓣丁香拍給金波先生時,他是如此驚喜。高洪波由此想到,兒童文學就是令人驚奇、驚喜的文學,充滿了驚喜的發現、驚喜的求索、驚喜的思緒和驚喜的回憶。《金波別集》通過別出心裁的策劃、別具一格的美術設計、別具匠心的內容集錦,讓我們看到了金波先生永恒的童心、常存的好奇心。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兒童文學作家白冰認為,金波先生的作品體現了自然美、童心美、藝術美,隨時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進入一種意境。作品又充滿韻律美和音樂美,流暢的節奏和音樂,讓讀者沉醉其中,思維會隨之跳躍。金波先生一直用兒童的眼睛、兒童的感受、兒童的心靈去發現美,使得作品充滿了詩意。
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兒童文學》原主編徐德霞表示,讀金波先生的書不僅是感受到了善良、美、詩意,更多是學到了做人的智慧,從金波先生提到的“養育童年,玩味老年”中獲得了很多啟發。
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讀書》欄目制片人主持人李潘談到,金波先生的寫作如同月亮,月華不像日光那樣熱烈明亮,它靜默如謎,溫柔如水,總是輕輕撫摸著大地萬物。金波先生的文字像月華一樣溫柔,對世間萬物充滿了愛意。金波先生書寫的是生命與生命之間一種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的、發自內心的愛,書寫了孩子們和大自然之間如此純真和諧的親密相處。
兒童文學評論家、《中華讀書報》編委陳香認為,金波先生的兒童詩營造了童趣與詩意交融的開闊境界,展露意蘊深廣的生命意識,和更為深刻的“詩美”審美價值,純凈如水的詩情、詩意,創造力、音樂性、想象力,敏銳的感受力,對美和善的熱望渴求,構成了金波先生詩歌獨有的特色。金波先生將他的驚奇、慈愛、溫暖投射到世界上的每一事物,尤其是弱小事物上,投射出他對生命和心靈的細致入微的體認和關懷。
創作與創新兩翼齊飛,經典作品煥發青春
鄔書林提到,國際學術出版聯盟于2024年正式向所有成員國發出建議,將2024年作為人工智能大規模使用的元年。因此出版單位應該積極跟上新技術的使用。全套《金波別集》采用了近3000多張插圖,不僅提高了效率,更讓眾多讀者感受到了插圖和文字的默契。讓作家的創作與技術的創新結合起來,雙翼起飛,更好地傳播知識。
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電影協會兒童工作委員會會長之路提到,金波先生的散文和詩歌給人以美好的感受,似天籟,有靈性。得知《金波別集》的裝幀和插圖是AI插圖,讓他非常感觸:AI的插圖水平,超越了太多的畫師,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幾年人工智能發展十分迅速,也在飛速地吸收著人類的智慧。這使得這套“別集”非常有特色,也凸顯了出版社的用心。
文學評論家、北京作協兒童文學創委會副主任馬光復提及,金波先生的每一首詩都充滿了童心美、文學美、韻味美、音樂美、漢字美。書里的每一首詩歌,都表達了詩人的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在《金波別集》中,讀者可以讀詩歌,可以看美圖,叢書兼有了文字與圖畫的美,可以看作是一種“新繪本”;同時也對人工智能的創作有了新的認識。
作家張菱兒提到《金波別集》的三個“別樣”:別樣的精美、別樣的用心、別樣的價值。按照“天地人和”編排,天輯采用天空的藍色,地輯采用了明亮溫和的黃色,人輯采用了生命的綠色,和輯采用了熱情奔放的紅色。AI技術的應用使得圖書更具有可讀性,引起孩子們的共情。
不懈的追美者,殷殷的育人情
金波先生七十年的創作深深地影響了很多大讀者和小讀者,現場多名學者、老師和學生重點分享了《金波別集》以及金波先生曾給他們帶來的深切影響。
三位小朋友分別朗誦了《金波別集》中的一首詩歌,并提出了自己閱讀中遇到的困惑,金波爺爺分別做了耐心的解答,告訴孩子們寫作可以開啟智慧,要善于發現自己想寫的內容。
資深兒童閱讀推廣人、人教社編審王林分享了金波先生的文章經常被選入教材的原因,因為他的文章符合教材中的課文幾乎一切特征,短小、有童心等等。
文學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圖畫書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陳暉提及金波先生一直像父親一樣關愛著自己,給了她很多鼓勵和力量,未來也將繼續向金老學習做人、做學問和從事創作。北京作協副主席、老舍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兒童文學作家周敏表示,金波先生提攜了很多年輕人,也把很多機會讓給青年作家,自己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她同時也分享了與金老相處的有趣經歷。
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副校長白玉玲分享了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金波閱覽室的起源,代表亞太實驗學校近3000名師生感謝金波先生為孩子們帶來了詩意的校園文化,開啟了詩意的大門,開辟了一條尋美的路徑:孩子們因為閱讀金波先生的作品,而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北京市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語文老師吳坪曾給金波先生寫信,邀請他來學校做客,班上的孩子由此和金波爺爺建立了別樣的友誼的經歷。吳坪還帶來一段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們向金波爺爺表示感謝的動人視頻。
無錫育紅小學周曉霞老師動情地分享了金波先生的作品對班里孩子們的影響,班里的孩子自發成為“金粉”,閱讀金波先生的作品,孩子們總是很容易走進作品,安靜下來細細品味。她表示自己愿意繼續構建一座引導孩子閱讀金波作品的橋梁,要把這樣文學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孩子的心田。
金波
“童年是在于不斷發現的,養育它,不斷去思考它,就會有新的發現。”金波先生在發言中說,我們常說回歸童年,但回歸不是對于童年行為的重復,回歸童年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可稱之為“養育童年”。年老之后的童年,與小時候的童年是不一樣的。童年需要養育,不斷填充一些新的感受。“在入住養老院后,我開始玩味老年,養小烏龜,烏龜死后,我把它做成了手把件,一直陪在身邊,生命是互相溫暖的,生命在于陪伴,在于互相啟迪”,金波先生說,面對生命的書寫,筆下更要常帶感情,紙上要鋪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