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開點吧 陶淵明也教育不好孩子
陶淵明是歷史上有名的田園詩人,被認為是“千古隱逸之宗”。他有五個兒子,最開始生下大兒子的時候,他也懷了好好教育的決心,打算讓兒子在官場里卷一卷。
得子之初自然是喜悅與期望相伴的。他的大兒子字求思,取自孔子的孫子子思。
陶淵明三次娶妻,一共生了五個兒子,他對孩子們的期望就更大了,三十歲左右的時候,他寫了一首長詩《命子》、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御龍勤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我們陶家一族,先祖是有功德的,希望你們能繼承祖輩的光榮傳統,將家風繼承下去。
然而許多事總是事與愿違,陶淵明也曾經想過光宗耀祖,一度出仕做官,卻因為受不了社會的腐朽黑暗不想隨波逐流而棄官歸隱田園,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因為不擅長農活兒,辛苦之外落了個草盛豆苗稀的結局——靠自己種地吃飯大概是吃不飽的,他又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日子過得很艱難,別說讀書了,說飽飯都不容易。兒子們呢,肯定也要跟著回歸田園,過起窮苦清貧的日子,田園生活辛苦,卻又快樂,上樹抓鳥,下河撈魚,田野里追兔子,奔跑跳躍,廣袤的大地是天然的游樂場。
至于好好學習,算了吧,沒時間,也沒那環境。
孩子們在田野里撒歡,圍著他們夫婦嬉戲笑鬧,五個兒子都活成了隨心所欲的樣子,離世俗的“優秀”越來越遠了。
陶淵明做了啥呢?他寫了一首《責子》詩來控訴兒子們的行徑: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他寫的依次是五個兒子的小名:舒、宣、雍、端、通。
陶淵明在這首詩里如實描述了幾個兒子不爭氣的狀態,說自己已經老了,白發叢生,身體不好,可是這五個兒子都不喜歡讀書,都不是那塊料,大兒子都快成年了,還是無比懶惰,天天躺著,二兒子倒是不懶,但不喜歡學習,三兒子四兒子也過了十歲了,連數都不認識,幾乎就是笨蛋,小兒子九歲,天天就知道吃!
眼看著幾個兒子不會有世俗意義上的出息了,更別提什么光宗耀祖,那怎么辦呢?他對自己說,這就是命啊,一醉解千愁吧。
宋代黃庭堅看了陶淵明這首《責子》詩,說道:“觀淵明之詩,想見其人豈弟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于詩,可謂癡人前不得說夢也。”
雖然表面上是責子,言語間卻充滿了寵溺和詼諧,一幅任由小孩自由發展,看著他們快樂奔跑的天倫之樂圖畫。
也許是遠離世俗日久,在歸田園居的平淡輕松時光里,陶淵明早就放棄了對兒子們去官場里卷,在仕途里撲騰,從而折騰出點名堂,獲得一個世俗身份的期盼,他愛上了這種田園生活,自然也希望兒子們能快快樂樂,不去追求什么虛假的“名利”。
為孩子奉獻一切的父母值得歌頌,像陶淵明這樣想的開的父親,卻溫馨可愛,我不逼你去按照普世價值活著,你懶也好,不愛讀書也好,是個吃貨也好——快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