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殺》:人性善惡的終極思辨
每年電影的暑期檔都是熱鬧非凡的演武場,而今年的暑期檔顯得尤為擁擠。根據燈塔專業版上映日歷,2024年暑期檔已有100余部影片定檔或上映,可謂內卷至極。在這么多部電影中,較早獲得話題度和高票房的是懸疑電影《默殺》。該電影由柯汶利導演,王傳君、張鈞甯、吳鎮宇等領銜主演,講述了因校園霸凌導致的連鎖犯罪事件,而案件背后的疑團也隨著探案的深入逐一破解。
懸疑故事的戲劇張力
從題材和內容上看,《默殺》是一部典型的懸疑電影。近年來,懸疑一直是非常熱門的電影類型。僅以2023年獲得不錯票房成績的電影為例,就有《消失的她》《瞞天過海》《拯救嫌疑人》《三大隊》《熱搜》等。就此而言,懸疑本身就有比較好的市場預期,是觀眾比較熱衷觀看的一個電影類型,而《默殺》的票房成功正是基于這樣的受眾基礎。
作為“類型”的懸疑電影,其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充滿了戲劇張力的燒腦劇情。通過設置懸念,懸疑故事往往能最大程度地調動觀眾的好奇心和緊張感。在觀影過程中,觀眾一方面沉浸在扣人心弦的故事里,另一方面又不斷思考和探究案件真相,從而在猜謎和揭秘中得到觀影的快感。
《默殺》遵循了懸疑電影的基本敘事原理。該故事圍繞著霸凌、復仇和追兇展開。在太平洋一座小島上的靜華女中內,陳語彤被四個女生霸凌,而隨后施暴者接連殞命。在這場連環殺人案的背后,難逃嫌疑的眾人逐一顯形。警察查案線與兇手犯罪線交叉推進,種種骯臟的舊事被呈現出來,真相也從重重迷霧中逐漸顯露。
同時,《默殺》還在懸疑的基礎上踵事增華,添加了更多的敘事技巧,其中最為精彩的是密集的情節反轉。多樣的反轉設置,能讓觀眾產生驚奇感,既增加了電影故事的趣味性和戲劇性,又呈現了人物和人性的不同面相,還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產生沉浸式的觀影效果。
短視頻化的敘事策略
《默殺》的故事不僅是高度類型化的,還采用了短視頻化的處理方式。在這個媒介迭代的時代,順應現代生活節奏的“短視頻”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作為長視頻的影視作品也受到這個趨勢的影響,吸收了“短視頻”的優點和長處,變得短視頻化了,其中的代表就是近期大熱的劇集《墨雨云間》和《玫瑰的故事》。
《默殺》的火爆也借了短視頻的東風,順應了影視創作的潮流。《默殺》的“短視頻化”首先體現在它的話題度上。該電影雖然以校園霸凌為主要事件,但同時涉及了家庭暴力、連環殺人、慈善詐捐等多個勁爆話題,涵蓋了多個社會現象,討論度和社交屬性很強,能引發觀眾的窺視欲和獵奇心。
其次,電影的情緒煽動力很強。《默殺》既是一部懸疑電影,又包含了大量驚悚和恐怖的敘事元素,這讓該電影的情感十分濃郁飽滿,能充分調動受眾的情緒,放大電影的視聽效果,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最后,《默殺》的影像帶有奇觀性。電影用十分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拍攝了暴力和兇殺場面,增強了電影的視覺沖擊力。同時,電影中架空的地點時空也帶有神秘、詭異和壓抑的色彩。
當然,“短視頻化”的敘事策略也導致了該電影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敘事邏輯不連貫、追求高概念化的敘事噱頭和視覺畫面的“重口味”等。這些都是電影創作在接受互聯網思維影響之后“跨媒介敘事”產生的畸變。不過,《默殺》雖然有上述的問題,但也有敘事上的亮點,那就是它對于人性善惡的思考,而這構成了電影的核心。
沉默背后的復雜人性
《默殺》的導演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柯汶利,他以電影《誤殺》(2019年)為觀眾所知,尤其擅長拍攝懸疑電影。在《誤殺》中,他講述了一個高度濃縮的社會寓言。而在《默殺》中,他延續了自己的“作者性”,繼續在懸疑框架中思辨人性灰色地帶的善與惡。
恰如片名《默殺》,該電影討論的主題是“沉默”。《默殺》中的沉默既有因為校長的權威產生的壓抑,也有老師們的冷眼旁觀,還有鄰居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沉默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凸顯了人性的灰色地帶。當罪惡發生的時候,正是眾人的沉默,真相才會隱而不彰,罪惡才會被縱容和蔓延。
在這個意義上,電影中陳語彤的角色是充滿象征意味的。因為繼父的問題,小彤被母親要求噤聲,成為不會說話的啞女,但是她卻打破沉默,把真相告知了好朋友惠君的父親林在福。她聯合林在福,為他提供情報。而那些能說話的眾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選擇了失聲和沉默。陳語彤生理性的無聲和眾人社會性的喑啞構成了頗具象征性的對照。
《默殺》凸顯了眾人沉默背后的復雜人性,也彰顯了導演在電影中寄予的情感和思索。這種思辨讓我們想起了魯迅創作的經典命題:“看”與“被看”。對于看客心理的批判,是魯迅作品中對于那個時代國民性批判的核心部分。
《默殺》對于“旁觀者的沉默”的思考與魯迅遙相呼應。《默殺》的故事背景是架空的,但是這個福柯意義上的“異托邦”空間,卻充分展示了現代世界的心理癥候和社會寓言。
概而論之,《默殺》雖然面臨著一些爭議,但依然是暑期檔一部值得關注的現象級作品。它一方面代表著當下流行的大眾文化和影視創作趨勢,另一方面又不乏真切的現實關懷和人性思考。這或許正符合電影理論中對于商業電影的論斷:一部優秀的商業電影永遠是“現實主義”的,它會把現實社會的焦慮和困境反映在敘事框架中,并對其進行“想象性的解決”。電影的效果,正是通過藝術的方式對人們的現實困境進行壓力的釋放和心靈的撫慰。
《默殺》用懸疑的方式表達了對于“沉默”的思考。看過電影之后,我們需要反躬自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中,如何才能避免淪為“沉默的幫兇”?這始終是一個需要我們持續追問的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