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繪制阿Q漫畫
瞿秋白出身書香門第,叔祖父瞿廷韶、父親瞿世瑋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畫家,他因此自幼學習詩文書畫,傳統山水畫很見功力,迄今有兩幅作品存世:一幅是1916年,瞿秋白17歲時繪制、贈送給表妹金君怡的《江聲云樹圖》(常州博物館藏);一幅是1919年,為摯友李子寬所創作的《松風琴韻圖》(上海博物館藏)。
1931年后,瞿秋白在上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盡管此時他已離開中共中央權力核心,但國民黨政府仍將他作為“共黨要犯”。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9月,瞿秋白夫婦在上海曾多次遭到國民黨的圍追、搜捕,他為此輾轉躲避。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將瞿秋白視為知己的魯迅,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顧,四次接納瞿秋白夫婦,將自己的家作為他們最可信賴的庇護所。
1933年2月上旬,瞿秋白第二次來到魯迅家中避難。瞿秋白對魯迅的著作素有研究,他撰寫1.7萬字的《〈魯迅雜感集〉序言》,是研究魯迅的重要文獻。瞿秋白對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也有深刻的見解。這次避難中,瞿秋白繪制了兩幅關于阿Q的漫畫。其中,《我手執鋼鞭將你打》,堪稱既抽象又寫意“阿Q漫畫”,整個人物由10個大寫的英文字母Q,巧妙構成,包括頭、身體各一個,四肢各兩個,共10個,構思獨出機杼,造型夸張傳神,令人莞爾。畫面左邊,前臂上的一個Q字,其一撇特別長,略有彎曲,形似鋼鞭,非常契合小說中阿Q的唱詞:“我手執鋼鞭將你打……”又可看作主人公阿Q臨終簽字畫押的那個沒有畫圓的“圈兒”。整幅漫畫線條簡潔,想象奇特,妙趣橫生。
這年春,魯迅將清代何瓦琴的名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書寫成聯語贈送給瞿秋白,印證了他們患難與共、肝膽相照的珍貴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