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聚創造活力 文譜時代華章 ——第七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綜述
7月12日至14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新聞出版局)、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北京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京舉行。大會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新的文化使命,以網絡文學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主線,以引導精品創作、服務人民群眾、促進交流互鑒、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共舉行5場論壇、1場會議、4場分享沙龍、1個文化長廊展示、3個特色活動,為讀者和觀眾獻上了一場有滋有味的網絡文學盛宴。
加強精品創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7月12日上午,大會在亦創國際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凱紅,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北京市委副書記劉偉,以及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多省宣傳部負責人、大會主承辦單位負責人出席開幕式。來自全國的文學名家、網絡作家、專家學者、網絡文學企業代表、部分行業代表等參加大會,并就相關話題探討交流。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在開幕式上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從行業發展背景、產業規模與結構、作品題材與類型、作者隊伍建設、用戶行為分析以及發展趨勢與展望六個維度,對2023年我國網絡文學行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梳理。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規模達到383億元,同比增長20.52%,與往年相比,廣告收入占比超過了訂閱收入占比,成為我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的主要力量;網絡文學作品累計規模達3786.46萬部,同比增長9.47%。相較2022年,網絡文學作品題材排名前三依然是古言現言、都市職場、玄幻奇幻;網絡文學IP改編量為72674部;網絡文學行業海外市場營收規模43.50億元,同比增長7.06%,我國網絡文學出海作品(含網絡文學平臺海外原創作品)總量約為69.58萬部(種),同比增長29.02%。截至2023年底,我國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約為2929.43萬人,中青年作者依然是網絡文學創作的絕對主力;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5.5億,較2022年增長了5200萬人,用戶性別分布相對均衡。整體來看,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持續深耕現實題材作品,技術深度賦能產品創新,IP多樣轉化成效顯著。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中國網絡文學行業將通過強有力的全IP產業鏈生態,助力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體系建設。
邱華棟在致辭中強調,新時代網絡文學要守正創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在傳統中創新和發展,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使網絡文學真正成為網絡時代新的文化樣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表現形式。要提升創作質量、推出精品力作,努力優化題材結構、豐富作品類型、創新創作手法,加快主流化、精品化,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要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探索網絡文學的新技術、新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網絡文學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協調文學網站相關產業優勢互補,良性競爭、有序發展,共同提高優秀網絡文學作品IP轉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廣大網絡作家要充分發揮網絡文學的傳播優勢,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形成網絡文學蔚為大觀的出海景象,展現中國氣氛、中國精神、中國風采。
劉偉在致辭中談到,網絡文學已經成為新時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道路上貢獻了重要力量。今后,網絡文學行業要強化使命擔當、譜寫時代新華章,要提升藝術品位、打造文學新經典,要堅持創新創造、激發產業新活力。
作為本屆大會的重要主題之一,“網絡文學與文化傳承發展”相關話題受到矚目。在以“傳承發展與交流互鑒:講好中華文化故事”為主題的主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發表了題為《守正道 追風雅》的主旨演講。他表示,當下網絡文學巨大的發展規模和潛能,讓人深受鼓舞。他以十余年《科幻世界》前主編的身份談到,文學的類型往往是用來突破的,“最好的小說都是超越類型的,注重塑造人物、挖掘人物”。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文關懷是類型文學能從傳統文學中汲取的最大滋養,他欣喜地看到網絡文學正在“喚醒”傳統題材,置入強烈的人生觀照和現實關懷。“無論什么題材,一定要有現實主義的精神關懷。”
浙江省作協副主席管平潮就網絡文學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推廣中華文化作了發言。“中國的四大名著都是大眾文學,中國網絡文學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管平潮談到,網絡文學可以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塑造社會主流價值觀,為廣大民眾提供精神食糧。此外,抖音集團副總裁、總編輯張輔評,閱文集團CEO兼總裁侯曉楠,北京點眾科技董事長陳瑞卿,百度集團副總裁肖陽結合自身企業特點、行業觀察及研究領域,先后在主論壇上發言,對網絡文學的現狀與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為推動網絡文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主論壇的對話環節,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與網絡作家姚瓔、晨颯,中文在線CEO楊銳志,俄羅斯籍網文讀者唐曦蘭展開對談,就網絡文學為多種業態賦能、帶動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等話題各抒己見。大家認為,網絡文學在“不斷進化”,不僅為全球文化交流搭建起更加廣泛連接的舞臺,也成為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網絡文學的重要靈感來源和素材庫,本屆大會上,由網絡作家晨颯、麥蘇帶領4位讀者朗誦的原創現代詩《歌以詠志,星漢燦爛》成為開幕式上一大亮點。該詩以11部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為素材串聯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以此向觀眾寓意網絡文學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新時代找到了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方式。大會還通過設置文化長廊,運用圖片、互動、實物等形式,宣傳網絡文學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方面的優秀成果。
共促交流互鑒,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大屏幕上,一部部作品的名稱以中國傳統印章的形式匯聚到印有中國國家版本館Logo的“芯片”……這是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入藏國家版本館儀式中的一幕。《重卡雄風》《擇天記》《摯野》等81部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推薦的優秀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正式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助力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設,這標志著網絡文學朝著主流化、精品化的方向邁進。中國國家版本館黨委書記、館長劉成勇在現場為推選企業代表頒發了捐贈證書。
本屆大會還發布了年度網絡文學優秀作品推優結果。《飛流之上》《洛九針》《洞庭茶師》《只手摘星斗》《懷火志》《陶三圓的春夏秋冬》《金牌學徒》《問稻》《結婚而已》《逆火救援》10部作品入選年度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作品;《歡迎來到麥樂村》《三大隊》《裝腔啟示錄》《武動乾坤》《招惹》5部入選年度優秀IP轉化作品。發布過程中,舞臺大屏呈現由最新AI技術生成繪制的獲獎作品概念視頻,讓現場觀眾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全新的觀感體驗。
作為本屆大會的重要內容,四場分論壇在7月13日相繼展開。其中,在以“中國元素與當代價值:網絡文學的文化根基”為主題的創作評論分論壇上,北京作協主席李洱與網絡作家柳下揮、何常在共同探討了網絡文學在傳承中華文脈、展現時代價值方面的作用與潛力。他們表示,中國元素與當代價值等文化根基是網絡文學進一步發展需要深挖的重要資源。網絡文學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創新者和傳播者。只有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網絡文學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創作出具有思想深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石一楓、張楚、桫欏、百世經綸、歷史系之狼等京津冀三地作家、評論家,則圍繞“文化根基與創新表達”“評價體系與轉化傳播”等主題,就京津冀網絡文學的協同發展展開圓桌對話。
點眾執行總裁李江、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許苗苗與愛奇藝、抖音、閱文集團短劇相關負責人,圍繞“內容孵化與健康發展:網絡文學的業態拓展”,在網絡微短劇分論壇上分享交流。他們談到,目前各影視制作和內容平臺對網絡文學品類開發僅為10%,在潛力巨大的市場前景下,微短劇有望成為承載網絡文學作品的沃土。但微短劇目前仍然存在劇集數量過長、內容質量不穩定、題材趨同等發展困境,行業亟需向內容精品化、主流化方向提質升級,實現“網絡文學+”新業態的高質量創新發展。
出海交流分論壇聚焦“文化出海與合作交流:網絡文學的國際傳播”,朱鋼、陳定家、徐耀明等專家學者從研究、數據、影響力等多個維度,圍繞網絡文學出海的現狀、挑戰與未來,共同探尋網絡文學在全球文化軟實力競爭中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大家表示,要優化出海作品題材結構,以“頭部精品”推動中國文化出海;要改進傳播方式,由單一的文本閱讀向以視頻為代表的媒介融合傳播轉變;要完善運營機制,助推網絡文學“生態出海”。
作品推介與展示、IP運營與孵化、惠企政策解讀及扶持、項目簽約及成果展示……大會還舉辦洽談推介會,整合網絡文學領域的優質資源,以此促進優秀作品的傳播與推廣,加強行業內的交流與合作。其間,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22—2023年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網絡文學作品和大會推薦的年度優秀作品等約10部作品在會場得到集中推介。大會還安排企業分享與項目簽約儀式,邀請優秀企業代表分享成功經驗,共同見證合作項目的成功落地。
此外,以“傳承”“創新”為主題的創作采訪活動,吸引了30余位網絡作家、網絡大V走訪北京多處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歷史、科技場所。大家深入京城歷史文化遺跡、首都發展實踐和文化發展現場,紛紛表示活動讓他們收獲創作素材,進一步夯實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