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之路在云邊還是在心間? 電影《云邊有個小賣部》熱映暑期檔引發討論
電影《云邊有個小賣部》以近5億元票房位居今年暑期檔前列,同名書籍依舊暢銷。有觀眾贊美電影治愈,懷念“那個會因這本書而哭的青春”;也有觀眾認為劇情松散懸浮。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碩導虞曉認為:“現實主義的題材屬性和‘不惹塵埃’的敘事筆觸之間的抵牾,讓這部電影成為一場返鄉的‘童話’。”
無論在文學史還是影像史中,返鄉尋求慰藉,這一沖動久有脈絡。而當下“返鄉”風正熱,張嘉佳帶著他的云邊鎮重新走進人們視野,在電影下沉市場和短視頻平臺頻頻發力,也由此引發討論:“返鄉”之路在云邊還是在心間?
“電子云上故鄉”之美,城鄉敘事的模糊
劉十三的云邊鎮,成為網友的“電子云上故鄉”,更是吸引眾多旅人奔赴打卡地。原著中勾勒著這里的地圖,“午后艷陽照進小賣部,院門半開”“從鶯鶯小賣部出發,經過理發店、澡堂、小白樓,再左拐,河沿石板路走一段,電影院旁邊就是羅老師租的房子”等,而電影更是對此地做了詳盡展示。總制片人張宇介紹:“用半年時間走過中國很多村鎮,最后選擇在寧波奉化的西畈村拍攝。順著山路向上走,就能看到我們蓋的小賣部,同名電視劇也會在這里拍攝。”從天臺俯瞰整個小鎮,導演張嘉佳認為:“你能看到云,看到山,看到煙火人家,看到炊煙裊裊,這里是夢想和記憶相互重疊的地方。”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夜深人靜的城市,劉十三回到出租屋中,門窗被一輛來自故鄉的綠皮火車突然沖破,強烈的思鄉之情驟至,故鄉也因他鄉而更加真實。影評人張閱認為,這部電影至少“讓喃喃自語的個體,看到了自己真實而平凡的鏡像”。
然而,電影對于“家”的定義過為迫切,試圖通過反復而直接的言說構筑“家”的概念,一如“你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可電影實際呈現的人物過往,并不足以佐證如此強烈的鄉情,劉十三像是觀察者,而非親歷者。電影還借其他人物直接提點鄉情,女友牡丹曾問劉十三:“你這么喜歡這家店,是像你老家嗎?”讀心術式的表達只是搭建出“家”的空殼。
豆瓣網友發問:“這部影片想探討的故鄉到底是什么?一個地方的獨特性不能僅靠美景空鏡堆砌。”虞曉認為,這部電影“沒有構建出一個真實可信的‘故鄉’”。云邊鎮既是劉十三的“故鄉”,又是自然屬性下的“鄉村”。對很多人來說,城市與鄉村,他鄉與故鄉,是兩對相輔相成但并不重疊的概念。電影描繪的鄉野之趣盡顯故鄉美意,但無法全然代表鄉村,而城市與鄉村的復雜性在電影中一并簡化。其整體敘事似乎陷入城鄉二元對立的泥沼——城市暗示成功,鄉村意味失敗,慕強又仇強、造神又毀神的氣息迎面而來。影評人金宇注意到影片結尾的“重頭戲”,即外婆開三輪車將劉十三從城市接回,并不遙遠的距離此前多少被夸大,而這樣的鄉情不免有些虛偽,或者說居高臨下了。
難以言說的“真情意”,難以信服的“返鄉”之路
返鄉后,劉十三與程霜再次相遇,他們與外婆、流浪女孩球球臨時組成了“一家四口”。小賣部天臺上的躺椅,也從起初的兩把,變作四把。“這都是程霜的功勞。”張嘉佳認為,“很多朋友可能會誤會這是一部青春愛情片,其實這部作品承載了我對故鄉和親人很深沉的愛,她們也許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卻可以教會一個人如何重新定義幸福。”
借著返鄉,云邊鎮中人的多重情感關系也以群像的方式展開。誠然,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關系,但影片對于“真情意”的理解顯然充滿矛盾,刻意制造反差與距離,再消除它們。虞曉提示道:“這種創作方式導致的情感虛浮和結構混亂,讓云邊鎮成了一鍋難辨滋味的‘亂燉’。”例如不良少年牛大田追求清秀的銀行職員秦小貞,尾隨其上下班,放火燒掉自己的非法煙火倉庫向其父母表忠心,多年后以“一無所有”呼應小貞的面部毀容,并笑著說“真酷”。如此種種,人們以傷害、損耗甚至犧牲的方式去愛,再加上被觀眾們笑稱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電影剪輯方式,實在難以抵達“真情意”的內核。
北京電影學院教師馮夢瑤認為,“劉十三與小鎮群像的關系是割裂的,他們并未深層介入到彼此的生活中,觀眾也難以跟劉十三一起完成心路歷程的成長。我們需要明晰,返鄉的真正價值是什么。”故鄉可以是寶貴的、治愈的,但過多的“捆綁”近乎濫情。劉十三因思念去世的外婆而喊出“你要是不出來,我就再也不回來了”。殊不知,身體的切近固然要緊,但精神返鄉在當下更為重要。返鄉之后呢?如果劉十三不是為了打贏賣保險的賭注,不是為了空間上的重新出發,而是感受自我存在的意義,返歸自在,這次“返鄉”之路才更加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