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蕩墨爾本《筑夢太空》:中國航天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7月9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福建省作家協會、上海市作家協會和閱文集團主辦的飄蕩墨爾本《筑夢太空》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林秀美,福建省作家協會秘書長鐘紅英,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馬文運,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以及李東平、歐陽友權、陳定家、周志強、許苗苗、張春梅、李林榮、鮑遠福、禹建湘、行超、桫欏、烏蘭其木格、賴爾、肖映萱、付昌義、王婉波、王康開心、張小花、滄月傲天等評論家、編輯、讀者和網絡作家等20余人參加。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主持研討會。
《筑夢太空》設定在2070年的未來世界,以中國航天科技的現實成就為背景,通過移民火星的總設計師梁天的視角,帶領讀者回顧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輝煌歷程,并展開對太空能源、深空探測以及太空旅游等領域的科技幻想。作品展現了中國航天人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科普價值,激發了讀者對航天科技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何弘表示,反映新時代科技發展的成就,是表現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重要內容;想象未來世界的可能,是科技也是文學面向未來的必然要求。網絡文學承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重視和加強科技科幻創作。《筑夢太空》將科技創新的現實與科幻元素連接在一起,不僅反映了中國航天的成就和科技發展,也展示了科幻創作發展的新趨勢和動向,對網絡科幻文學的創作非常有借鑒價值與研究啟示。
與會專家認為,《筑夢太空》聚焦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展現了未來人類探索宇宙的宏偉前景,其科幻書寫既蘊含了扎實的行業知識,也充滿生動豐富的科幻想象,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氣質。從火星洞幺的奇跡寶寶,到月球項目的悲壯失敗,再到人類智慧在星辰大海中的不斷探索與追求,作者描繪了一個個充滿科幻色彩的場景。無論是星海漫游的飛船時空穿梭的裝置,還是充滿想象力的機械科技,都表現出作者對未來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無限遐想。作為一部硬核感十足的網絡科幻小說,《筑夢太空》以嚴謹的科技和恣肆的想象,向讀者展現了未來火星上神奇又極為寫實的生活,飽含對科學價值的理性思考與對太空情感的浪漫憧憬。
與此同時,作品蘊含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家國情懷,通過立體的人物塑造和自我困境展現,追問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小說采用了雙線敘事,將梁星火的“火星線”和方原的“地球線”交織聯動,兩條劇情線又以梁天為交匯點,將20世紀航天人與21世紀新航天人串聯起來,相互對照呼應。梁天在20歲時即立下誓愿:讓自己“死在移民火星的路上”,終于在百歲生日當天乘坐“極凍艙”毅然沖向外太空,為人類在銀河系之外尋找可能的彼岸;年輕一代的梁星火、梁星藍、方原等,經歷各異,性格有別,但都把自己的青春熱血與聰明才智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兩代人在不同背景下做出了共同選擇,同時他們也面臨著精神上的“孤獨”這一難題,延伸出《筑夢太空》作為未來科幻文學必然追問的文學母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人類作為孤獨的個體,該如何自處?
作者飄蕩墨爾本近年來深耕現實題材,她為創作《筑夢太空》深入衛星發射現場采訪航天科技人員,收集素材,顯示了其真誠的創作態度和深厚的創作功力,展現了多樣的藝術才華。她坦言,《筑夢太空》中記錄的中國航空航天發展的多個歷史節點,在她的成長經歷中曾不止一次地在新聞聯播里面看到過,每到那個瞬間,她就會激動得熱淚盈眶,她的航天情結似乎在自己還沒發現的時候就融入了血液里。本次研討會收到了諸多建議,她將認真學習和吸收,以期將這些寶貴的反饋轉化為作品的提升。
在總結中,朱鋼表示,《筑夢太空》以現代科技為牽引,遵循科學規律,進行緊貼可行性的展望,將偉大的夢想與渾厚的現實充分融合,以大量的筆墨狀寫科技工作者發奮圖強的歷程,致敬中國科技人特別航天人的堅定信念和飽含深情的科學精神。這是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需要的溫暖內核,也是新時代科技文和工業文所應葆有的創作追求。(中國作家網 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