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5億,一半的網民都在“追文”
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規模達到383億元,同比增長20.52%;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則達到5.5億,較2022年增長了5200萬人。7月12日至14日,第七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在北京開幕,現場發布《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張毅君介紹,去年網絡文學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首次超過訂閱收入,成為市場營收的重要來源,“微短劇改編迎來爆發式增長,凸顯了網絡文學作品在IP市場中的巨大潛力和價值。”
本屆大會以“網聚創造活力 文譜時代華章”為主題,期間將舉辦創作評論、網絡微短劇、動漫游戲與科技賦能、出海交流等多場論壇以及洽談推介會、分享沙龍等多項活動。
網絡文學收入規模達383億元
“2023年,中國經濟整體回升向好,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服務型消費加速擴容。同期,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數字閱讀已成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成長為主流文化的消費方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突破,帶來內容生產和文化消費方式的深刻變革。”張毅君表示。
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測算,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收入規模為383億元,同比增長20.52%。其中,訂閱、版權和廣告三個板塊的營收規模分別為143.16億元、68.17億元和154.08億元,另有包括硬件收入在內的其他收入17.59億元。網絡文學作品累計規模達3786.46萬部,同比增長9.47%,網絡文學作品題材排名前三依然是古言現言、都市職場、玄幻奇幻。網絡文學IP改編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改編量達72674部,較上年增長33.7%。
在網絡文學出海方面,2023年我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營收規模為43.5億元,同比增長7.06%,并逐步步入穩定發展期。在未區分重復授權、多語種翻譯、授權地區等因素情形下,去年我國網絡文學出海作品(包括網絡文學平臺海外原創作品)總量為69.58萬部,相較2022年增長29.02%。張毅君認為,網文出海步伐繼續穩健向前,格局雖未發生顛覆性變化,但東南亞超越了北美地區,成為網文出海的首要目的地,“占據出海作品前三名的題材依然為古言現言、玄幻奇幻和都市職場,這說明許多經典和受歡迎的題材在全球范圍內同樣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在作家數量方面,截至去年底,我國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約為2929.43萬人,中青年作者依然是網絡文學創作的絕對主力;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5.5億,較2022年增長了5200萬人,經分析認為,這與網絡文學短劇和微短劇的爆發有著強關聯性。網絡文學用戶題材偏好的前五位沒有變化,依然為玄幻奇幻、懸疑推理、新類型小說、靈異科幻以及武俠仙俠。
探索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網絡文學涌現出一大批精品佳作。大會現場發布了年度網絡文學優秀作品推優結果,《飛流之上》《洛九針》《洞庭茶師》《只手摘星斗》《懷火志》《陶三圓的春夏秋冬》《金牌學徒》《問稻》《結婚而已》《逆火救援》10部作品入選年度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作品,《歡迎來到麥樂村》《三大隊》《裝腔啟示錄》《武動乾坤》《招惹》5部入選年度優秀IP轉化作品。
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看來,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主流化精品化。“當前,網絡文學的主體是商業化的類型小說,存量作品數量巨大,但是類型化創作也帶來了同質化、模式化的問題,部分寫作滋生了粗糙注水的長文爽文,創作的手法更多依賴主觀幻想,反映現實的能力不足。”
他認為,要處理好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關系,發揮網絡文學的文體優勢,同時向經典作家學習,努力提高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品位。“網絡文學具有重要的產業屬性,要探索網絡文學新技術、新業態的融合發展,強化網絡文學對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協調文學網站和相關產業優勢互補、良性競爭、有序發展,共同做好優秀網絡文學作品IP轉化,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大會同時舉行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儀式,共計81部作品入藏,包括19部上海企業閱文集團旗下作品。至此,閱文旗下作品入藏國家版本館的數量增至76部,《慶余年》《大奉打更人》《詭秘之主》《全職高手》等眾多經典名列其中,覆蓋科幻、現實、歷史、仙俠、玄幻、言情等多元品類,呈現出網絡文學類型結構持續優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閱文旗下作品陸續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版本館、上海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累計數量逾300部次,推動中國網文走向全球文化市場,成為網絡文學主流化、精品化加速發展的縮影。
多部網文作品入藏國家版本館
“作為文化藝術的新質生產力,網絡文學是中華文化最具青春朝氣的載體。”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表示,邁向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發揮“網絡文學+”的文化向心力、產業凝聚力和全球感染力,講好中華文化新故事。